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驊
摘 要:綜合性學習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但面對這種全新的課程、新型的學習形式和廣闊的學習內容,不少老師都心生困惑而無從下手。為此,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重視學生的探究和應用、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參與、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歸納,這樣才能真正在社會實踐中、生活體驗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地理綜合性學習;核心素養;自主;探究;合作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修訂稿》明確指出:“地理課程具有綜合性”,要“從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環境的綜合性”在初中地理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資源,實現課內外結合,校內外溝通,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生活體驗中養育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從而達成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面對全新的課程,新型的學習形式,廣闊的學習內容,不少老師都心生困惑而無從下手:在思想觀念上,由于目前幾套新版教材關于地理綜合性學習的主題設計的目的與意義均未作深入的具體說明,因此有教師誤讀和懷疑地理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的必要性,從而忽視地理綜合性學習,把“學科”與“活動”對立起來;在學習內容上,有的老師忽視綜合性學習內容的綜合性,仍強調過去的地理課本學習,認為地理課本內容講授的時間就非常有限,地理綜合性活動課充其量不過是花架子,只是課改的一個點綴,完全可以不予理會,所以干脆不做,也不把它列入教學計劃中;在學習方法上,不少教師仍未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的記憶和技能訓練的單一的方法;在學習功能上,許多教師仍未擺脫單單追求智育的教學目標,而非注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在教師的教學能力上,大多數教師仍屬于“知識傳授型”,一旦離開教科書,便變得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力不從心,因此他們缺少對綜合性學習活動必要的指導,只是一味地給學生提要求、任務,組織成果展示匯報而已。
綜合性學習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構成要素,在內容上、形式上、空間上、時間上都具有開放性,整個過程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因此這種實踐性對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即要求教師要能夠巧妙地找準課內課外知識的結合點,通過與學生對話,發現他們的真實需求,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創新,采用“唱、畫、演、寫、賽、做、辯”等形式,開展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做到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后?;谶@樣的理解,筆者將地理綜合性學習活動理解和闡述為以下四個維度:1)營造氛圍,激發學習興趣;2)重視合作,促進自主發展;3)培養探究意識,學會質疑;4)啟發思維,激發創造潛能。這四個方面之間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課堂上可以開設中國名聲風光展示課、課前三分鐘演講等多種形式活動;課外開展大地理活動,如全校性的“我是小導游比賽”“趣味地理設計比賽”等活動,在各項活動中提升學生地理素養。
下面具體以“自然災害”為例談談地理綜合性學習活動過程:
1)合理分組,自主選擇。全班分成六個大組,分“臺風組”“干旱組”“地震組”,“洪澇組”“滑坡、泥石流組”“寒潮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自主選擇,利用網絡、書籍等資源,搜集各自感興趣的信息。
2)確定目標,明確分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首先要確定共同的學習目標,目標一旦確定,每個成員必須遵從。小組成員必須明確分工,各組成員根據本組選擇的主題,共同討論制定活動方案以及學習結果的呈現方式等,各成員承擔不同的責任,如信息整理、資料收集、學習活動安排等,各成員既要完成自己在組內的任務,還要積極主動地協助他人。
各組分別搜集該組對應自然災害的集中分布區域,將自己找到的內容整理到綜合實踐活動記錄本上,并配上簡潔的文字說明:該種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合作交流,展示評比。每組選出發言人匯報選學習成果,全班投票選出每組最受歡迎的作品。
“臺風組”匯報如下:臺風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臺風的形成原因是:臺風從低緯度海洋侵入,登陸后逐漸減弱以致消失。
“干旱組”匯報如下:干旱集中分布在華北地區,干旱的形成原因是:降水量較少,尤其是春季少。
“地震組”匯報如下:地震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區,地震的形成原因是:西南地區位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碰撞擠壓。
“洪澇組”匯報如下:洪澇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洪澇的形成原因是:年降水量大,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且雨季長,多暴雨和連續性降雨。
“滑坡、泥石流組”匯報如下: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山區尤其是西南地區,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是:地形多山、坡陡,相對高差大,降水多暴雨。
“寒潮組”匯報如下:寒潮集中分布在北方地區,寒潮的形成原因是:高緯度地區寒冷空氣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
從以上活動過程可以看出,地理綜合性學習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結構以及教師、學校的具體情況做出具體安排。
一要重視探究和應用。這是綜合性學習的前提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現實生活并加以調查研究,尋找出隱藏于內的因果關系,提出切實可靠的解決措施。惟有如此,學生在課內學到的東西到實際生活中馬上能夠得到能用,從而獲得鍛煉的機會,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二要重視過程和參與。這是綜合性學習的核心內容。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不同的想法,包括與教師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學生在現成的答案之外探尋“新解”的嘗試。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地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及時對學生做出評價,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發了出來。
三要重視體驗和歸納。這是綜合性學習的著力點。綜合性學習十分注重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地理課程標準》中用大量的行為性很強的動詞強調學生的體驗。教師要 “注意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重視學生的情感激發和牽引,把情感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獨特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不是抽象的分析和說教。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勤于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欲望。
綜上所述,地理綜合性學習的過程體現了聽、說、讀、寫、思的綜合,培養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能力、交際能力、協作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也愈發緊密,順應時代變化,革新地理教學方法已經是大勢所趨。綜合性學習的實施,滿足了學生的各方面需求,使其能夠在知識的寶庫自由探索,從而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實現個人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嘯.教育人學──當代教育學的人學路向[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2]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地理[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7.
[3]《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3-6年級、7-9年級)》[M].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印發,2011.
[4]鄒開煌等.讓綜合實踐活動進入常態課的思考[J].基礎教育課程.2004年12期.
[5]鄒開煌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與關鍵[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