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符合當下碎片化內容消費習慣的短視頻迎來高速發展的風口,視頻博客(Vlog)兼具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內容傳播優勢和傳統博客的人格化內容特征,在短視頻熱潮中脫穎而出。[1]視頻播客(Vlog)不僅是一種新型媒介經濟形式,同時也營造了一個新興的媒介文化景觀。[2]隨著90后、00后日漸成為消費主力軍,其背后所牽引的消費文化遷移與改造力量不可小覷。從消費文化理論角度,運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Vlog這一獨特且逐漸普及的媒介形式的相關研究分析還較少。由此本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研究價值。
“消費文化”這個概念最早由著名美國經濟學家托斯丹?凡勃侖(T.Veblen)在其1899年發表的《有閑階級論》一書中最早提出。[3]法蘭克福學派學者讓?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一書中從符號學角度深入研究了消費文化,提出“消費者們消費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好似商品所包含的意義和所代表的符號。”[4]英國學者麥克?費瑟斯通提出,消費社會就是指消費社會中的文化。[5]
1.社會化媒體的技術支撐
B站衍生于社會化媒體時代,致力于打造以社交性為特性的視頻網站,而這恰恰與Vlog的文化內核相契合。如方可成所言,B站是與YouTube最為相似的視頻網站,它有著最為豐富的UGC、PUGC視頻內容。在《從莎草紙到互聯網,社交媒體2000年》一書中,斯丹迪奇從人類的社交本性出發,用歷史的回音講述了社交性對人類的重要性[6]。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大數據與算法推薦技術為B站的社交文化奠定了技術基礎。
2.B站平臺的社區文化建構
B站是一個有著濃厚的二次元文化的視頻網站,至今仍保留著嚴格的注冊門檻,這樣的硬性門檻能夠為其社區文化的建構提供基礎,此外B站的彈幕有著強情感連接優勢,B站平臺所營造的優質社區文化能夠更好地為up主粘滯用戶并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粉絲。在社區文化形成的基礎上,up主與粉絲、粉絲與粉絲之間的信任感增強,B站上的購物分享類Vlog更能影響用戶購買其推薦的產品,也更容易受到博主意識形態的影響.[7]
1.衍生于博客,Vlog真實性與個性并存
視頻博客作為博客的衍生物,傳承了其真實記錄的特性。比如日常類Vlog中,博主通常會以一天或一周的生活內容進行拍攝,隨后對自己個性化的素材剪輯,由此不同的博主會在內容、表現形式、剪輯等方面形成個人風格。可以說,Vlog的最終呈現效果根植于博主的個性化審美取向,成功的Vlog視頻博主在發展過程中會形成自己的人格化調性和獨特審美趣味。當然強調真實記錄個人特性的Vlog依舊是制作者人格屬性的選擇性鏡像呈現,在Vlog制作過程中博主會完全自主地選擇性呈現自我生活圖景,受眾則通過觀點以及彈幕、評論與他者實現身份認同。
2.運用消費價值符號,Vlog增強審美區隔
鮑德里亞認為在后現代社會中,人們通過消費符號來標記自己所屬的階級,通過消費來彰顯個人的品位。大眾媒體的出現讓消費的價值符號和階級區隔被衍生到生活的各方各面,各種信息流沖擊下的大規模文化生產轉變為針對特定群體消費的個性化、分眾式生產[8]。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用社交網絡分享生活成為了一種新潮的文化消費方式,其中Vlog更是一種張揚個性、表達自我的最佳途徑。旅行類Vlog透露獨立、城市青年的情趣;開箱測評Vlog推動消費主義的網紅經濟……這些通過消費來展現的短視頻都在迎合新一代消費主義軍90后、00后的文化審美品位,逐漸使物質消費變成了象征性的精神消費。由此可見,相較于其他短視頻,Vlog呈現出更強的審美區隔。
鮑德里亞認為對于后現代社會中的消費文化理論分析在當代移動互聯網社會得到了更為清晰全面的驗證,有了更迫切的應用需求空間。如今人們通過消費符號來標記自己所屬的階級,通過消費來彰顯個人的品位,由此在B站Vlog短視頻空間中出現了當代年輕人的多彩身影。從Vlog中的商品符號分析來看,不管是日常分享、旅游分享類Vlog,用戶基于對博主的信任情感,很多時候往往看中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物品中蘊含的符號的象征及意義才是符合并滿足他們的夢想、快感、憧憬和欲望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