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穎 鄭凱文
在婚姻的世界里,既沒有童話里的王子、公主,也沒有傳說中的青梅竹馬、門當戶對,有的只是現實、平淡。我審理過很多經受不住婚姻蹉跎的案子,但是下面這個案子,經過多次訴訟,可謂幾經周折,我們也做了很多工作、了解了很多情況,使我印象尤為深刻。
這是一個變更撫養權案件,是第二次起訴的案件了,女方起訴男方希望將孩子由男方變更為自己撫養。經過簡單的電話詢問,發現暫時沒有調解的可能,我便組織雙方進行了開庭。女方提到,在第一次訴訟調解后,男方一直沒能按照調解的約定讓其探望孩子;并稱孩子多次表達了想和母親一起生活的愿望,再次起訴要求變更孩子的撫養權。而男方答辯稱自己不僅沒有阻撓何某探望孩子,而且在接送時間上還給了額外照顧,姥姥來京時還主動讓孩子與何某多住幾天,方便孩子和姥姥相處;相反是女方在非法定時間強行接走孩子長時間不送回,影響了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而且拒絕與其協商孩子的生活學習事宜,為了能在10歲以后得到孩子的撫養權,一味迎合孩子,進行畸形教育,枉顧孩子的學業和身心健康,不同意由女方撫養孩子。果不其然,雙方爭議特別大,甚至雙方一度在法庭上吵起來。平息雙方情緒后,根據第一次起訴及此次庭審的情況,我明白了事情或許沒那么簡單,加之不了解孩子目前的撫養、探望等情況,為改善二人的溝通方式,更好地解決矛盾,我建議他們進行社會觀護,即對他們的各自的情況及孩子撫養情況進行深入的了解。經過社會觀護,終于揭開了這個家庭真實的面紗。
男方是70后,從小在農村長大,十年寒窗敲開了名校的大門,如愿以償留在北京工作,在某科技公司謀得技術開發崗位,工作十年購買自主住房,步入中產階級,但個人問題始終困擾著不善言語的他。女方是80后,父親的去世讓她早早地擔起家中的重任,雖成績優異,但家庭經濟的困難使他中學畢業后不得已選擇了容易就業的護理專業,畢業后與同學一起來京打拼,奮力打拼讓她不滿五年便當上了護士長。他們倆一個是中產小有成就的理工男,一個是為生計拼搏的北漂小護士。一次特殊的聚會,不善言辭的他遇到了熱情開朗的她,他被她的熱情所感染,沉寂的心泛起了波濤,她也被他的踏實沉穩所吸引,此外,兩人都是來自農村,都是通過自身取得了當前的成就,漂泊的心找到了港灣,交往不到半年便邁入了婚姻殿堂。
然而,平淡的愛情禁不起風吹雨打的生活,婚后不再是婚前的甜蜜,更多是粗茶淡飯、柴米油鹽,矛盾也逐漸顯現。首先是年齡、工作、成長環境等的差異導致價值觀不同,性格不同,經濟觀念不一致。女方比男方小9歲,在牙科診所做護士,又是家中長女,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讓父母兄弟生活的更好,于是顯得獨立、有主見一些。男方是典型的理工男,生活跟他設計的程序一樣井然有序,希望女方遵守自己設定的程序,輕易不發生變化,喜歡按部就班地生活。二人長期生活后,男方總覺得妻子喜歡自作主張,給娘家人亂花錢,每月3000多元收入卻給娘家貸款買保險、給弟弟裝修婚房……其次,就是避不開的婆媳矛盾,男方在北京立足購買房子后,便接父母一同居住,他們二人結婚后也是和父母一同居住,婆婆的很多要求,她也做不到,加上男方回家后就聽到母親說媳婦各種不好,更是加劇了家庭的矛盾。最后就是“錢”的問題,雙方均不是高收入群體,加上日常還房貸以及各種開銷,也是壓的二人喘不過氣。
在磕磕碰碰兩年后,孩子出生了。孩子的出生的確改變了這對男女,然而雙方對孩子的愛并沒有改善這個家庭的境況,反而讓這個家庭走向破碎。男方希望孩子的生活如設計好的程序般井然有序,同時也希望孩子的母親遵守自己設定的程序,穩穩當當;而女方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多接受新的事物,父母更多給予關懷,能夠陪伴孩子一起長大。兩顆善良的心撞在一起,奏響的不是美妙動聽的樂曲,而是此起彼伏的波濤;看似不沖突的雙方,在談及孩子的問題時都顯得脾氣暴躁和固執。男方就提到,結婚前感覺不合適的征兆就是女方的脾氣比較急。結婚后前兩年還好,后來感覺女方脾氣更加急躁,動不動就大吵大鬧,在不斷爭吵下,小矛盾日積月累,最終二人選擇了離婚。
雙方在其他法院的調解下,離了婚,約定孩子撫養權歸男方,女方支付相應的撫養費,同時可以每月的第一周周日和第三周周日可以接走探望孩子等。然而,離婚不到半年,雙方即因探望問題發生糾紛。男方在住所地法院起訴要求中止何某的探望權,女方到我院起訴要求變更撫養關系。在這一次的訴訟中,我們經開庭了解雙方的訴求及矛盾,了解到他們都是愛孩子的,在爭取對孩子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勸說讓他們為了孩子有所讓步,最終在雙方自愿的前提下,就探望時間、探望方式、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及探望過程中雙方的交流協商等達成調解,握手言和,雙方也撤回了各自的訴訟。
好景不長,僅僅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女方稱第一次訴訟調解后,男方一直沒能按照調解的約定讓其探望孩子;并稱孩子多次表達了想和母親一起生活的愿望……于是就有了我們開頭提到的“再次訴訟”。
經過全面的了解后,我發現他們二人對孩子的教育各有偏頗,固執己見,習慣責備對方。離婚后,男方覺得女方有報復心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如認為女方休息時間不固定,有些時候加班,送回孩子的時間不固定,認為孩子自己的生活作息因為這些會受到影響等原因想剝奪女方的探望權。而女方也總是認為男方對孩子不好,如有一段時間,孩子的皮膚不太好,后來變得嚴重了,女方催了他很多次,他才帶著去醫院看了,開了很多藥,女方認為男方不想好好照顧孩子。對于孩子,我也了解到,其更想跟著媽媽,也知道爸爸媽媽都喜歡他,都想保護他。最終經過我們和觀護員共同的努力,讓他們認識到各自的不足,他們再次達成了調解:女方在尊重男方監護權、遇事冷靜協商的基礎上,每月探望孩子4次,每次24小時,男方應予保障;有特殊情況,雙方協商;雙方應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本案的當事人,雙方對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又缺乏有效的溝通,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長,無意間以“愛”孩子的名義侵犯了對方的權利,傷害了孩子的情感。雙方的固執導致在履行協議過程中多次發生沖突,不斷引發新的訴訟。在最近的一次訴訟中,法官對二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發現只有改善雙方的溝通方式才能有效地避免紛爭,遂引入社會觀護,經過3個月的調和,終于讓雙方明白各自的不足,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做出讓步,妥善解決了探望和撫養問題。
父母子女關系是基于孩子出生而產生的血親關系,不能因任何事由解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父母對于子女仍負有教育管理職責,非直接撫養的一方也有權參與子女的成長。撫養權人應當充分保障非撫養人的探望權,而非撫養人也應當尊重撫養人的撫養權,均應以兒童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處理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