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上下五千年出現(xiàn)過無數(shù)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從他們的傳承中形成了中國近代獨特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模式。在當代我們應該吸取傳統(tǒng)的精華,結合當今時代的社會需要,更好地為社會、國家輸送有志之才。
關鍵詞:自我修養(yǎng);因材施教;從學而思;教育
一、 德育
孔子曰:“為仁由己。”這里講究道德培養(yǎng)。德行的培養(yǎng)是教育的底線也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更是當代教育的核心。德育不僅僅是提出孤立的道德修養(yǎng),傳統(tǒng)道德還應重視向他人學習,把他人的品行作為鏡子來對照自己,并向他人表達自己的修養(yǎng)。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精華被世界譽為中華美德,傳承至今。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是傳承給后世教育工作者以警醒,為人師者品德必須要高潔,我們要在自己品行得當?shù)那疤嵯拢虝覀兊暮⒆觽兏玫牡赖隆J澜缡悄贻p人的,我們應該教會他們如何和自己、他人、世界和諧相處,由他們來正確地引領一個更好的世界。
二、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千百年來老生常談卻也是非常重要的無法避免的教育理念。歷來中國的教育學家們都在盡可能地在了解學生的特點與優(yōu)勢之后對學生選取各異的教育方法,把自己的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個人特色的人才,而不是時代洪流下的流沙。在當代教育中主要要解決教學中標準和個性的關系,體系可能給我們提供了最后的評價的標準,如何在尊重個性的前提下,突破體系的束縛是我們當代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要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并且愿意去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運用因材施教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同時體系也不是對教育的禁錮,而是對教育的保護和促進。因材施教是為了每個孩子能更好地與體系共處并得到更好的體系教育,而不至于在統(tǒng)一的大要求下使本該擁有鮮艷人生的學生都變成統(tǒng)一、平庸的人。
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其實從古代到現(xiàn)在傳承了一種重要的學習思維。我們要領會教育的本質,重視思考,然后學習和理解。這種思維,直達了做學問的本質,而不至于讓學生變成為了學而學,不知道學了干嘛,只當作一種任務去完成。這種情況就與現(xiàn)代教育提倡的學思結合相悖。同時孔子提倡一種啟發(fā)式教學方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溫故而知新”。在當代的教育理念里,學思結合相聯(lián)系。教育不是狹隘的知識的搬運,而更重要的是學習思維。
四、 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勢在必行
在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為了維系自己的地位不會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現(xiàn)。
造成淺一點的影響就是孩童時期教育就被束縛使他們思維被禁錮,久而久之,他們不再有自己的想法。現(xiàn)代教育提倡亦師亦友式的師生關系。學生敢于對老師提出質疑。人非圣賢,不可能完美到不犯一次錯誤。教導學生敢于去提出質疑、敢于去發(fā)散自己的思維。
更深的影響就是思維禁錮使培養(yǎng)出來的人不敢想,不敢講,不敢闖,缺乏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嚴重阻礙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人李約瑟曾經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歷史上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經濟發(fā)展水平一直遙遙領先于其他文明,而近代科學卻沒有在中國產生?當代的我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復雜而沉重的,當然不排除有政治打壓、經濟斷層的原因等等,但不能不說與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中只重倫理、不重科學技術知識的文化教育更有關。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中輕視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性內容給我國近代科學的發(fā)展帶來的嚴重后果是不可估量的。阻礙了近代科學在中國的發(fā)展,而且養(yǎng)成一種脫離實際、崇尚虛榮、不講科學、妄自尊大的社會心理,嚴重地阻礙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在當代,從小時候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孩子在小的時候思維是最活潑的,這時候不要去限制他們,而是要加以鼓勵,激發(fā)他們對事物的興趣。讓他們在生活學習中自己體會創(chuàng)新意識。未來的世界是他們去創(chuàng)造的,我們只是他們前行道路上的引路人。
五、 追求人格上的自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另一種弊端是它把人束縛在家族的倫理關系之中,思想被嚴重地禁錮。所謂“非禮勿思,非禮勿聞,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養(yǎng)成一個沒有個性人格的人。一個沒有性格的人對于社會是可怕的。從古至今的教育本質上都是為了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在孩童時期,我們可能因為沒有人教導,思維和觀念沒有形成,容易被影響。隨后慢慢開始接收教育,他們開始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不隨波逐流,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并對世界做出應有的貢獻,而不是畫地為牢、自以為是。
時代的集大成者或者推動時代發(fā)展進步的弄潮兒,往往敢于突破思維的禁錮,敢于做出自己的選擇并勇于承擔責任。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導的北大精神:“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學習汲取百家之長,保持思想的自由,勇于堅定信念,才是當代教育的目標。追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才是解決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弊端的有效途徑。所以我們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作為老師,我們總是希望這些祖國的花朵在我們的注視下茁壯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顧舟山.從《論語》談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教育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3(10):10.
[2]顧明遠.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教育的影響[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1-9.
[3]蔣彤彤,陶麗.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教育融合發(fā)展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4):401-405.
作者簡介:
姚結發(fā),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東流鎮(zhèn)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