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興
摘要: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發布,“核心素養”在教育流行語排行榜中榜上有名,信息技術學科素養分為四方面: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本文就什么是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加以淺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 ?核心素養
我國新一輪課改將基礎教育的總目標落實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即學生在接受相應的教育課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滿足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質和核心能力。它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取決于特殊的育人功能以及該學科核心素養框架下特定的學科特點。信息技術學科素養分為四方面: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
一、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指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
與原標準對比,新課程標準對“信息意識”的解釋更具體、更具操作性。“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是指學生在遇到信息處理問題時對問題處理的快速反應,包括信息來源、信息形態、信息量大小、處理信息時工具的使用及所采取的具體方法。例如,新世紀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信息技術》第一章第五節——《圖像的合成》,我的情境引入是向學生演示合成圖像,如充滿正義感的蜘蛛俠從頭部人臉變成可愛的小狗臉蛋,即小狗版蜘蛛俠;小金魚在密封的普通燈泡內暢游。這兩張圖像都給學生帶來巨大的視覺沖擊并產生懸念:圖像所示現象與正常現象相比有什么不同?它們是使用什么軟件合成的?合成的過程復雜嗎?我也能做出這種效果嗎?用到哪些特效呢?學生們的以上問題,就是對信息的“敏感度”。
“信息價值的判斷力”包括判斷信息的真實性、權威性、及時性、適用性以及表現性的能力。對于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來說,它主要體現在后兩個特性上。再以《圖像的合成》一課為例,適用性是指學生選擇適合他們表達主題的文本和圖像素材,文本可以通過文本工具結合選擇變形面板、字符面板進行設置;圖像可在不侵權的情況下網上搜索獲取,也可以通過photoshop(簡稱PS)把教師提供的圖像素材編輯,成為創作的一部分。表現性是對學生作品是否真實有效地表達了自己觀點的特性,是考察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體現。
二、計算思維
“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形成解決問題方案的過程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即計算思維。”
計算思維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源于對這個名詞的人為拆分理解,認為它只不過是程序設計中的建模和設計算法,但這是狹義的。它其實是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新名詞,是“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使用思想方法形成問題解決方案過程中,個人產生的一系列思維活動”。以《圖像的合成》為例:運用PS軟件使圖像與圖像合成或圖像與文本合成過程中所形成的解決合成問題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就是該課的計算思維。包括文本加工、素材搜索加工、特效等思維過程。細化一點,若將字體設計成金屬字,如何操作呢?學生會思考到在圖層樣式中完成,還用了多個樣式,如斜面和浮雕、描邊、內發光、光澤等,學生的這些思維就是基于如何使用計算機應用軟件來解決圖像合成問題的計算思維,它是廣義的。
三、數字化學習與創新
“數字化學習是指個體通過評估和選擇常見的數字化資源與工具、有效管理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而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
在當今社會,數字化學習方式越來越廣泛,進入了嶄新階段,例如通過在線教育系統聽課、通過可移動電子產品學習等。這些方式使“具備數字化學習能力的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優勢和局限”,從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適應數字化學習環境”,經過長期的學習鍛煉,讓數字化學習在自己的腦海中變為自動化的、穩定的動作,并一旦接觸學習,便潛意識采用數字化方式,養成良好的“數字化學習習慣”,并將這種習慣運用到小組協作、知識共享中去,大大地提高學習效率。
在《圖像的合成》一課中,學生利用上網下載或教師提供的圖像素材,在教師的主導下,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協作等方式,運用數字化教學軟件完成全新的、合成作品,是數字化學習和創新的過程。
四、信息社會責任
“信息社會責任是指在信息社會中,個體在文化修養、道德規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的綜合表現。”
當今社會,信息量呈激增狀態,信息安全和由信息引發的道德問題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中學生有必要接受相關安全防范、道德倫理和法律意識等教育。信息社會責任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對整個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即圍繞相關信息所發生的行為應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不得違背社會的道德,不得侵犯集體或個人的的權利;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思想家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個人若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這說明了一個待人熱情的人就一定會有責任心,責任心是獲得事業成功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一個人要想立足社會就必須要有責任心”。二是對信息技術負責,即信息技術的使用要做到安全為上,并且要用得合適、合情、合理。也就是說,信息社會責任是社會成員因相關信息所發生的與自身在社會的角色相適應的行為,對社會成員來說,有義務承擔自己因相關信息而發生的實際行動的后果。在《圖像的合成》一課中,教師擺出周某某假虎案及某市領導探望百歲老人PS照等事件作為本素養教育的反面教材,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評價,有實際的認識并吸取教訓。教師還可以擺出一些正能量案例,提高學生甄別是非的能力,進行德育滲透教育,培養信息社會責任。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中學生對信息的基本認識及判別、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能力、信息行為的社會責任感等,是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把握信息意識,激發計算思維,培養數字化學習和創新能力,并教育學生積極承擔相應信息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報》2016年9月14日第9版.
[2]盛思月,何善亮. 論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途徑——基于近年來核心素養主題研究成果的量化分析[J]. 教育參考,2016,2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