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琦 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
在新課改引領教育發展潮流的大環境下,情境教學法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其在高中美術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日益普及,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效。由此可見,就高中美術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這一課題展開探索與研究,以找出可行性的應用途徑,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情境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為學生所創設的有利于點燃學生學習激情,發展學生認知能力的學習情境,從而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引發有效的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構建新知識的活動。情境創設法所依托的是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其能夠有效實現學生情感和認知活動的結合,使學生在場景學習中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最終達到啟發思維,激發興趣的效果。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所得: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讓情境貫穿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中,能夠借助情境的渲染教育作用,達到以情動人目的。可見,作為一名一線的高中美術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創設情境,為學生思維和綜合素質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多媒體教學技術,在繼承傳統教學優勢的基礎上,融合了當前的信息化技術,其集合了文字、圖畫、動畫、音頻、視頻于一身,所展示的信息既能聽得到又能看得見,形式豐富多樣,能夠把學生帶入一個全新的美術世界,讓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譬如:在欣賞《百老匯街的爵士樂》時,教師就可以在導入階段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與美術作品相關聯的配樂視頻,在音樂、視頻的雙重熏染下,美麗的影像給學生們帶來了視覺的美感,而悅耳的音樂則觸發了孩子們聽覺的美感。在直觀、生動的情境中,學生們都能夠多維度、多層次尋找畫與美術之間的聯系,對《百老匯街的爵士樂》這一美術作品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認識,一時激起千層浪,教師就可以緊抓機會,引導學生從節奏感和抽象的繪畫語言方面述說自己所看到的美術作品,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各抒己見,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獲得審美的享受。
缺乏情感的課堂是毫無生機、單調乏味的,而美術作為一門表達情感的藝術學科課程,其更需要進行情感教學。高中階段的美術教學主要是培養繪畫技能和鑒賞能力為主,而欣賞教育就是強化學生鑒賞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在進行欣賞教育時,美術教師應在教學中把美術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地挖掘出來,吸引學生從鑒賞升華為無聲的情感體驗,獲得美的熏陶。當然,對學生進行欣賞教育的渠道有多種多樣,但我卻認為針對高中生的實際,創設角色情境,讓學生擔任與自己性格相符的角色,并完成角色所承擔的任務,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升華自身的情感。例如:在欣賞意大利藝術家達?芬奇所創作《最后的晚餐》這一幅作品時,如果僅僅是依靠教師的“三寸不爛之舌”進行講解,那么即使教師講得如何的聲情并茂,學生也難以深刻地理解到門徒的內心感受。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根據組排內容的特征和情境的需要,創設角色情境,采用話劇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扮演耶穌和門徒,把這幅作品的內容演出來。通過角色扮演活動的開展,學生們都會愿意認知達·芬奇繪畫橫平豎直、左右對稱的穩定架構,愿意主動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教師們應深入挖掘美術學科中所蘊含的生活內涵,加強知識和生活實際的融合,把課程中的核心知識點生活化,讓學生能夠學會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美術知識,從而達到發展學生創造力的目的。高中階段的美術教學,絕對不是僅僅教會學生畫一張畫,做一個泥塑,而是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能夠運用獨特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當學生能夠在美術課程里,把自己所沉淀的美術思維應用到生活實際當中時,那么他就已經達成了“核心素養”的目標。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如參觀博物館、美術展覽館等。通過美術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去理解,去體驗,在理解與體驗的過程中,更好的感受藝術的魅力,增加美術知識的積累,學會美術知識的運用。
實踐證明,把情境教學法應用到高中美術學科教學活動中,能夠有效地突破傳統教學的瓶頸,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美術教學質量。故此,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必須要充分認識到應用情境教學法的重要性,積極引進情境教學法,讓美術學習不再枯燥無味,為困境中的美術教學帶來信的生機與活力,為新課改抒寫全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