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召 趙艷雪
買車辦貸款、租房辦貸款、整容辦貸款、上學辦貸款……五花八門的貸款充斥于我們的生活中,由此產生的金融服務費,算得上銷售行業按揭貸款的“潛規則”、變相收取高額利息的手段。那么,金融服務費本質是什么?司法對其又當如何加以規制呢?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金融服務費應當是指金融機構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所收取的費用。但就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收取金融服務費幾乎已經成為銷售行業按揭貸款的“潛規則”,通常是發放貸款者變相收取高額利息的手段,即在通過宣傳低息吸引客戶的同時獲得高收益,在利息之外收取的費用。
究其原因,是當前法律規定和行業規范中并沒有對金融服務費進行明確定義,更未對金融服務費的收取有禁止性的法律條款。這種收取成本低、利潤高的捆綁性銷售更易操作,銷售行業常常利用消費者獲取信息的不對稱來收取金融服務費。
事實上,金融服務費的收取包含了種種“潛規則”,如沒有合同條款加以約定;即便有合同條款約定,在簽訂過程中,放貸機構未以明顯提示貸款者的方式對金融服務費條款加以說明;與其他費用一起交納,讓貸款者產生混淆;以現金或者轉入個人賬戶方式交付,款項流入不明等。這種金融服務費目前在購車環節較常見,從購車可以分期付款開始就出現了汽車金融業務,只要消費者在購車時分期貸款,并通過4S店來獲得貸款,基本上都要交這筆費用。
在司法實踐中,金融服務費實質上被看作是一種貸款。首先,消費者要注意的是主體資質問題。依照《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部門關于規范民間借貸行為維護經濟金融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未經有關機關依法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立從事或者主要從事發放貸款業務的機構或以發放貸款為日常業務活動。可以看出,對于未獲得經營許可資質進行金融放貸的,法律是予以否定性評價的。其次,對于金融服務費,司法實踐中通常會參照民間借貸的規定進行處理,如果貸款加上金融服務費合計超過了法律規定受保護的利率,對于超過部分,法律通常不會予以支持。也就是說,如果借貸雙方在借款合同中既約定利息,又約定了信息服務費,那么,該信息服務費不具有合理性,屬于變相提高民間借貸利率的行為。因此,利息與信息服務費合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不能獲得支持,已經給付的超出部分應視為償還借款本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踐中,許多貸款公司以格式條款的方式巧立名目,變相收取違法利息。以格式條款變相約定金融服務費,發生爭議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1條的規定處理,即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
值得警惕的是,金融服務費在當前備受關注的形勢下,會“變臉”以其他面目示人,網傳已有汽車銷售企業內部通知員工改稱為“服務費”以躲避輿論與監管,再比如巧立名目,在放貸時收取“信息服務費”“咨詢費”“踩點費”“下戶費”“出場費”……因此,消費者應謹慎貸款,在辦理貸款時注意放貸機構是否有放貸資質,警惕“變臉”的金融服務費。
當下被濫用的“金融服務費”只是民間信貸市場各種不規范經營行為的一個表象,更值得關注的是諸多行業“貸款+”的經營模式和贏利思路。此類現象違背了金融脫虛向實,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且存在無放貸資質、放貸亂收費、惡意催收、涉嫌侵占資產等行為,將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引發金融風險。
司法的特征在于事后性糾紛化解,通常在發生糾紛后當事人訴至法院才會對此進行評價,通過審判對市場行為進行引導。治理金融放貸亂象,還需金融監管部門主動作為,加強金融監管,注重事前、事中監管,加快建立全流程監管,促進金融市場有序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