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兵 張凱越

劉少奇同志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上首創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理論,其《論共產黨員的修養》是我們黨第一部從黨員個人角度來論述黨的建設的論著,對黨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毛澤東建黨思想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進入新時代,劉少奇黨性修養的理論仍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要完成歷史交給我們的光榮使命,關鍵在于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進一步把黨建設好。要建設好我們的黨,就必須強化每位共產黨員的自身修養,從這個角度看,劉少奇關于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的論述,仍然具有強烈的啟迪功能。
第一,劉少奇同志不是在一般意義上闡述馬列主義黨建學說中關于思想建設的內容,而是在重申基本原理的前提下,重點闡述共產黨員加強主觀世界改造的必要性及其途徑,形成了系統的黨性修養理論。
第二,劉少奇同志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建黨思想關于思想建黨的內容。“思想上建黨”的理論是毛澤東首創的,但專門著書立說,集中對此作系統全面闡述的首推劉少奇同志,他全面闡述了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的必要性和目的、黨性修養的內容和標準、黨性修養的方法和途徑,從而為毛澤東建黨思想的成熟和完善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劉少奇同志指出:“共產黨員要改造和提高自己,絕不能離開革命的實踐,也不能離開主觀努力,離不開在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學習。”無論是參加革命不久的共產黨員,或是參加革命很久的共產黨員,要使自己政治上成熟起來,都必須提升自己的修養。不僅要在艱苦的、困難的以至失敗的革命實踐中加強鍛煉和修養,而且要在順利的、成功的、勝利的革命實踐中加強自己的鍛煉和修養,在執政的情況下共產黨員黨性修養更為重要。劉少奇同志提出的黨性修養,是指共產黨員在革命實踐中,應用馬列主義理論進行自我教育和改造,養成應有的思想品質和本領的過程,“共產黨員的黨性鍛煉和修養,是黨員本質的改造”。[1]225
第三,劉少奇同志將辯證唯物主義中“實踐第一”的觀點引入了共產黨員的自我修養活動,使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統一,使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理論建立在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摒棄了傳統自我修養理論中的唯心主義成分。劉少奇黨性修養的理論是在革命實踐中產生,同時又對革命實踐產生了強大的指導作用。

第四,劉少奇同志在歷史觀上堅持群眾史觀,揭示了黨員利益、黨的利益和階級利益的內在一致性:“共產黨員的黨性,就是無產者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就是無產者本質的最高表現,就是無產階級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現。”[1]225這一理論中關于“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黨與群眾建立很好關系”的觀點,“黨員干部克服官僚主義、特權主義”的思想,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價值取向,不僅對于黨的自身建設具有重大指導意義,而且對于規范社會主義道德水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普遍地指導意義,是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最好教材之一。
堅定信仰,不辱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嚴峻政治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遠未到大功告成的時候”。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是長期的、尖銳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復雜的,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政治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一些老問題反彈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實踐中還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在黨員干部隊伍中,有的不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妄議中央大政方針,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當兩面派、做兩面人;有的理想信念“總開關”常年失修,對共產主義心存懷疑,不信馬列信鬼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蛻變;有的干事創業精氣神不夠,不擔當、不作為,奉行“既不落后頭,也不出風頭”,怕決策失誤,不敢拍板定事,干工作推諉拖延;有的熱衷于搞“小圈子”“拜碼頭”“搭天線”;有的反“四風”不堅決、不徹底,耍花樣、搞變通;有的不顧黨中央三令五申,依然不收斂、不收手,以權謀私、腐敗墮落;有的地方和單位管黨治黨意識不強,履行管黨治黨政治責任不到位,甚至不愿不屑抓黨建,等等。這些問題,嚴重破壞了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嚴重影響了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動搖、精神懈怠。歸根結底是共產黨人的“心學”沒有修好。在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情況看,認真學習劉少奇黨性修養的理論,加強共產黨員的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全面提高黨員素質,都是十分必要的。
加強黨性修養是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迫切需要。一個人沒有理想就會失去人生目標,一個共產黨員沒有理想就失去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意義,劉少奇同志說:“我們共產黨員的最基本的責任是什么呢?就是要實現共產主義。”[2]132我們黨之所以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獲得革命勝利,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必須自覺地進行人生觀的修養,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只有展現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體現時代要求,這是我們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武裝自己,戰勝一切困難和挫折的思想武器。
加強黨性修養是堅持黨的宗旨,踐行新時代使命的迫切需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唯一宗旨,也是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的核心,克己奉公的精神理所當然地成為黨性的基本要求,這是每個“黨員必備的素質,每個黨員都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努力增強自己為人民服務的本領”。[2]134應當看到,任何人都會因所處的環境、自身的經歷和所受的教育等多個方面的缺陷而受到影響,會接觸到各種不良的社會現象,并可能由此產生一些不正確的認識,養成一些不良的習慣。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必須經常用黨性的要求來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共產黨員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改造,才能始終保持黨性的純潔,才能提高抵御各種錯誤思想和丑惡現象的免疫力,也才能不斷地成長進步。
加強黨性修養是經受住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考驗的迫切需要。劉少奇同志強調:“在革命勝利和取得成功的時候,在群眾對自己的信仰和擁護不斷提高的時候,更要提高警惕。”劉少奇同志認為,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的內容主要包括七個方面,即馬列主義理論修養,無產階級的革命戰略戰術修養,無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修養,遵守紀律的修養,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的修養,善于聯系群眾的修養,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的修養。此外,劉少奇同志認為,在長期斗爭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黨的優良傳統的修養,也是黨員黨性修養的基本內容。每個黨員的個人素質不同,黨性修養層次有差異,但思想意識的修養、理論的修養、組織上和紀律上的修養、科學文化知識的修養是每個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劉少奇黨性修養理論從重視認識主體修養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果說毛澤東的《實踐論》解決了認識的來源、途徑和檢驗的標準,那么劉少奇同志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則從另一方面解決了認識主體的立場、思想意識和思想方法,前者要求人們要取得正確認識,必須躬行實踐,身體力行,后者告訴人們,在實踐過程中,人們要獲得正確的認識,還應當加強主體本身的修養。兩者交相輝映,完整地表達了一個觀點,即認識對象的客觀性和認識主體的能動性相統一,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認識論。
加強黨性修養是高舉偉大旗幟,提高全黨理論水平的迫切需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修養不僅與黨的事業興衰成敗息息相關,并且對每個黨員來說,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素質和條件。劉少奇同志明確提出:“我們共產黨員,不但可在革命的實踐中改造自己,鍛煉自己的無產階級思想意識,而且要在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改造自己,鍛煉自己的無產階級思想意識。”[2]121劉少奇同志關于理論準備和思想意識修養是密切聯系的觀點,對新時期黨的理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價值。每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應當把思想理論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緊密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確定學習內容,把講學習作為講政治的關鍵一環抓好,自覺加強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設。
加強黨性修養是新時期增強黨性鍛煉,切實端正黨風的迫切需要。劉少奇同志說:“為了黨的、無產階級的民族解放和人類解放的事業,能夠毫不猶豫地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黨性’或‘黨的觀念’,‘組織觀念’的一種表現。”[1]128每個共產黨員都應當把中國共產黨的黨性化為自身的黨性,必須用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優良特性來改造自己,這一改造過程就是加強自身修養的過程,也是把黨的性質、目標、宗旨、作風、紀律和道德內化為自身素質的過程。只有按照黨性的要求,不斷錘煉自己,才能夠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共產黨員的本色。此外,重視黨風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特點和光榮傳統。劉少奇同志指出:“必須把樹立實事求是的作風,作為加強黨性的第一標準。”[3]397“堅持實事求是,就是堅持真理”[2]440,端正黨風,是增強黨性的一個有效途徑。
從哲學層面來看,劉少奇黨性修養理論與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有其內在的邏輯聯系。“我們是革命唯物主義者,我們的修養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新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新的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實質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即不忘本心、不辱使命、不負重托、不忘品格。
不忘本心,即不忘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不僅具有馬克思主義的深厚理論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特點。
不辱使命,即不辱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自鴉片戰爭,中國被動地卷入世界歷史的進程中以來,處于社會大變動時期的近代社會政治運動,最后都歸宿于解決“中國往何處去”這樣一個歷史大課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了28年的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歷史課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扭轉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的命運,也為改革開放以來,破除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基礎。同時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在讓中國人民“富起來”的問題上交出了完美答卷。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是中國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五年,正是這一歷史性飛躍,標定了當今中國的嶄新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也是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的現實回應。
不負重托,即不負引領五千年農業文明的大國實現現代化的重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打破了現代化只有西方一種模式的魔咒,指明了這一道路所具有的世界歷史意義。曾幾何時,“華盛頓共識”所主張的市場驅動的現代化方案被西方國家當作普適方案推銷至拉美地區等發展中國家,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出現了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社會動蕩不安的“拉美陷阱”等現象。而主張國家干預的“北京共識”的提出和在中國的成功實踐,破除了單純由市場驅動才能實現現代化的西方模式的“神話”,這是基于中國自身的歷史文化,基本國情所做出的正確選擇。
不忘品格,即不忘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回顧近百年黨史,無論是身處順境還是逆境,每一個光輝的時代印記都有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奮進和搏擊的身影。以對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堅定信念為指引,始終保持責任、擔當、實干的奮進姿態和不畏艱難愈挫愈勇的搏擊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開拓歷史、創造偉業的精神之魂,也是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從備受欺凌到屹立世界的根本保證。唯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繼續保持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奮進和搏擊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才能繼承偉大的事業,續寫新時代的華章。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只有解決了“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問題,“我身處何處”“我將要到哪里去”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總之,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加強黨性修養,不斷改造自己,提高自身素質,是今天對劉少奇同志的最好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