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張立杰,肖四海,宋巧鳳
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冠狀動脈管腔狹窄、阻塞,進而引發心肌缺血缺氧反應,臨床上主張對其進行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早期明確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是指導其治療的關鍵。近年來,臨床上發現,血清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尿酸、高敏C反應蛋白(hs-CRP)均是冠心病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推測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表達水平可能會影響到冠心病的發生及發展[1-2]?,F觀察冠心病患者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的水平及其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月河北省唐山市人民醫院心內科診治冠心病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組),其中男47例,女43例,年齡50~79(64.95±12.17)歲;病程1~7(4.03±1.35)年;疾病分類:穩定型心絞痛2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37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合并有高血壓35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癥47例;有家族遺傳史21例;另選擇同期在醫院行健康體檢的健康志愿者9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男46例,女44例,年齡50~81(65.73±14.05)歲。2組入選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受試者均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觀測指標與方法
1.2.1 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檢測: 晨空腹狀態下采集受檢者肘靜脈血液3 ml, 以3 000 r/min速度離心10 min ,取血清保存于-80℃凍箱中備檢。采用日立7600型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雙抗體夾心熒光免疫法測定NT-proBNP,尿酸酶法測定尿酸,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hs-CRP。
1.2.2 冠狀動脈超聲檢查: 采用飛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儀,配備超聲探頭(頻率為5.0~7.5 MHz),檢查時,指導患者采取左側臥位,將超聲探頭置于患者左胸進行掃查,掃查切面為心臟長軸及短軸切面、心尖兩腔及四腔切面,觀察患者冠狀動脈血管的狹窄情況。在此基礎上,采用Gensini評分系統對冠狀動脈病變予以評定,先根據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進行評分(a值),冠狀動脈管腔狹窄≤25%、26%~50%、51%~75%、76%~90%、91%~99%、100%分別計1分、2分、4分、8分、16分、32分,再根據冠狀動脈病變分布血管評分(b值),左主干病變計5分,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段均計2.5分,左前降支中段、左回旋支中段均計1.5分,左前降支遠段、左回旋支遠段、左后降支、右冠狀動脈、右冠后降支、第一對角支均計1分,左回旋后側支、第二對角支均計0.5分,a值與b值乘積之和即Gensini評分[3]。根據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將患者分為中度狹窄亞組(冠狀動脈管腔直徑減少50%~69%)與重度病變亞組(冠狀動脈管腔直徑減少≥70%)。
1.2.3 相關分析性: 分析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與冠心病患者Gensini評分(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

2.1 2組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比較 觀察組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2組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比較
2.2 不同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支數患者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比較 90例冠心病患者中,多支病變亞組、單支病變亞組分別為37例、53例。多支病變組的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均高于單支病變組(P<0.01),見表2。
2.3 不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患者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比較 90例冠心病患者中,重度狹窄亞組、中度狹窄亞組分別為34例、56例。重度狹窄亞組的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均高于中度狹窄亞組(P<0.01),見表3。

表2 不同冠狀動脈血管病變支數患者血清NT-ProBNP、 尿酸、hs-CRP水平比較

表3 不同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患者血清NT-ProBNP、 尿酸、hs-CRP水平比較
2.4 2組Gensini評分比較 健康對照組的Gensini評分為(3.27±1.03)分,觀察組的Gensini評分為(16.73±5.46)分,組間比較,觀察組的Gensini評分高于健康對照組(t=22.982,P=0.000)。
2.5 相關性分析 經相關性分析后發現,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與Gensini評分均呈正相關(r/P=0.789/0.002 、0.764/0.004、0.716/0.007)。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主要是由冠狀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病變導致血管狹窄、阻塞,導致心肌細胞發生缺血反應,臨床表現以典型胸痛、心絞痛為主,如患者未能得到及時治療,有可能會發生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發生心源性猝死,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4-6],因此,臨床上須對冠心病進行早期診斷,對其冠狀動脈病變程度予以明確,以便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其發展至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
冠心病的發生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臨床上認為,一些生化檢驗指標,諸如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可能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推測NT-proBNP、尿酸、hs-CRP可能參與到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7-9]。本研究發現,觀察組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多支病變亞組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均高于單支病變亞組(P<0.01),重度狹窄亞組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均高于中度狹窄亞組(P<0.01),經相關性分析后發現,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與冠心病病變程度均呈正相關,這充分說明NT-ProBNP、尿酸、hs-CRP參與到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其中,hs-CRP作為一種急性反應蛋白,可對機體內炎性反應予以靈敏反映,而在冠心病患者中,由于患者心肌組織受到損傷,往往伴隨有炎性細胞浸潤,導致其hs-CRP增高,而hs-CRP增高后會促使中性粒細胞聚集,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脫落起到促進作用[10-11];血尿酸通常由心血管壁內皮細胞分泌生成,尿酸分泌增多會導致冠狀動脈內皮功能受損,促使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血流不暢,還會在血管壁形成結晶狀沉積,導致動脈壁增厚,冠狀動脈管腔不斷變窄,楊波等[12]發現,血尿酸水平與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密切相關;NT-proBNP是臨床上判斷心功能的主要標志物,可反映心功能,冠心病患者心肌往往會發生缺血反應,導致NT-proBNP釋放增多,血液中的NT-proBNP水平增高,且其表達水平隨著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加重而持續增高[13-16]。
綜上所述,血清NT-proBNP、尿酸、hs-CRP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普遍較高,其水平與冠心病病變程度密切相關,可作為冠心病早期診斷、病情評估的輔助指標。
利益沖突:無
作者貢獻聲明
王曉玲:課題設計,設計研究方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張立杰: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肖四海: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宋巧鳳:進行統計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