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由此看來,閱讀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中包含著許多的不確定性與空白因素,給讀者留下想象和創造的余地。教師只要充分利用和把握空白的藝術,引導學生挖掘作品中的空白美、捕捉課堂生成中的空白美,就能使語文課堂充滿魅力。所謂空白,就是指空著,沒有被填滿或沒有被利用的部分,沒有個性的閱讀,沒有創造性的閱讀,就失去了讀書的鮮活色彩。因此,語文課堂上讓閱讀教學的課堂成為張揚學生個性的廣闊時空,引導學生自主搭建探究和發現的平臺,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一、巧用“心理”空白,引發思考
心理描寫是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之一,但由于行為節奏,感情抒發,詳略安排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作者不可能連篇累牘地寫出人物心理活動。因此文中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這種“空白”只是作者在文章創作寫法上的一種安排,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感悟文本,透過語言文字,深入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既深化了文章中心,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一個蘋果》一文中“小李出神地看著我,回頭看了看另外幾個人,又看了看躺著的傷員小藍,他接過蘋果,轉手給了小藍。”這一句話中有“三看”,我抓住這三看引導學生生聯系上下文進行聯想、設身處地展開合理的推想和聯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小李出神地看著我,這時候他在想什么?(1.真好,有蘋果吃了。他十分驚喜!2.雖然有蘋果吃,可連長舍不得吃,我怎能吃呢?他有些猶豫!2.連長真好啊,自己不吃,把它讓給我吃!3他被連長感動了,所以要出神地看著連長。)他看了看小藍,心里可能又想什么?(小藍比我更需要這蘋果,應該給他吃。這時候,小李決定不吃這蘋果。)這一“空白” ,連續“三看”這就是小李當時思維的過程,復雜的心理。作者沒有寫出來,而是用了三個“看”,樸實的字眼表達了豐富的內容……
這一設計深化了學生對戰士們真摯的情感,為了戰斗的勝利,堅決不吃這個蘋果。從而感受志愿軍戰士堅強的革命意志,以及相互關心,團結友愛的階級友情,讓理性的認識在感性的情境體驗中水到渠成。
二、巧用“語言”空白,引發思考
人物的語言展示人物的性格,同時也體現出人物的精神品質。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文中人物的豐富的感情和微妙的內心世界,這種感受的主要來源就是作者對文中人物的語言,行為,心理等等的精心刻畫。在教材中有些文學作品對某些人物的語言描寫或者忽略,或者只是幾筆帶過。教師可以抓住這些人物刻畫的文本空白,讓學生運用特定的描寫方法或者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走進文本中人物的內心,體會人物的品質,更深入的了解人物形象,突破教學難點。
三、巧用“動作”空白,誘導想象
動作描寫,是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這是因為人們的言行不是憑空發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思忍性格支配下進行的。離開了言行,就失去了認識人,了解人的主要根據。它是學習者在頭腦中把新舊知識和科學概念進行加工和重新組合,建立新形象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想象情景,給學生的思維“插上翅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使所學知識得以升華。
如《成吉思汗和鷹》這一課,成吉思汗拾起這只鷹會怎么做?我抓住這一空白,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靈感也隨之而來。學生說:“成吉思汗可能會親一親這只鷹。”“成吉思汗可能會輕輕地撫摸著這只鷹。”“成吉思汗可能把這只鷹進放進布袋里,帶回家,把它葬在家的旁邊。”有的說:“成吉思汗可能把這只鷹做成標本,把它掛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
學生在老師的有效填補動作情境的設置下,字里行間流露出成吉思汗的懊悔,從而加深理解和感悟,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使成吉思汗的形象躍然紙上。
四、巧用“表情”空白,引發想象
孔子說:“察言觀色。”通過人物的神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心理,教材中精選的文章都是一些大作家的作品,他們深厚的文學功底,使得許多作品的結尾言雖盡而意尤存,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這個空白,如果讓學生通過想象去填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散他們的想象潛能,培養不受制約的思考習慣,同時進一步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的《晏子使楚》一課,文章楚王最后的結局:
楚王聽了,只好賠不是,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我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填空楚王的神態空白:
1.楚王嘆了口氣,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2.楚王難為情地說:“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配以夸張的表情)
3.楚王后悔地說:“唉,我原來……”
4.楚王苦笑地說:“唉,我原來……”
5.楚王無奈地說:“唉,我原來……”
老師針對文本空白,想象楚王當時的神情,從而把楚王的內心給刻畫出來,豐滿了人物的形象。文中靜止的文字讀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種形象的補白不是模仿,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會。
對于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讓文本的文字變得立體,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