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威 王錚 葉仕成 何淑英
摘 要:熱敏灸概論課程是中醫學針灸領域的一門飛速發展的新興學科,通過在高校中醫類專業本科生開設熱敏灸概論這門課程,使中醫類專業本科生了解敏化腧穴概念、熟悉腧穴熱敏化規律、掌握熱敏灸操作技術,有利于本科生更加清晰地理解何謂“氣至而有效”;通過學習該課程,不僅有助于增強在校本科生的針灸臨床動手能力,而且在拓展經絡腧穴相關研究的科研思路、培養創新思維、豐富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掌握最新艾灸治療技術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本文就高校中醫類專業本科階段開設該門課程的必要性進行初步探討,以饗讀者。
關鍵詞:中醫類專業;本科生;熱敏灸概論;必要性
隨著江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陳日新院長及其團隊獨創的熱敏灸新療法日益發展,中醫高校教師逐漸重視腧穴敏化理論,部分中醫藥高校也已經開展了熱敏灸療法相關的專業或選修課程,熱敏灸概論課程正是以介紹灸法起源、腧穴敏化現象、腧穴熱敏化規律以及熱敏灸新療法操作技術等為主的新興學科,是一門充分展現“源于經典”和“基于臨床”精神的課程,該課程的特點是在理論學習之余,結合熱敏灸新療法臨床實訓,以加深在校本科生對傳統腧穴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以筆者所在的江西中醫藥大學為例,參加熱敏灸概論課程學生主要是針灸推拿學(含康復方向)、中醫學(含骨傷方向)、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等專業的本科生,考慮到該門課程在中醫針灸領域的應用前景及重要意義,重視理論教學以便于更好地應用到臨床,正符合熱敏灸療法源于經典、歸于臨床的真諦。
1 熱敏灸概論的課程內容及安排
1.1 課程內容
熱敏灸概論課程內容主要分為灸療的起源、腧穴敏化、腧穴熱敏化、熱敏灸操作方法、熱敏灸技術“十六字要訣”、熱敏灸療法與傳統懸灸療法的區別及熱敏灸注意事項等章節;在灸療的起源章節當中,教學目的是使中醫類專業本科生了解灸療與火的應用有關,掌握用艾葉艾絨作為施灸材料有哪些優點;在腧穴敏化章節中,則是圍繞“什么是腧穴”“腧穴的起源”“腧穴的本質”“疾病反應點的概念”以及“腧穴的靜息態與敏化態”等主題講述的;在第三章腧穴熱敏化當中,教學目標是要求本科生能夠了解腧穴熱敏現象、把握腧穴熱敏化規律;第五章節熱敏灸技術“十六字要訣”,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知曉熱敏灸的操作技術關鍵足。探感定位和辨敏施灸是施灸部位的操作關鍵,量因人異與敏消量足是施灸劑量的操作關鍵;在第六章節內容中,則是從灸感,灸位,灸量,灸效等四個切入點,論述了傳統溫和灸療法與熱敏灸療法本質上的不同;第七章中,教學目標是使中醫類專業本科生了解熱敏灸的注意事項。
1.2 課程安排
目前我國尚沒有可供高等中醫藥院校統一使用的熱敏灸概論教材,但可以借鑒江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專業碩士研究生試用教材,在病案舉例章節當中的全部病例均要來源于臨床實踐的真實病例。如在講述熱敏灸療法治療慢性支氣管哮喘一章時,需要參照《熱敏灸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技術操作規范》[1-3],給學生講解該標準規范熱敏灸治療慢性支氣管哮喘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前言、范圍、術語和定義、操作步驟與要求(分為熱敏腧穴的探查和熱敏灸療法兩個部分)、關鍵技術環節、適應證及禁忌人群等,再根據學校教務處對中醫類專業本科培養計劃相關安排,教學進度和安排為理論課程32學時,實踐課程4學時,共10周課,詳見表1。
2 中醫類專業本科生學習該門課程的意義
2.1 打開腧穴新世界
中醫類專業本科生在接觸針灸的伊始便是穴位,穴位是臟腑氣血輸注于體表的部位,穴位反映了人體內部機體功能的正常與否,當人體發生疾病時,會在體表出現一系列的反應點[4],經絡腧穴學教材上面記載了穴位的所在以及功用主治,但真正在臨床上去運用這些穴位時,所選用的穴位就是書上所記載的穴位所在,就好比合谷就一定在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誠然,臨床上大都選取的位置與書籍記載的不一樣,而是在古典醫籍所記載的腧穴位置附近取穴,也就是常說的揣穴,古人所述的“以痛為腧”。熱敏灸概論中的腧穴動態化理論在于穴位的位置動態化和穴位的狀態感效動態化:在傳統中醫中,穴位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點,而是一個區域、一條路線,為了更好地傳承和推廣中醫,才演變為定位明確、遍布銅人的精準位置。熱敏灸概論講究的是探感定位,不宜以精準定位為標準,而是在臨床治療之前以法探位而獲得最好的最精準的療效。如膏肓穴,最早位置是在肺俞穴右方偏下的一片區域,以壓痛感為準,今膏肓穴定位為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穴位的狀態動態化,熱敏灸概論課程中的治療過程中穴位呈:靜息穴位→穴位敏化→敏消量足,以病人的灸感為治療量的標準,這是一種全新的科研思維方式。腧穴的動態觀提供給中醫類專業本科生的是一種新的科研思維方式和看待中醫臨床治療的角度。
2.2 培養科研思維能力
科研思維能力的提升,來源于創新的知識面:熱敏灸作為一項全新的中醫文化知識,與傳統艾灸相比,前者創新之處在于敏化腧穴的熱敏化現象和靜息穴位在敏化狀態下的穴位動態化現象。通過學習熱敏灸概論,學生可以了解不同于經絡腧穴學中的穴位定位、穴位狀態、穴位感效。一學期32學時的熱敏灸概論理論學習是加強在現代醫學教育中被忽視了的本科生科研思維能力培養的學習力度,科研思維能力與臨床辨證能力是現代中醫本科生都不可缺少的能力,不可厚此薄彼,故提升中醫類院校的大學生科研創新思維能力,熱敏灸概論課程的系統化學習無疑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3 鍛煉臨床實操能力
中醫學是隸屬于臨床、服務于臨床的一門學科,而其分支針灸學亦是如此。針灸學不單單只是我們第一印象的針刺,它包括了針刺與艾灸兩種,而熱敏灸即是腧穴敏化與艾灸兩者的結合,是一門基于臨床長期實踐的新興學科,臨床實訓是教學的必要環節,故熱敏灸概論課程的學習對醫學生的臨床有很大幫助:1)針感和灸感都是需要長期實踐方可有所心得,熱敏灸概論課程的開設,給醫學生更多機會自己動手、自己感受,潛移默化和不斷糾正,其操作規范性也可提高;2)可提高臨床溝通能力,醫患糾紛日益加劇,醫者與患者的溝通便顯得極其重要,該門課程的開設,讓醫學生有更多接近臨床、熟悉臨床的機會,知道哪些常見問題需要及時與患者溝通,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實操熱敏灸過程中,醫生需要與患者多交流,隨時了解患者灸感強弱變化以及傳導,并了解患者既往史,為診斷治療提供依據,可以更好鍛煉醫學生的溝通能力,如何將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轉變成易理解又明確的口語,如何使醫患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橋梁[5]。
3 學習該門課程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
3.1 腧穴敏化的臨床應用
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規劃教材《實驗針灸學》,腧穴功能體現在兩方面,即感受刺激和反映病癥。現代臨床觀察發現,以針灸推拿等現代中醫治療方法直接或間接作用于敏化態的腧穴時,能夠更高效地激發出經氣運行與循經感傳等經絡現象,以達到宣通氣血、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等治療疾病的目的[6]。在古代中醫針灸等相關文獻亦有記載腧穴反映病癥的功能,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而知五臟之害矣?!?,《千金要方》云:“有阿是之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這些原文無不說明古代醫家把腧穴當作是與臟腑經絡之氣相通并且隨著活動變化而改變狀態的反應點,這一觀點與熱敏灸臨床觀察結果一致,即當機體處于疾病或是亞健康狀態時腧穴敏化的表現類型是多樣化的,有熱敏、力敏、磁電敏、按壓敏、紅外光敏等,此狀態下敏化太腧穴具有一定的高發區域并且腧穴敏化現象相比較健康的正常人發生的概率要大得多,隨著疾病轉歸,腧穴敏化是可以互相轉化的,中醫類專業本科生通過學習腧穴敏化的相關知識可以借此指導針灸處方與診治疾病。
3.2 熱敏灸療法的臨床應用
長期、大量的熱敏灸療法臨床實踐已證明懸灸熱敏化腧穴的臨床療效相對比懸灸傳統腧穴的療效更好,熱敏灸療法可以廣泛醫治各種臨床系統疾病,但各系統疾病分布不均勻且療效不盡相同,尤其適用于治療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和結締組織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等,如蛇串瘡、功能性腰痛、缺血性中風(恢復期)、慢性支氣管哮喘等病癥[7]。如曹東波[8]將蛇串瘡后遺神經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分別都是4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益氣化瘀通絡方進行治療,治療組在常規基礎治療上再加上熱敏灸治療,最后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變化狀況統計兩種不同治法臨床療效;得出結論熱敏灸療法配合益氣化瘀通絡方治療氣滯血瘀型的蛇串瘡后神經痛療效較好,確能夠緩解疼痛。
4 結語
綜上所述,有必要為高校中醫類專業本科生開設系統而又科學的熱敏灸概論課程,讓中醫類專業學生認識到腧穴敏化在針灸臨床過程的重要性,既有助于學生正確而又深入地了解腧穴并促進對腧穴實質研究探討,又為提高學生刺法灸法臨床實踐的操作水平打下夯實的基礎,授課教師在具體課程安排中應當配合其他各式各樣的教育途徑,如利用互聯網平臺,結合熱敏灸相關課程,引進在線網絡課程、大規模開放的慕課系統或網絡增值服務等教學形式,讓更多的中醫學子從該門課程當中獲益。
參考文獻
[1].熱敏灸技術操作規范[J].世界中醫藥,2017,12(08):1959-1964.
[2]熊俊,張波,遲振海,等.《熱敏灸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技術操作規范》的研制體會和說明[J].江西中醫藥,2011,42(01):19-21.
[3]付勇,周娟娟,陳日新,等.熱敏腧穴穴位敷貼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20例[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6(03):43-44+47.
[4]滕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熱敏態印堂穴自發紅外光譜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3.
[5]程澤文.全科醫學專業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D].皖南醫學院,2016.
[6]張偉.熱敏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灸感與灸效相關性研究[D].湖南中醫藥大學,2012.
[7]劉乃剛,方婷,張慧方,等.基于現代文獻的熱敏灸療法疾病譜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8,38(10):1216-1220.
[8]曹東波.益氣化瘀通絡方聯合熱敏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8,24(24):123-126.
作者簡介
董志威(1996-),男,江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在校本科生,江西貴溪人,研究方向:針灸推拿。
王錚(1997-),男,江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在校本科生,江西南豐人,研究方向:針灸推拿。
葉仕成(1997-),男,江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在校本科生,江西樂平人,研究方向:針灸推拿。
何淑英(1997-),女,江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在校本科生,江西瑞昌人,研究方向:針灸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