唐黎 嘉興職業技術學院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迅速轉型,進入到發展的新常態,由過去的高速發展階段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樣的形勢下,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1]。在職業學校的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他們成為技能型人才,我們必須增強學生的“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產教融合”,培養社會和企業崗位需求的人才,才能將我國建設成為技能強國和制造強國,從而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遠景目標。
工匠精神,一般是指工匠在面對自己完成的作品時,以一種極致的、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其進行精雕細琢,從而使作品更加完美的精神理念[2]。“工匠精神”是由我國一流木工匠師聶圣哲首先提出來的,這種精神最初是在國家重要工業產業中流行的,為了促進國防建設,一大批手藝精湛的工匠秉持著嚴謹認真、追求完美且精益求精的態度,鑄造了我國的“兩彈一星”,打造了我國國防事業的安全生命線。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國家產業戰略與教育戰略的大規模調整,我國的社會經濟已經步入發展的新常態,社會和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因此,作為培養社會和企業急需人才的職業學校也應及時改變人才培養的模式,把“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融入到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中。
我國社會經濟已經步入發展的新常態,技術不斷更新換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在不斷深化,社會發展亟需具有良好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專業人才,而嚴謹認真、追求完美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職業學院必須教授學生的內容,這也是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是他們職業生涯發展的推動力,能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由高速發展轉變為高質量發展,也是我國由“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關鍵時期[3]。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要想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就必須擁有大批技藝超群且具有敬業奉獻精神的技術人才作為后盾與保障。在當前形勢下,施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工學結合”策略,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重要的保障,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命脈所在,更是企業進行轉型升級重要的手段。因此,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是推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現實需求。現中國制造行業轉型升級,滿足由制造大國轉型為制造強國的戰略需求。所以,在當前形勢下,職業教育學校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為目標,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滿足“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需求,為將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工匠精神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早在前秦時期的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在青銅制造業方面就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甚至當時出現的工藝直到今天我們都無法進行復刻,這就是當時的工匠精神,正是這種專注于工作,認真謹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才使得當時的工業達到這樣的高度。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統治階層為了自己的利益,人為地制造了“士農工商”這一階層排行,使得工匠精神日漸流失。到了今天,受國外不良思潮的影響,許多人刻意追求利益,更是罔顧了“工匠精神”。因此,在當前時代,在職業教育學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一批批能腳踏實地、勤懇認真的技能型人才,是實現我國制造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職業教育學校的價值追求所在。
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我國政府發布了《制造業人才發展指南》,在《指南》中明確提出“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助力中國制造2025”。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培養職業學校學生的“工匠精神”,也是為了實
在職業教育學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實現“知行合一”[4]。因此,在當前職業教育中,必須充分考慮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契合,設置足夠的實踐教學,同時積極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既要在理論教學中滲透著實踐教育,同時在實踐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理論知識的鞏固,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理論聯系實踐,實現“知行合一”。
我國已經進入到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嚴謹認真、精益求精且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是推動我國經濟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而要落實“工匠精神”,就必須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氛圍,我們應廣泛借助新舊媒體向社會、向廣大人民宣傳國家對工匠精神培養的方針和政策,并大力宣揚工匠精神,報道工匠事跡;為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養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尊重“工匠精神”、崇尚“工匠精神”、爭當優秀工匠的良好氛圍。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當前的職業院校教育,應著力于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而“工匠精神”是培養職業院校學生成才的有效手段。因此,各個職業院校必須充分意識到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價值,轉變教學觀念,將“工匠精神”融入到辦學理念當中,明確辦學理念,重新定位學校的教育特色,從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此,相關職業教育學校應加強師資力量建設,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還應采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策略,引入企業專家來校兼職任教,以“傳、幫、帶”的形式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或是將部分有潛質的教師送去企業掛職鍛煉,從而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為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奠定人才基礎;此外,學校還應加強教學軟硬件設施的建設,維護好各種儀器設備,及時淘汰更新落后的儀器設備,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奠定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5]”因此,在當前的職業教育中,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我們還必須深入落實產教融合,實踐“工學結合”的教學策略。職業教學學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載體,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更要重視學生實訓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職業教育中,我們必須依托“產教融合”,構建學生實訓基地,對學生開展實踐訓練,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促使學生逐漸具備嚴謹認真的職業精神。
綜上所述,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當下的中國制造面臨著巨大挑戰,亟需大量各層次的技能型人才,去占領智能制造的制高點,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工匠”至關重要。而具有認真嚴謹、精益求精深刻內涵的“工匠精神”,則是“中國制造2025”視域下,我國由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的重要推動力。因此,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培養大批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可以更好的驅動中國智造的發展和助推科技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