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志 李和忠
摘 要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注重對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環境友好型社會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理念的提出,使人們對于各類產業模式的調整進入初步探索的階段,為使林下經濟模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相關部門必須要對產業進行深入研究,才能使我國林下經濟模式取得更明顯的進步。本文就林下經濟模式及產業發展的相關內容作出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 林下經濟模式;林業研究;產業發展
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為基礎、集林下種植業、采集業、養殖業為一體的經濟模式,具有投資低且收益快的明顯特點,當下時代中林下經濟是建設新農村基本生產結構的重要生產模式,同時也是對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為進一步鞏固目前生態建設的成果,有關部門應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推進林下經濟建設,鼓勵農業生產者參與到林下經濟的建設中來,促進該類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1 林下經濟模式的主要類型與發展現狀
我國林下經濟模式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如表1所示,不同林下經濟生產模式也具有不同的特點。就目前情況而言,雖然我國的林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且成果較好,但許多地區仍為達到理想的標準,由于農村經濟發展存在較多的限制條件,因此林下經濟模式的發展對政府部門的依賴性也較高,且林下經濟發展模式需要新進生產技術的支持才能不斷取得進步,單純依靠豐富的林下資源而缺乏核心生產技術,也并不能取得長遠的發展成果。之所以許多地區的發展程度不高,與其生產技術方面的限制具有直接關系,同理,在這種現狀的影響下,若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那么當地的林下經濟發展也必然無法得到顯著的提升。
2 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對策
2.1 以扶持政策引導林下經濟發展
在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有關管理部門的引導工作極為重要,能夠為當地上纏著起到示范引導作用,因此有關部門必須要發揮自身的政府職能,積極組件林下產業組織部門,大力開發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生產經營模式,并全面負責林下經濟模式主導下的生產活動,為廣大生產者提供堅實的保障。林下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提供大量的資金扶持,才能對生產者形成鼓勵作用,并有效調動生產者的積極性,可采取先種后補或者以獎代補的方式,加快我國林下經濟的發展腳步。除此之外,有關部門還應定期邀請專家舉辦相關講座,對生產者進行長期的實用技術培訓,吸收其他地區的經濟建設經驗,幫助農民增加創收,使林下經濟的發展具有長遠意義。
2.2 以科學規劃統籌林下經濟的發展
林下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統籌規劃,使林下經濟模式的發展能夠符合實際市場的需要,同時也能兼顧農業生產者的生產需求。在開展林下經濟活動之前,有關部門應對生產區域進行實地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通過分析可行性的程度來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管理方必須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機制,在生產中布置科學合理的結構,樹立良好的生產觀念,強化對農業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動林下產業的快速發展。有關部門所制定的發展計劃要依托于當地的實際情況,如在海拔較高的地區,發展藥材種植產業能夠為農業生產者帶來巨大的市場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可投入相應的資金建設,發展與林下經濟相適宜的配套型產業,使當地的經濟產業鏈能夠有效延伸,強化科學布局的統籌作用。
2.3 以科研投入促進林下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林下經濟發展尚處于中期階段,且農業生產者受地區環境或文化水平的限制,對林下經濟模式的認知并不完善,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基層生產區大力宣傳林下經濟模式的優勢,深入田間地頭,讓廣大農業生產者能夠真切的認識到這一生產模式的巨大前景,有關部門還可邀請專業的技術人員參與到示范區的生產活動中,加強示范作用,以便于及時的解決農業生產者所面臨的問題。林下經濟模式對于農業經濟循環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要想全面突破林下經濟生產模式,實施當代林下經濟模式的創新,地方部門還應與技術單位及其他企業展開合作,吸引大量的建設資金,整合社會生產資源,為農村地區建設林下經濟模式提供后備力量,促進該經濟產業鏈的不斷延長。
3 結束語
林下經濟的發展為當地的經濟水平提升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有關部門要認識到這一點,并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促進林下經濟的健康發展。結合具體的生產情況,對既定的林下產業生產方案應作出切合實際的調整,使產業的發展方向與市場需求相一致,為當地種植戶帶來更多的市場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覃文學.淺談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9,39(07):99-100.
[2]寇永軍.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種子科技,2019,37(16):139+141.
[3]吳憲揚.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6,36(0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