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璐 西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改變了世界,同樣對中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十月革命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出現在了中國的大地上,給貧窮落后的中國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并且提供了全新的選擇。五四運動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迅速而廣泛的傳播,為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條件。
從歷史的發展歷程來看,1919年以前先進的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作品的傳播主要是在翻譯介紹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理論及其思想,在中國追隨馬克思主義的人所看到的和聽到的馬克思主義及其相關文獻多數是來自于日本,其中伴有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出現,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開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在艱苦的條件下也沒有忽視對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這其中包括的主要著作有列寧的《國家與革命》、《三個國際》等著作的出版印刷。[5]紅軍經過長征會師陜北后,在延安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黨的領導人極其重視和關注馬克思主義相關的作品傳播,目的是想讓更多的人接觸到馬克斯主義的作品并讓其作品得到廣泛的普及和傳播,期間出現了很多的作品及其選集,經出版發行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關注,使民眾對馬克思主義作品有了相關的認識和了解。[5]
馬克思主義的早期翻譯與傳播,為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指明了道路,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也同時為中國同時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建設起到了指路的作用,同時它的早期傳播為中國未來道理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它帶領著中國人克服重重的阻礙走向了一條光明之路。[2]
但是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著作被引入到中國以后,馬克思主義著作在中國譯介就造成了濫觴的現象,其中在上海廣學會出版的《萬國公報》上連載了一篇名為《大同學》的文章,該文由李提摩太翻譯、蔡爾康撰文,譯文中首次提及了馬克思其人:今世之事,恐將有更甚于古者,此非憑空揣測之詞也。[5]這種現象的出現我認為是當時所處的階段的原因以及有許多人參與翻譯并帶有自己的見解與觀點,這一階段延續到了五四運動爆發之前,人們接觸更多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傳記,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的偏頗,故導致了翻譯中出現了差異,因為錯誤的認知故導致了許多的誤解情況的出現,最后在理解事物的時候會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時候會造成各種不同程度的曲解和偏見,所以才會造成馬克思主義著作在早期中國出現濫觴這一現象的存在。[5]
五四時期與黨的成立之初相比較,馬克思主義的翻譯與傳播在范圍的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擴大,內容上也有所提升,首先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概念的介紹,這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原著的譯本種類增加了,其次是列寧主義在翻譯內容上的豐富,在黨誕生前,人們只是大概的認識,在黨成立不久后出版了很多的列寧著作還有一些重要的刊物,是人民對其的了解更加的深刻了,所以翻譯著作是對思想傳播與推廣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徑與方法。[3]
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為宣傳馬克思主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李大釗發表了著名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闡明了馬克思主義體系及基本的觀點,是當時我國第一次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論著,中國共產黨也開始參與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與研究并且譯介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來使得民眾能夠廣泛的接觸與認識,各地的黨組織利用各種紀念節日活動,以通過散發傳單、發放小冊子、開紀念會等方式,來宣傳馬克思主義。[5]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翻譯馬列著作的現象達到了高潮期,其中在作品的內容上來看,對中文譯本進行了適當的擴充和再次的改版,對以前的內容進行修訂與更正,內容涵蓋了馬克思主義四位哲學家的主要思想,使得譯著已基本形成體系。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及其作品指引著中國人民走向勝利之路,黨正確的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有機的結合進行探索和發展,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指明了正確方向,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指引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翻譯與傳播意義的客觀分析和理性思考,有助于現在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對推進當代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有著深遠的意義。[2]
本文通過介紹了不同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作品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展示了馬克思主義作品翻譯的漫長發展進程,其階段是從早期的極個別零星的觀點直到最后系統化的理論進程,在此過程中的發展史是曲折的也是勵志的,我們要將中國的實際情況與共產主義的運動相互結合走中國特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