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福

一、學生知識狀況分析(略)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性質定理,并能夠應用數學符號語言表述證明過程。
(2)掌握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義和性質,明確三角形中位線與中線的不同并能運用它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3)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外角和定理,進一步了解轉化的數學思想。
(4)會熟練應用所學定理進行證明。體會證明中所運用的歸類、類比、轉化等數學思想,通過復習課對證明的必要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5)學會對證明方法的總結。
(6)通過討論交流,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三、教學過程分析
第一環節: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章的主要內容。
(一)“平行四邊形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
內容:從邊、角、對角線三個角度對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判定進行復習回顧。
即該多邊形為十二邊形。
設計目的:多邊形的內角和、外角和公式主要是多邊形邊數和內角度數之間的互化:由多邊形的邊數得內角的度數,由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度數得邊數。所以,這個環節上,老師選取了一道比較有代表性的例題,幫助學生加深對定理理解,增強恰當應用定理的意識。
第四環節:強化練習,鞏固提高
第五環節:回顧小結,共同提升
活動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復習,你取得了哪些經驗?(學生總結,老師補充)
活動目的: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自我表現能力、綜合能力,同時也檢測了學生聽課的認真程度,從學生的回答中了解不同程度的學生對這節課(或整章)內容掌握的程度。這樣做,一是利于下一步的學習安排,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對該章的重點內容加以鞏固,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加以警示。
活動效果:學生踴躍發言,強調了學習定理的重要性;理解并掌握定理的必要性;要善于在生活中發現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并要認真分析思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發現的問題;遇到新題時不能想當然,要謹慎思考,不要出現漏洞;數學其實也不難學,但是基礎一定要夯實,然后要有信心不斷提高,要適時鞏固……
第六環節:分層作業,拓展延伸
第七環節:課后反思
本節容量較大,教師上課時首先要給學生一個系統性的知識梳理,然后再側重于解題方法尤其是證明中的綜合法講解,思路上可以更靈活一些,要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做到以學生為本。
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首先安排復習了性質、判定方法;再進行典型題型的訓練。這一課復習安排的內容比較多,學生思維訓練很充分,證明和分析方法體會得較多,學生經常動手寫證明的全過程。
本節課收獲:利用學生主動的探究,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判定和性質掌握比較好,而且由于學生對每一個判定和性質都進行了數學語言和符號語言的書寫練習,因此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能力,在做練習時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寫出比較完整的證明過程。
本節課不足: 1、學生識別圖形的能力差。 2、幾何證明題一直是學生的一個弱點。學生存在會分析,但是書寫不規范的情況。3、從復雜圖形中抽出基本圖形的能力不足,導致問題解決不了等。這些在今后的學習中是一個需要改變和提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