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雪娜
摘要:大問題教學更能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內驅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大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以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再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實現了“以生為本”的課堂。
關鍵詞:大問題 ?探究 創新能力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近些年來大問題教學引起教師們的普遍關注。大問題是課堂教學的“課眼”;是課堂教學的主線;它一般是學生學習的疑點;是數學思想的聚焦點。大問題教學更能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內驅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有意義的數學問題才,引足以引發學生的思考,才是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以“大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
一、大問題教學,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
開放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探究的欲望。大問題是學生學習的疑點,教師能很好地抓住了學生學習的疑點,把疑點解決了,學生就會有種如同撥開云霧見彩虹的快感。比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這個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半個月餅可以用什么數表示呢?學生的原有認知是可以用整數表示物體的個數,這時產生認知沖突,半個月餅也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學生聽了積極學習的欲望瞬間被勾起。這個大問題的提出,直接把學生引入到了他們認知的最近發展區,他們迫切的想要知道到底用什么數來表示一半,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這時孩子們躍躍欲試,是小數嗎?還是分數呢?對分數有一定了解的同學說是分數,這是學生新認識的數,像這樣的數還有嗎?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如果把月餅繼續往下分下去,還能用什么分數表示呢?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自覺學習的狀態。
二、大問題教學,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有了問題,學生的好奇心才能激發;有了問題,學生的思維才開始啟動。教師提出的大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教師找準了大問題就抓住了課堂的關鍵所在,教師提出的大問題是給學生留下思考及探究的空間,這建立在教師對教學內容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理解得不夠深入,那教師就無法專業地提出大問題。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周長和面積的關系》時。教師提問:是不是長方形的周長較長它的面積就大呢?學生的答案有兩種:一種認為是,另一種認為不一定是。學生在想:長方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長和寬有關系,周長不同面積是不是也不同呢?周長相同面積可能也不同呢?周長不同面積也可能相同呢?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這種變化有沒有什么規律呢?引發學生一系列的思考。于是學生就想著動手驗證,列舉例子證明,發現周長長的長方形的面積不一定大。就這樣在一次一次的猜想和驗證中得出結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把一個個大問題的拋給學生從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把問題一步步逼近,使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一層次。
三、大問題教學,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入研究,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滲透思想方法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這樣的問題才是大問題教學所需要的,通過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才能更深刻地認識、理解、運用數學知識,達到課堂學習的效果。比如,教學《抽屜原理》這個內容時,教師呈現的問題情境是:把3支筆放到2個筆筒里,提問: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學生便自主探究,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2支筆。教師接著提問:如果把5支筆放到4個筆筒里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教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結論,而是以幾個大問題為引領,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驗從而得出結論。并滲透了模型思想的教學,并觸及數學知識的本質,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四、大問題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大問題教學,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再創造”。大問題教學是培養學生再創造的能力,通過大問題教學,讓學生通過“再創造”后得出的知識才是其終極目標,這樣一來,就能不斷的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源源不斷地獲取新知識。比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一課時,在學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并沒有直接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在課前剪出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課上教師讓學生用他們手中兩個完全的梯形,拼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當學生拼好之后,有的學生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學生拼成了長方形。教師提問:你所拼成的圖形的底、高和面積與其中一個梯形的底、高和面積有什么關系?根據他們之間的關系。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你得出了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推導,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沒有死記硬背計算的公式,而是通過理解掌握,這樣知識掌握得更扎實。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中,以“大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以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發學生思考;抓住數學知識的本質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以“大問題”引導學生“再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才是“以生為本”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