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行為習慣是行為和習慣的總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學習活動中逐步形成的相對穩定、重復的行為和心理傾向。由于兒童的認知水平、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比較的低,情緒又帶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和隨意性,這些因素容易造成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筆者通過觀察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的表現以及形成的原因,總結出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多受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具有復雜性、時代與地域性、年齡差異性、個體差異性和可變性。
一、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特點
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多受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具有復雜性、時代與地域性 、年齡差異性、個體差異性和可變性。
1.復雜性
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覆蓋生活、學習、衛生、心理等諸多方面,具有復雜性。兒童由于認知水平比較低,以至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比較淺顯,其辨別是非的能力遠不如成人,這使其在各方面都很容易造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
2.時代與地域性
在科技與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們不再完全沉浸于看電視,而是迷戀上網、打游戲等不良行為的刺激。由于社會環境的影響,城里兒童比鄉下兒童在這些方面更為突出,他們往往穿上時髦的衣服,把頭發做成爆炸式,染成五顏六色,甚至在身體上刺青,表現出明顯的時代差異性。
3.年齡差異性
由于知識、閱歷的差別,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具有年齡差異性。小學低年級學生表現為在課堂上往往講小話,動來動去,也愛打小報告、趴在地上玩玩具等。而高年級學生一般不會再這樣,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可以不再完全聽從老師或家長的話,則表現為頂撞老師、家長,甚至用曠課、抽煙、喝酒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4.個體差異性
由于先天因素與后天生活環境的不同,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表現出明顯的個別差異性。這種差異有時會互相滲透,造成雙方相互“學習”,相互影響。
5.可變性
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不是一塵不變的,它具有可變性。整個兒童階段,兒童的認知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的提高,到高年級,他們已經能用學過的知識、經驗和別人的眼光來判斷自己的一些行為,并能作出正確的反應。兒時趴在地上玩的情景已經被認為極不衛生,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對時尚的盲目追求。
二、兒童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環境的影響主要有父母接受教育水平、家庭構成布局、教養方式、價值觀等。在家庭教養方面,溺愛型家庭家長會為孩子護短,甚至幫孩子撒謊,造成兒童以自我為中心,放任自己,或使兒童獨立性差、膽小。專制粗暴教養方式會使兒童形成粗暴、虛偽的行為特點;而歧視虐待型家庭會使兒童養成孤僻、懷疑或憎恨、粗暴的行為特點。董奇等人對家庭結構的研究則表明,父母任何一方死亡或離異的家庭對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影響也特別的大,其中雙親關系不和諧比雙親不在對孩子影響更嚴重。
2.學校因素
學校是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教育的地方,不但教其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其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3.社會因素
社會生活是人類精神和物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生活中的不良因素也時時影響著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
對于兒童已經形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要抓住其心理特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這樣才能幫助他們進行矯正。
1.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愛動其心
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行為主要是內在的認知和情緒的外在表現,錯誤的認知和情緒會導致錯誤的行為反應方式和不恰當的行為結果。針對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形成多受錯誤的認知和情緒的支配,教育者要使兒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以用講道理和加強訓練的方式來讓兒童提高認識以至改變不良行為。
2.發揚優點、改正不良,以理服其人
無數研究表明,每個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都有渴望展示自我優點的心理。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兒童的優點并加以肯定,讓他們充滿自信,用其優點來壓制不良行為習慣。
3.轉化教育、持之以恒,以智導其行
造成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十分復雜,轉化教育工作,它不僅要注重科學性,還需注重其藝術性。不良行為習慣的轉化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轉化教育過程中:一是要利用教育機智,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二是要耐心對待反復犯錯誤的現象,持之以恒,善于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視教育,幫助他們認識錯誤并總結經驗教訓,增強抵制誘惑的能力。
四、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應從小抓起
雖然低年兒童的行動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穩定性,但是他們善于觀察、模仿,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就像一張潔白無瑕的紙,等待著他他們的引路人在上面描繪出絢麗多彩的內容。
2.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
家庭、學校、社會對兒童的教育要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千萬不能相抵觸。如果學校教育屬于嚴格型,而家庭教育卻是溺愛型,那么學校教育就起不了多大的用。其次,家庭、學校的教育成果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得以實踐,社會教育的地位同這兩方面的教育一樣重要。
3.兒童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應堅持形式和方法的多樣化
首先,作為家長、老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情緒情感反應,這對兒童將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要做好表率作用;其次,常用談話的方式引導兒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再次,對兒童的不良行為進行糾正、引導,使之逐步改變,慢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不良問題的矯正以及良好習慣的培養,兩者都強調形式和內容的有機結合,關鍵的問題還在于所成長的環境,為兒童提供合適的成長環境和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學校、家庭、社會是兒童成長的指向標和護航艦,三者在兒童的成長歷程及后天的行為習慣中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只有三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和提高兒童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