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悅怡 孫克斌 張澍舟
摘要:氣象科普作為氣象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提高社會各階層群體預防和減輕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然而氣象科普講解在內容和形式上又有其獨特之處。本文選取2018年全國氣象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選手的自命題講解部分作為樣本,從稿件內容、PPT形式、參賽選手的現(xiàn)場語言表達等三個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從傳播學的視角探討優(yōu)質的氣象科普講解的共同之處,試圖探討如何在氣象科普中發(fā)揮各要素的傳播功能,實現(xiàn)最好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氣象科普;內容為王;形式是金
中圖分類號:?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2-0000-02
作為源自歐洲的一種科普理念,科普的核心在于將科學大眾化,從而實現(xiàn)大眾科學化??破找辉~的英文翻譯為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可見科學需要傳播,更需要詮釋。詮釋或者講解可以翻譯為EXPLAIN或者是EXPLAINATION,它一要求說明道理、二要解釋原因。說白了就是要告訴受眾是什么和為什么這兩件事。
氣象部門的科普講解對于提高社會各階層群體預防和減輕氣象災害的意識和能力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氣象科普講解有別于博物館、科技館等專業(yè)場館的展品講解或實物操作演示,也許從一片雪花的形狀引發(fā)一場討論,也可以是在二三十公里高空的臭氧變化監(jiān)測,氣象科普的話題可以深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可以放在全球視野數萬年的大氣候范疇內選擇科普講解的話題。
本文選取2018年“華風杯”全國氣象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的三名選手自選命題的講解部分作為內容分析對象,從傳播學的視角探討優(yōu)質的氣象科普講解的共同之處。
1.內容為王
撰寫講解詞是講解成功的基礎,應該遵循科學、準確、簡明、合乎邏輯的原則,這是講解者在表達、陳述中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限時4分鐘的競賽要求下,一份集信息量和感染力于一體的講解詞無疑成為了核心競爭力。這是傳播過程要素之一—訊息,它是傳播者和受傳者之間社會互動的介質,通過訊息,兩者之間發(fā)生意義的交換,從而達到互動的目的[1]。從三篇科普講解詞看,以下這些特點都是可圈可點。
1.1重點突出,抓住當前熱點話題
講解要用最簡單的語言、在最短的時間把知識點講清楚,此為第一原則。要以觀眾感興趣的特定“點”的內容為主題,進行深入提煉和拓展,更好地滿足受眾對講解內容更深入了解的需求[2]。三位選手的標題是《“雷擊哥”探案》(劉曉東)、《別讓地球“齁”著了—星球版》(王天奇)、《1.7度的警示》(張澍舟),分別探討了雷電、溫室氣體、冰川與氣候變化三大主題。由雷擊哥來科普雷電的相關知識及防護,恐怕全國也很難再找到更合適的人選了,而另外兩個主題都討論了從小處著手、看待氣候變化的大事。這些主題或是從講解者的親身經歷由此及彼,或者是人們一直以來關心、但是由于專業(yè)性較強而難于理解的話題,讓人一聽就產生好奇心。
此外,從典型事件入手也是主題選擇上的重要策略之一,比如選擇典型的人——雷擊哥的親身經歷無人能敵;典型的地方——來自甘肅的選手選擇祁連山透明夢珂冰川的變化與水資源影響的話題,既是從自己的身邊談起,又一度是新聞熱點;典型的對比——溫室氣體效應一強一弱的兩個星球讓受眾一下子就明白了地球的美好。
1.2用講故事的方法增強趣味性
科普要求使用人們熟知的事物或生活常識進行比喻,巧妙地拉近聽眾與講解內容的距離,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v觀三篇講解稿,結構上基本遵循“引入話題—闡明事實—解釋原因—描述后果—呼吁行動”的框架。但是在呈現(xiàn)方式上各有千秋,雷擊哥當了一把福爾摩斯,把去年襲擊他的雷電家族調查了一番,帶著觀眾一點點靠近真相;而王天奇把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比作了地球的“鹽”,把甲烷比作了“老抽”,人吃多了這些調料會生病,可不能等地球“齁”著了再治理;張澍舟則帶著人們對冰川的想象,把和她去過的冰川照片進行對比,受眾產生了視覺上的心理落差,自然產生了疑問。遙不可及的冰川被一把拉到了顯微鏡下,讓人們認識到冰川是對氣候變化最有利的響應者。三篇講解稿各具特點,但是共同之處在于牢牢抓住了人們愛聽有趣味性的故事的心理,一波三折的帶著聽眾去探究真相,引發(fā)思考。
1.3具有親切感,激發(fā)受眾產生共情
“科學的知識和思想只有通過與人性化的、有感染力的藝術結合,才有可能被大眾喜愛和解讀?!盵3]經過統(tǒng)計,雷擊哥以第一人稱為主的講解稿里共出現(xiàn)了12個“我”和4個“我們”,王天奇的的稿件里出現(xiàn)了8個“我們”和5個“大家”。如此高頻次的使用第一人稱,受眾會有強烈的共情意識,增強代入感。
同時在編寫講解詞時還應靈活地安排若干興奮點,調動受眾的情緒,產生共鳴,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張澍舟在解釋冰川融化和水資源的關系時,一般人們的理解說冰化的越多,水資源不是就更豐富了嗎?她借助人們在實際生活中透支花錢的現(xiàn)象來解釋這個疑問,一針見血,還很貼近生活。
2.形式是金
視覺是人類獲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徑,感覺器官傳達的85%以上的信息來自于視覺,大腦中與視覺相關的神經元多達 50%[4]。隨著信息技術進步和讀圖時代的來臨,圖片、音樂、視頻等素材借助POWERPOINT軟件大量運用在科普講解中,展示了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因為許多知識單純靠語言是難以講清楚的,在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如果針對重點、難點輔之各種圖片、動畫或視頻,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就可以達到“一圖勝千言,一頻勝千圖”的傳播效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制作演示文稿時,科普講解選手最好是全程參與制作,在圖片、文字大小、字體、出現(xiàn)方式、切換方式的選擇等等方面針對選手的風格進行調整。從整個科普講解競賽現(xiàn)場效果來看,演示文稿和講解者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形式上更像是一個現(xiàn)場版的科普宣講片。
3.傳播者+教育者+表演者+……講解者的多重身份
講解不是講課,也有別于演講。講解是知識和語言高度綜合的藝術,講解職業(yè)特點綜合了教師、播音員、演講者、話劇演員、表演者等專業(yè)的技術手段。這是一個信息被“分享”、關系被“肯定”、互相被“信任”、情感再“共鳴”的過程。從本次參加全國氣象部門科普講解大賽的選手看,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各地的氣象主播,從語言表達、儀態(tài)儀表、現(xiàn)場應變能力等多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首先,科普講解要求講解者語言表達的明晰性和準確性。明晰說的是講解者的吐字歸音要清晰明確,以免由于方音的差異產生理解上的歧義,讓受眾能聽明白。準確的語言一是包括了語氣、節(jié)奏、停頓這些語音的基本知識的掌握以及在肢體語言上的表現(xiàn)是否準確。二是基于對講解話題的充分認識,不能光背詞而沒有一點理解和感受,優(yōu)質的表達是建立在對內容充分自信的基礎上的,也是整個講解過程的最終落腳點。
其次,作為常年活躍在鏡頭前的氣象主播,落落大方的儀態(tài)儀表、各具特色的語言表達風格都屬于非語言因素的加分項,因為科普講解的過程本身就極具創(chuàng)造性、風格化和感染力。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演繹者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傳播效果,因此能夠在樸實與幽默間找到一種恰當的關系,能夠激發(fā)受眾內心情感上互動共鳴的現(xiàn)場講解就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縱觀一次優(yōu)質的氣象科普講解全過程,其內容—形式—講解者三方面是渾然一體的,每一個元素都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受眾的喜愛和關注,使科技體驗活動變得饒有趣味、吸引公眾了解氣象信息以及各種氣象防災減災常識的興趣,成為了氣象行業(yè)科普宣傳的一張名片。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58-59.
[2]張浩達.數字時代的科技傳播[J].科普研究,2014(1):12-19.
[3]于曉梅.專題講解——講解方式的新探索[J].文物春秋,2012(5):53-56.
[4]王國燕,湯書昆.傳播學視角下的科學可視化研究[J].科普研究,2013(6):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