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琳惠 陳靜茹 孫葉琳
摘要:本文從語言模因論的視角探究網絡新興語的流行。道金斯認為模因是人類文化進化的基本單位。語言模因是攜帶模因宿主意圖,借助語言結構,以重復或類推的方式反復不斷傳播的信息表征,是一種文化傳播單位。通過解讀當前文字型流行語,筆者發(fā)現其外在來源分為熱點事件和網絡綜藝、節(jié)目這兩種;其傳播的內在因素包括模因載體的易學性、語言模因的能產性和存活時間長。
關鍵詞:語言模因;網絡新興語;傳播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2-0049-02
一、模因與語言模因
“Meme”一詞肇始于1976年,道金斯在其出版的名為《自私的基因》的小冊子中首度創(chuàng)用。道金斯創(chuàng)造這個詞主要是用以說明文化進化的規(guī)律,他認為模因是人類文化進化的基本單位,也是文化遺傳單位[1]。國內學者何自然最先首次把Meme譯為“模因”。根據道金斯的觀點,模因是一個文化信息單位,那些不斷得到復制和傳播的語言、文化習俗、觀念或社會行為等都屬于模因[2]。Blackmore(1999:43)將模因定義為“能夠通過廣義上稱為‘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的信息單位。”[3]語言模因是攜帶模因宿主意圖,借助語言結構,以重復或類推的方式反復不斷傳播的信息表征。語言模因作為文化傳播單位,靠復制、傳播而生存,語言是它的載體之一。
二、強勢語言模因與網絡新興語
傳播性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徑,語言要成為模因必須經過廣泛傳播。從傳播力度的角度可以將語言模因分為強勢語言模因和弱勢語言模因,只有那些傳播面廣、復制人數多、保真度高以及生命周期長的模因才可以成為強勢模因,本文將以網絡新興語為例研究這些強勢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
海利根(Francis Hylighen)把模因的復制和傳播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同化,呈現的模因能夠被宿主注意——理解——接受;二是記憶,模因必須在記憶中停留,否則就不能被稱為模因;三是表達,模因必須由無形的記憶轉化為能夠感知到的有形體然后加以廣泛傳播;四是傳輸,模因的表達需要物質載體或媒介,它們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可以防止信息流失或變形等[4]。
新興語通過手機、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迅速被復制、傳播,可以被視為一種強勢的語言模因。狹義上的網絡新興語是指網絡上網民們約定俗成并廣為流傳的語言表達方式。本文將網絡新興語從形式表現上分為文字和圖、文、動圖結合的表情包兩大類。
三、以當前流行的文字型流行語為例進行解讀分析
(一)文字型新興語、流行語傳播的外在因素
當前的文字型流行語的外在來源有兩種,分別為事件營銷和熱門網綜。
1.事件營銷
以“錦鯉”的興起為例進行分析。“錦鯉”一詞的興起歸因于外部因素,首先是相關背景事件的凸顯度較高,其次是公共心理表達的需求度。在支付寶做活動期間,“錦鯉”一詞成為全國熱點,引發(fā)了民眾關注,造成一定的轟動效應并獲得了大眾關注。在此背景事件中的標志語言就具有比日常語言更多成為語言模因的可能。同時,“錦鯉”的轉發(fā)也代表著人們在某一方面對好運氣的期盼,“錦鯉”成為“祈福”的另一種符號,滿足了人們心理表達的需要。
2.熱門網綜
以“Skr”“土味情話”“真香”等熱詞的興起為例。“Skr”“土味情話”“真香”等語言模因的興起主要歸因于外部兩大因素,首先是大眾傳播媒體的感召度;其次是公共心理表達的需求度。信息時代,“Skr”“pick”“土味情話”“真香”“土味情話”來源于各大熱門綜藝節(jié)目,短視頻、微信、微博等社交方式也為其興起發(fā)揮強有力的作用。互聯網各大平臺使得流行語傳播范圍更廣,也為流行語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情境,更易讓人接受。其次“skr”一詞則表現出人們對“時髦”“酷炫”的追逐心理;“土味情話”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讓創(chuàng)作者產生智力優(yōu)越感;“真香”既能滿足自嘲,又能滿足嘲他。沈忱宇、劉潔發(fā)現語言結構清晰易模仿,內涵風趣能引發(fā)網友情感共鳴的語言較易成為強勢語言模因[5]。它反應自己或他人,在傲嬌拒絕某事之后,又愛上這件事時詼諧的自嘲,使自己不陷入“前后不一”的尷尬境地。
(二)語言模因興起的內部因素
在最近的網絡新興語中,“我可能xx了假x”“確認過眼神,我遇上XX的人”“XX眉頭一皺,發(fā)現事情并不簡單”這類流行語同屬于語言模因中表現型模因,這類語言模因有著相同的表現形式,內容卻千變萬化。
表現型模因的流行源自以下三個特性。
1.模因載體的易學性
“我可能xx了假x”在句式上屬于固定結構,在傳播當中這種簡單、固定的句式往往容易得到復制。流行語“原來你是這樣的XXX”當中,句式結構簡單,“原來你是這樣的”+“名詞”,其中名詞作為想表達觀點和立場的對象。在傳播過程中,句式得以穩(wěn)定地進行傳播而不發(fā)生變異,具有高保真度。“XX眉頭一皺,發(fā)現事情并不簡單”這一句式結構簡單,以“具體人名”+“發(fā)現事情并不簡單”為基本結構,在以人名為內容的基礎之上的變異,結構簡單并獲得大量傳播。而由此衍生出來的“人名”+“眉頭一皺,發(fā)現事情并不簡單”常被人們用在交際當中,表達出對事情本質的吐槽。
2.語言模因的能產性
“我可能xx了假x”在2017年期末考試期間,“我可能xx了假x”得以廣泛傳播,傳播主體主要是即將參與期末考試的廣大考生。“我可能xx了假x”這一流行語廣泛衍生出“我可能上了假課”“我可能進了假的考場”“我可能劃了假重點”“我可能拿了假試卷”“我可能考了假試”等語言模因,一時間在學生群體當中廣泛流行,傳達出對考試結果與復習結果(上課結果)之間落差的調侃。在朋友圈、QQ空間、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都可以看到這一流行語的廣泛流傳。“原來你是這樣的XXX”流行語在傳播當中,在形式上得以保留和復制,在內容上則衍生出各色各樣的產物。比如“原來你是這樣的吳秀波”“原來你是這樣的海底撈”“原來你是這樣的重慶”等。“XX眉頭一皺,發(fā)現事情并不簡單”衍生出來的“人名”+“眉頭一皺,發(fā)現事情并不簡單”常被人們用在各種交際當中,表達出對事情本質的吐槽。
3.語言模因存活時間長
從“我可能考了假試”到“我可能上了一個假班”“我可能養(yǎng)了一只假狗”“我可能買了一輛假車”等,“我可能xx了假x”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場景,同樣的,“原來你是這樣的XXX” “XX眉頭一皺,發(fā)現事情并不簡單”也是如此,各個年齡群體的人都可以將它們使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交際的各個場景當中。其范圍和含義的擴大,延長了這一網絡流行語的生存壽命。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字型網絡新興語的流行包括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新興語在社交媒體中的流行增加了其傳播的范圍,但實際上其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還在于其內在因素,即模因載體的易學性、語言模因的能產性和存活時間長。如果沒有這些內在因素,文字型模因在傳播的過程中會逐漸從強勢語言模因轉變?yōu)槿鮿菡Z言模因,從而逐漸消失。模因論為我們順應社會的發(fā)展變遷,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強勢模因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何自然,陳新仁.語言模因理論與應用[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3]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99.
[4]Hylighen, Francis.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Association Internat. de Cybernetique,Namur)[C]. 199,8418-423.
[5]沈忱宇,劉潔.新媒體語言的模因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6(10):295-296.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