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潔
每個孩子的心門上都掛著一把“鎖”,用蠻力和巧智都很難打開,心鎖只為懂心的人而開。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內心最深沉的渴求,就是得到充分的尊重?!弊鹬睾⒆樱斫夂⒆樱⒅嘏c孩子的心靈產生共舞,才能叩開孩子的心門,真正成為孩子的老師。
妮妮的委屈
背景:
妮妮是一個文靜乖巧的女孩,平時她總能安靜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面對老師,她更多的是認真聽好,卻很少在老師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在班中一直默默跟著老師的步伐前進。
實錄:
一次吃點心前上廁所,聽到炎炎在用命令式的話語說話,雖然說話聲音不大,但是職業本能感覺到那里有事情發生,我走了過去,就看到炎炎手插著腰在對妮妮正進行一翻所謂的“說教”,原來小班女生廁所有三處是蹲位,一處是座位。座位處已經有一個女生在使用,炎炎因為穿著小裙子在排隊等候,看到妮妮穿著褲子也排在她的身后,她就以妮妮穿褲子加上蹲位處有空位為由,不讓妮妮上小馬桶。妮妮被炎炎說得無話可辯,但是又不想去蹲位上廁所,只能撅著嘴巴滿臉委屈在那里表示自己內心的不滿。而炎炎完全忽視妮妮的不樂意,看到幾次“說教”無效后,她便開始用手把妮妮拉到旁邊的蹲位處。妮妮被拉過去后,眼看掙扎也無用,就認命地上了蹲位廁所,表情依舊寫滿了委屈。
策略:
1、尊重孩子之間的解決方式
整個過程孩子并沒有求助我的幫忙,且最終以妮妮的妥協告終。因此我尊重孩子之間的解決方式,妥協也是一種成長。我選擇在旁邊安撫妮妮道:“妮妮你很棒哦,會上蹲位廁所,愿意把小馬桶讓給不方便穿脫和需要大便的小朋友真好。老師獎勵你一個大拇指哦?!边呎f邊把我的大拇指印在了她的額頭上。她沒想到她認為不開心的事情卻受到了老師的表揚,頓時臉上的委屈不見了。小眼睛還透露出“受寵若驚”的神情。
2、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如廁方法
我接著又鼓勵道:“另外老師要告訴你哦,中班和大班的姐姐都是上這種蹲位廁所,所以你很厲害呢?!弊屇菽莞惺艿缴隙孜粠谴蟊绢I的表現。
分析:
像這樣強制被迫妥協在幼兒之間應該也會發生很多,有些老師沒注意到可能就過去了。感受到妮妮可能也不是不知道炎炎說的道理,只是她內心很像上小馬桶。內心想法得不到滿足,又加上同伴的“無視”和“不尊重”,小小的心靈應該會很低落吧。在面對一些事情時,可能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和道理來闡述這件事情應該怎么做,而不去尊重孩子,忽略孩子的想法,那么這樣的教育是被迫教育,孩子只是迫于威嚴或者所謂的“教條主義”表面服從,事件看似已經解決了,但孩子內心是不服,且無法真正認同同伴,認同教育者。我開始意識到像妮妮這樣個性比較內向,在同伴的交往中容易受到挫折,導致無法敞開心門,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同樣需要我們老師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妮妮的執著
實錄:
一次角色游戲中,妍妍氣勢洶洶地走過來向我報告:“老師,我昨天已經和昕昕說好了,昨天她玩,今天我玩,可是妮妮她也想玩,我跟她說好,明天讓她玩她就是不聽?!泵鎸﹀母鏍睿灰娔菽菰谝慌詮念^到尾沒有進行任何反駁也沒有動手搶,她只是溫柔中透著渴望的眼神再加上微微抿起的嘴巴,在沉默了一會后,她鼓足勇氣用她輕柔的聲音表達了她的想法:“可是我也想玩這個包?!?/p>
策略:
1.將問題拋給孩子,讓孩子運用經驗來解決
“看的出你們兩個都想好玩這個包,可是包只有一個怎么辦呢?”我在旁邊試圖引導她們想辦法解決。聽我這樣一問,在旁邊經過的路人小澤馬上聯想起平時運用的方法建議道:“可以石頭剪刀布?!卞R上同意,并且握拳已經準備好和妮妮劃拳了。當眾人將目光投向妮妮時,妮妮低下頭,沒有任何動作。同伴的建議看似很合理,但是顯得很突然,妮妮沒有接受。
2.先適當的回應,讓妮妮感受到被接納,產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妮妮你不想石頭剪刀布來決定,是這樣嗎?”我立刻看懂了她,向她確定著。妮妮聽到我的話,立刻抬頭看了看我,然后微微點了點頭回應我。
接著提出建議:“妮妮的媽媽背的包肯定也很漂亮吧?!蔽依^續試圖尋找適合的解決方法。聽了我的話,妮妮馬上回應我:“嗯,我媽媽有很多漂亮的包。”一說到媽媽的包,妮妮的眼神都亮了起來?!澳遣蝗缦麓伟褘寢尣挥玫陌材脕矸旁诮巧螒蚶?,這樣就有多個漂亮包包夠大家玩了,”我建議道。妮妮微笑著同意了。正當我們都以為事情解決了,妮妮又再次恢復剛才委屈的表情,說道:“可是我想玩這個包。”
3.調整思考問題的角度
在很多方法妮妮都不能接受后,我決定告訴妮妮:“妮妮,老師要告訴你們一個最壞的后果,如果你們兩個今天誰都不肯讓的話,你們兩個今天到角色游戲結束都玩不到這個包包。你們要這樣嗎?”聽到我這樣說了以后,我發現妮妮開始認真地思考了這個情況。最終她的凝聚的眉頭解開了,也頓時同意妍妍玩了。妍妍一開心也拉著妮妮一起玩,到后面妍妍也把包包給妮妮玩了......
分析:
在這個案例中,我看妮妮處于比較弱勢的一方,在面對同伴比較強勢的告狀后,妮妮只能默默用表情來回應。最后她鼓足勇氣說出她的想法時,我感受到了她內心真的強烈喜歡這個包包,在她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一向安靜乖巧的妮妮在這個時候也很難冷靜下來思考。這個時候如果我選擇“以暴制暴”或者給孩子貼上“倔強”的標簽,可能孩子最終會被迫妥協,但是會把我和孩子的距離拉開。所以我選擇了繼續尊重孩子,傾聽和理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在一次方法不行的時候再換一種方法,最后改變思考問題的角度,把最壞的結果提前告知了妮妮,不討論行為本身,而是分析結果,讓她看清楚這樣做的后果,最終成功引發孩子自己想明白問題。
尊重就像一個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她透明的微笑叫理解,她淳樸的心里叫高尚;尊重又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飽含待人處世的智慧,盡顯人格操守的高貴。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進去,才能和孩子之間建立起心與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