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華 劉麗
摘要:基于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本文圍繞文化類節目從繁榮期到瓶頸期出現的短板展開研究,力求從節目主持風格、傳播形式等方面尋找出路。
關鍵詞:文化類節目;主持風格;節目題材;表現形式
中圖分類號:G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2-0081-02
近年來,融媒體的蓬勃發展,拉近了上星衛視與新媒體、自媒體的交融;社交網絡的迅猛發展使得傳統電視節目面臨著各種挑戰。“文化自信”奏響了文化類節目的大力發展,要走出一條“文化路”,就要順應時代的發展。
一、文化類節目主持風格的現狀分析
“在廣播電視中,不同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風格各有千秋。教育節目要求語流平緩,節奏稍慢;音調偏中為宜。從興趣來說,教育節目要吸引受眾,要求主持人話語注重藝術性和趣味性。”[1]提到文化類節目,給受眾的第一印象是高高在上,高冷的感覺。當今,多種媒體融合發展,節目類型多元化呈現;近幾年,文化類節目成為眾多媒介平臺力推的寵兒,從央視的《綠水青山看中國》《世界聽我說》到地方衛視《中華文明之美》以及視頻網站推出的《見字如面》等等,以豐富的節目題材和吸睛的表現形式向觀眾展現著文化的魅力。媒體人不斷推出新穎的文化類節目,節目的受眾范圍也逐漸擴大;主持人作為節目與受眾的橋梁,其主持風格影響節目的播出效果。
二、打造有特色的文化類節目
(一)多種表現形式相交融
熒屏上出現的文化類節目,表現形式多樣化,大家常見的有:答題、誦讀、脫口秀、真人秀、談話、訪談、表演、辯論、講座、演講等等,縱觀文化類節目發展,節目表現形式較單一,也有部分節目將兩種形式相結合,較深入、較趣味的給受眾普及文化知識,巧妙聯動,將藝術與文化激情交融。例如:《中國民歌大會2》與《中國戲曲大會》,兩檔節目采取“表演+答題”形式,競技答題,營造了一種熱烈、全民狂歡的氛圍。文化類節目運用多種表現形式,多視角詮釋著文化的真善美,主持人以知性優雅的姿態帶領觀眾走進了文化殿堂;同時借助于節目新形式的表達,個性化的語言,共同致力于節目主持話語的再創作。
(二)吐字發聲彰顯音韻音律之美
語言是主持人傳播的主要途徑,在規范性、通俗性前提下,要講究語言藝術的重要性。主持人的語言藝術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語言編碼中的“文采”,一是有聲語言表達的“神采”[2]。《晉書·摯虞傳》曾指出:“施之金石,則音韻和諧。”例如:以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2》為例,節目中的主持詞采用排比的句式:看到你們,我想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看到你們,我想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看到你們,我想到了“長江后浪推前浪。”主持人著重強調引號中的詩詞,抑揚頓挫、語勢上揚、張弛有度,以明快的節奏和靈活的斷句方式,把詩詞的文采美演繹成有韻律的跳躍音符。
(三)時尚語體嵌入即興表達
即興口語能力能夠體現人的思維反應力,顯示出一個人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智慧。即興口語是主持人語言功力結構中特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話語風格,與潮流有關的一切,人們通常表述為 “時尚”。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熱詞在大眾的生活圈中愈演愈激烈;健康向上的熱詞值得融入節目中,一方面,現代與歷史接軌;另一方面,使得節目更親民。
三、對主持人節目形象內在“真”與外在“精”關系的再思考
節目形象是主持人外在聲音、相貌、體姿的感性顯現和內在的觀念、文化、品性的理性顯現,融入獨具特色的節目后的整體顯現[1]。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我們應該審時度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把主持人節目形象的研究落實到具體的節目去探析,才能更有力地引導傳媒人帶著新思路新眼界在該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四、節目題材的“深度”+表現形式的“熱度”對節目的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中國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數量超過50檔,文化類節目受到觀眾的熱捧。2018年,曾經走紅的文化類節目基本都推出了下一季,但是掀起的熱度和話題度都不及2017年。下文,以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與《信·中國》為例,進行分析。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豆瓣評分僅8.2分不及第一季的8.4分,由央視著名主持人朱軍首次擔任獨立制作人的文化類節目《信·中國》豆瓣評分僅7.3分。近幾年文綜節目同質化問題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內容局限于古詩文、文學、歷史故事、地理文化、戲曲成語等文化類型范疇,缺乏特有的風格和創新的樣態。與此同時,文化名人一時間涌現在熒屏,各個節目競相爭搶,頻繁出現同一個人,缺乏新鮮度。
五、結語
主持人作為節目的傳播者,其綜合素養影響節目的質量;本文旨在通過具體探索主持人話語風格、深入挖掘節目題材、表現形式,為以后能夠創作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文化類節目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朝彥.主持人語言藝術[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34+178.
[2]吳郁.主持人語言表達技巧(修訂版)[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28+41.
[責任編輯: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