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紅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為習慣對于人一生的重大影響,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十分重要,它足以成為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當今的孩子,不是獨生子女,就是超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太陽,捧在手心怕丟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如果一張椅子橫在路中央,孩子只會繞道而行,沒有誰會把椅子送回原處,發現腳下有睬著的東西,瞧瞧不是自己的,一走了之。我曾問:“為什么?”有些幼兒回答“老師,這不是我弄丟的。”由此可見,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刻不容緩。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呢?
一、創設環境,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枯燥、單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這將直接影響到教育的目的和結果。“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全面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除了口頭提醒、正面引導之外,還在環境方面下了功夫。通過環境的暗示來影響孩子,讓環境成為孩子的第三任老師。如要讓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教師要做到自己與同事之間相處融洽,對家長有禮有節,對孩子要寬容相待。以欣賞的眼光,及時挖掘孩子在生活、游戲活動中的良好表現,并予以肯定和表揚。教師還可以將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美化幼兒園環境相結合。如在水池旁邊畫一幅畫,告訴孩子在講衛生的同時要節約用水;在餐廳的墻上貼各種食物,讓孩子明白不挑食,愛惜糧食才是好寶寶等等。
二、積極鼓勵,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孩子發展的每一個方面離不開成人的鼓勵和欣賞,積極向上的心態是孩子快樂成長和獲得成功的前提,每天我們對照評比主題——如關心玩具的小明星、關心同伴的小明星、愛護圖書的小明星……,認真觀察每位孩子的表現,并把孩子的點滴進步與同伴們分享。即使孩子撿起是的只是一塊小積木,都會給予真誠的表揚“小積木要謝謝某某孩子,感謝他把積木寶寶撿起送回媽媽身邊”“一本受傷的圖書要謝謝某某孩子,感謝他及時幫圖書包扎傷口,現在圖書已經不疼了”……對一些進步突出的孩子,我們還會給他寫表揚信,并把孩子的優秀事跡告訴全班的孩子。
除了重視老師對孩子的鼓勵,還開展夸夸同伴的活動,讓孩子說說同伴的進步。?通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孩子們漸漸改變了,孩子開始主動發現地面是否有玩具寶寶迷路了,是否有圖書寶寶受傷了,還會檢查課室里哪些物品沒有擺整齊……孩子形成了一種關心身邊的事、物、樂于幫助別人的積極態度,最難得的是,孩子也學會了發現同伴的進步,學會了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別人。現在,這些畫面和話語經常出現在我們眼里:“老師,剛才某某小朋友把玩具送回家了。”“老師,剛才我的手指受傷了,我的好朋友幫我涂油了”“老師,瞧!今天某某小朋友吃飯快多了”我們還常常看到孩子們豎起大拇指,贊嘆著說,“某某你好棒哦!”? 以上只是我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方面的例子,它有效促進了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家園配合,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教育不當、社會環境不良和幼兒園教育偏差等原因,也有自身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不能只期望幼兒園的教育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生活照顧的是無微不至,給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幫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從不在孩子面前說一聲:不。結果,使孩子養成了自私自利、依賴性強的壞習慣。況且幼兒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斷發展變化,其行為習慣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兒園接受的行為模式,如果家長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棄之一旁。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是離不開家庭的配合和補充的。幼兒園和家庭之間用家園聯系冊、家長園地,幼兒成長手冊,使家長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對家長提出一些具體要求,要求家長督促幼兒嚴格執行,積極鼓勵有進步的幼兒,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定期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親眼目睹幼兒在園的表現,了解自己孩子與其他幼兒之間的差距,同時也增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寓教育于游戲之中,讓家長和幼兒在愉快的環境中,受到教育。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應把好習慣融于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為孩子們創設輕松、愉快地環境,在尊重幼兒的好玩、好奇、好贊揚的特點基礎上,讓幼兒在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練習和實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