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物聯網時代,中國的企業必須把原來經典的、傳統的東西都顛覆掉
物聯網時代即將到來,所有企業都在發問:究竟如何面對?怎樣變革?
中國企業自改革開放后,直到現在,幾乎所有的商業模式都是模仿西方的。但是物聯網時代到來了,中國企業應該創造出自己的模式,來引領物聯網時代。
凱文·阿什頓在1999年創造了“物聯網”這個詞,他在每一支口紅中放入一枚芯片,賣口紅時就能通過芯片知道哪一款口紅賣得更好。他當時不知道這個方法應該叫什么,就創造了一個詞,叫“物聯網”。
阿什頓還認為,物聯網在2019年或2020年將會引爆。目前好像還沒看出這個跡象,但是希望中國企業能成為第一個引爆者。
如今,身處物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必須把原來經典的、傳統的東西都顛覆掉。而且最重要的是觀念上的顛覆。那么,怎樣才能在顛覆之后,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呢?那就是自我顛覆。
首先,所有企業都應該從“一元化”企業變為“二元化”企業。現在的企業都是“一元化”的,“二元化”企業是指企業同時追求兩個不同的目標,這個很難。
這里主要想談的是戰略,假如已有一條戰略,那就在規模和范圍上做大。規模和范圍的競爭,最早是錢德勒所提出來的,今天我們還在用。大家都在說做大做強,其實就是規模做大、范圍做強。但是現在行不通了,在物聯網時代,必須要有一個新的戰略。新的戰略是什么?就是網絡生態的競爭力。
網絡生態的競爭力和產品的競爭力是不一樣的。那怎樣來同時追求這兩個不同的目標?這也很難,企業需要有動態能力。現在的企業往往只具備靜態能力,動態能力的意思是:要具備不斷更新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能力。
如今,一些企業在有了核心競爭力之后,就會沿著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一路往前走,這樣早晚有一天會被自己顛覆掉。對企業來講,能不能同時追求兩個不同的目標,這真的很重要。
所以,企業不能停滯在當下,就算過得再好也不行。對企業來講,要具備動態能力,要變成“二元化”的企業。這就是觀念上的顛覆。
海爾的企業文化就是四個字:自以為非。但是一般的企業往往自以為是,覺得已經做得很好了,沒有什么要改變的。其實不對。黑格爾所說的自我否定哲學,目標就是要達到“絕對精神”,即:追求世界的本源,就要追求永恒的規律,而且要永遠不斷地追求。
追求過程中的路徑是什么?兩個字——反思,即批判和重構自我。要批判我自己現在的所作所為,看看哪一些還有問題。想要重構一個新的東西,自我否定才可以使自己不斷地前進和提高。為了說明自我否定,黑格爾還舉了一個非常通俗的例子:花蕾孕育出花朵,而花朵又孕育出果實;但盛放的花朵,正是否定了花蕾,結出的果實,也正是否定了花朵。
然而,仔細想想,在鮮花怒放的時刻,我們自身可能不會否定這朵花,會欣賞它,別人也會欣賞它,但是這樣一來,果實就沒了。所以自我否定的本質,是在否定過程中包含對上一個階段的肯定,并上升到更高的階段。——這也就是正、反、合三個階段。從正題,到反題,再到合題。
工業革命時的小作坊就是正題,比如此階段的服裝廠可以定制服裝,手工非常好,但是沒有規模,也沒有效益。所以,反題就是大規模制造,制造得非常快,但是無法實現定制,此階段的服裝有很多不同的尺碼,供消費者選擇。但是到了合題,就是否定之否定,出現了規模化定制,把前兩個階段都合到里面,既有小作坊式的定制,又能大規模制造。正是因為處于物聯網時代,萬物互聯為這種模式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如果企業自身沒有自我顛覆、沒有觀念上的顛覆,很可能會被時代淘汰。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也不可能兩次置身于同一個時代,所以企業要不斷跟著時代走。
海爾認為: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因為所有企業都不能說自己已經成功了,所謂的成功只不過是踏上了時代的節拍,但企業不可能永遠踏準時代的節拍,所以很多企業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就會被時代淘汰。
所以每個企業都要想想,現在企業管理得很好,但是有沒有踏準時代的節拍?企業的戰略是不是符合時代?如果不符合時代,管理再好也等于零。希望每個企業,都能耐得住寂寞,具備韌性。
創造性重組是企業管理的重要方法,包括模式重組、人的定位重組、考核重組、薪酬重組、組織重組、職能重組。也就是一切經典的管理都要去掉。
很多企業領導者不能把決策權、用人權和分配權放下去,他們認為用這三個權可以管控員工,沒有的話怎么管控他們?
其實領導者不應該管控員工,而是應該讓員工自主來做。著名的經濟學家哈耶克,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在1960年提出一個詞,叫“理性不及”。他的原話是:理性對于世界總是不及的,你不可能把世界上什么東西都認識到。
所以,第一,所有的領導者都應該想到自己是理性不及的;第二,員工也是理性不及的。按照哈耶克所說的,每個人都有專長,如果你給員工創造一個平臺,他會成為自己領域的專家。
品牌分三個時代。第一個時代是傳統品牌,比如耐克、阿迪達斯。但這個傳統品牌大規模制造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第二個時代是平臺品牌,即電商。電商追求的就是流量為王,但是,傳統品牌和電商不管怎么做,都有一個問題:只有顧客,沒有用戶。因為它們不知道用戶體驗是什么。電商是可以有無限的選擇,但用戶提出一個要求,你給我定制,能做到嗎?做不到。
第三個時代是生態品牌的時代。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把各方資源集中在一起,共創共贏,創造用戶的最佳體驗。身處21世紀,企業的競爭力是什么呢?就是要看誰的終身用戶最多。而終身用戶的本質就是:品牌給用戶提供服務方案,而不僅僅是產品,最后用戶就可能忠實于品牌,就會成為品牌的終身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