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論文主要根據近十年教學經驗對初中物理部分知識的理解與學法從基本概念和應用技巧上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引導學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實質或本源,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適當的學法。我們知道,概念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的認識,而本質特征是決定事物的性質,并使一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特征。認識概念就能超越感知覺的范圍,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1]。此外,初中物理知識主要講解一些基本概念,但某些概念很是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這需要我們引導學生了解基本概念的實質或本源,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適當的學法就很容易掌握初中物理知識。
關鍵詞:基本概念 本源 理解與學法 應用技巧
一、“現象型”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以一些現象而引出來的基本概念,如聲、光、物態變化等。這些簡單現象所折射出的物理道理是學習物理的基礎,我們也要從簡單現象看到物理知識的本質。下面就以光現象來說明“現象型”概念的理解與學法:
1.光現象的分類
光現象主要分成三類:光的直線傳播、反射、折射。為什么分成三類呢?實際上光現象就是用肉眼看光的直觀現象。所以,光現象無非是光在一種介質里怎樣傳播、從一種介質射向另一種介質分界面時怎樣傳播、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怎樣傳播的三類直觀感受或三類本質特征。而簡單的現象轉化成一般物理規律的特征要能涵蓋絕大多數情況(特殊情況除外)。一般物理規律都是由簡單的現象抽象化或具體化以及數學化形成的嚴格且狹窄的規律,它適用于絕大多數情況;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事物的基本結構、屬性和特征,使認識深化;分出問題的情境、條件、任務,便于解決思維問題[2]。分類是在比較的基礎上,將有共同點的事物劃為一類,再根據更小的差異將它們劃分為同一類中不同的屬,以揭示事物的一定從屬關系和等級系統,幫助我們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現象的本質。
2.光現象的條件
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是同種均勻介質。所以,光在同種介質中不一定沿直線傳播的。我們還要看看均勻介質條件。實際上光在同種不均勻介質中傳播發生的是一種折射現象。即光在同種介質中既可以是光的直線傳播又可以是光的折射,這取決于這種介質均勻不均勻。再說,僅從傳播方向上來看光的直線傳播還有另一種形式——折射中的垂直入射。但這并不是物理中定義的“光的直線傳播”。即物理中定義的是光在同種介質中的光現象而非光從一種介質射入另一種介質時的光現象,而把這種歸類到光的折射中。加上光在兩種介質分界面上發生的返回原介質是光的反射。分類就明確了,也禁得起時間或學習者推敲的。我們要教會學生這樣去比較。因為,比較是在頭腦中把各種事物或現象加以對比,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點的思維過程。只有經過比較,區分事物間的異同點,才能更好地識別事物[3]。
3.光現象的方向性
我們經常講光的直線傳播方向不變、光的反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光的折射傳播方向發生偏折(垂直入射除外)。但某些學生片面的認為傳播方向不變的一定是光的直線傳播而忽略了折射中的垂直入射;同時某些學生機械的將反射和折射混為一談;或者直接認為反就是折。所以,光現象不能僅僅從光傳播方向上來定義。方向只是光現象中的一種因素,不能反映光現象的本質特點,更不符合現象的定義。
二、“抽象型”概念
“抽象型”概念,在初中物理中以一些比較抽象的或建模的概念,如力、重力的表示、重心、浮力、電壓等等。這些概念本身就比較抽象不好理解,需要我們更好的提煉出概念的精髓并簡而化之。這里從力來說明“抽象型”概念的理解與學法:
1.力的分類
初中階段學習力,一般表述為: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有力一定有施力物體;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等。而從性質上力分為三類彈力、重力、摩擦力(初中不考慮引力、電場力等)。如:彈力是指物體間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即表述物體間發生彈性形變時產生的力;重力是指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地球附近的物體受到的力(區別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摩擦力是指相互接觸且擠壓的物體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一種力。這樣分類,具有概括性和差異性,是區分不同力的基本方法。雖然,力的命名還有根據效果來分類的,但是效果來命名只是一種直觀表現,而非力的本質表現。相反這種效果命名容易混淆三種力的本質屬性。如浮力,屬于彈力的一種,只不過我們習慣性的根據“浮”的效果叫“浮力”,叫 “支持力”也未嘗不可。
2.力的作用效果
第一種,力改變物體的形狀;第二種,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物體的形狀實質上就是對物體產生了壓強,這個課本上說明了。但,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實質上是什么?課本沒有具體說明,其他資料上也沒有說明。實際上有必要和學生說明清楚: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實質上就是做功。這樣,對“垂直無功”更好理解——即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改變不是因垂直它的力實現的。這樣解釋比簡單的講“垂直無功”不更有說服力嗎?換一種說法更能讓學生理解做功的本源,也能體現力做功的性質,更能對力的認識更清晰。
3.力的計算
初中階段求解力主要應用四種方法:牛頓第三定律、二力平衡、多力平衡(近2年中考考查浮力時用3力平衡)、力的特性。在初中階段求一個力一般方法就是找出這個力和哪個力相等就解決問題了(多力平衡及簡單的告知力的倍數關系除外)。而根據力的特性來求解也常見,如求浮力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求滑動摩擦力根據Ff=μFN、求壓力F=PS等。即化繁為簡,最后通過綜合,可以完整、全面地認識事物,認識事物間的聯系和規律;整體地把握問題的情境、條件與任務的關系,提高解題的技巧[4]。
綜上所述,學習初中物理需要學生對物理知識規律進行有效的歸納總結,掌握知識的特點、理解知識的概念、原理等有規律性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頁。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頁。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頁。
[4]彭聃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