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越蕾
小林是我校高一年級表演班一名女生。在藝術班內成績名列前茅,學習學科知識刻苦努力。但藝術老師發現,小林似乎對形體、臺詞、聲樂并不感興趣,幾次發現她藝術課請假在教室內做化學習題。概括來說,她對自己初三時堅定不移選定的藝術道路產生了回避和排斥的情況。用小林的話表述就是“現在我學習的時間都來不及,我不想再學表演。”“我藝術天賦不大,感覺找不到未來的方向,心中很著急,但是時間又一天天浪費。所以就現在而言,我就想學好課本知識。”“我們班的同學感覺我是異類,他們都在唱歌,而我卻在做作業。”“現在最希望的就是自己能夠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一心一意地完成。”
對于小林的情況,能夠感受到一種強烈地對現有班級的不適應和對于曾經初三選擇的后悔。在其他學校也常有特色班級中學生不適應的情況,但由于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班級團結,一般不予學生轉班,而學生和家長就是這條條框框下最難受的人。
在和小林父母溝通的時候發現,小林父母離異,由母親單獨撫養。母親對于小林的藝術道路并不是很清楚,未來發展方向也不明確,相關信息收集也不是很主動。母親對于孩子曾經的選擇也不是很支持,一方面覺得自己承擔孩子的費用很吃力,另一方面,感覺孩子自從進入表演班后,回到家表現出不太開心的樣子,但又不肯說學校的事情,覺得孩子不敢承認初三時要考藝術生的這個錯誤。因此,家長也十分擔憂女兒在藝術類高中的學習效果和學業情況。
當了解到小林和其母親的想法,生涯指導工作室第一時間對小林的學業成績和藝術專業成績進行分析。小林理科成績較于文科更好,偏科數理化,不喜歡記憶和背誦,喜歡研究物理。專業成績一般,臺詞、形體最薄弱。
接下來,向小林表明“生涯評估與咨詢”會以心理測評、生涯咨詢的方式進行。在其首肯后,對其進行訪談,對初次面談中沒有體現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詢問。小林面臨的問題就是對表演班氛圍的不適應,對自己未來考藝術院校還是師范院校藝術專業發展方向的搖擺。小林是這樣描述的:“一個學年馬上就要過去了,我并沒有想象中凸顯出藝術天賦,我對‘聲臺形表學得都很吃力,學習也常常怕掉隊,內心的猶豫和徘徊煎熬著我。”“我對我的問題選擇了逃避。”“我有一種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應該往哪邊走的感覺。”“我感到內疚和自責:初三是怎么想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高一一年好多時間,我是在無謂地浪費時間,我想改變,但是我該做什么呢……”
根據CIP理論,咨詢學生在一年時間內應該已經對于未來藝術職業知識和技能有一定了解,并匹配自身條件,認為并不合適。此外,生涯指導應該更全面地展示來訪學生的情況,幫助其客觀認識自我。
在對問題進行澄清和識別后,通過《霍蘭德職業傾向測驗量表》對小林的職業興趣進行了測量。測試結果顯示:該同學的職業興趣類型為CES。從該結果中,小林選出了銀行會計、文員兩項職業最感興趣。常規型C:尊重權威和規章制度,喜歡按計劃辦事,細心、有條理,習慣接受他人的指揮和領導。企業型E:追求權力、權威和物質財富,具有領導才能。社會型S:共同特征:喜歡與人交往、不斷結交新的朋友、善言談、愿意教導別人。采用MBTI進行性格傾向評估后,結果顯示為ISTJ類型,職業傾向顯示小林對從事執法者、管理者、行政管理、會計具有職業傾向。隨著深入探討,小林說其實一直對從事會計行業不排斥,因為自己的媽媽就是從事金融行業,覺得緊跟社會發展,特別與時俱進。而且相較于藝術類專業的就業,財會類的就業形勢會更好一點。而當時選擇報考表演班的原因在她在初中喜歡唱歌,并且聽說藝術生文化課要求低。
小林來訪時,問題是“我不適合藝術,我是轉專業還是不轉?”按照CIP理論,這是非常典型的“金字塔第二層”,也就是決策問題。對于藝術專業和金融專業發展方向的選擇,使用《決策平衡單》,用于澄清來訪者的真正目標。
通過《決策平衡單》對職業價值觀進行測評。其中最看重的前五項分別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受尊重、收入、家庭、為社會服務。平衡單的結果顯示:“表演”的得分是72分,“金融”的得分是123分。使用決策平衡單引發來訪者的反思,梳理價值要素,以及觸發新的念頭和想法。在平衡單面前,小林表示;“我其實并不適合表演這個專業,而且我更覺得我適合穩定和高收入的工作。”“所以好大學,高薪工作,更適合我。”
在隨后的咨詢中,繼續通過“成就事件回憶”“職業生涯計劃”“學習追蹤”等方式,讓小林進一步澄清自己具備的技能與目標取向。最終,小林基本明確了以金融財會類“一本”大學為目標的學習目標。
生涯輔導工作室整合評估、面詢、家長訪談等內容,向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提供足夠的轉班材料,協助小林提出申請。可喜的是,小林同學順利進入非藝術班。半學期后,成績保持在班級前五名,老師和家長都對她的狀態十分肯定,學生也在新班級里找到的自己的位置,建立積極向上的朋友圈,共同進步。現在該生已經考入“一本”類國際金融與貿易專業。并且在新的大學班集體中擔任團支書的工作,找到了適合她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
對藝術生畢生發展的影響而言,學生在對之前決策產生懷疑、動搖、更改,甚至排斥時,生涯老師更應該傾聽學生的感受,理解學生的想法,輔助學生看清自己選擇的利弊。如果順利通過決策變更,則繼續幫助學生堅定自己的想法與行為。通過生涯輔導工作室的科學評估和整合,協助學生和家長決策未來發展新途徑,高效調整學生的學習內容和目標方向。在生涯輔導中,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方式、畢生發展的愿望,為想要尋求新發展和變化的同學提供有利依據,協助學生能夠直觀面對困惑,思考問題,協助學生從旁觀者角度對進行判斷,朝向前行。這才是生涯發展落實到每個學生的真正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