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慧
摘? 要?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演進和變化,傳播生態從各個方面展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媒體融合逐漸成為了傳媒業發展的時代背景。VR技術與新聞的相互融合,使新聞虛擬與現實邊界沉浸,營造全新“擬態環境”;視覺與聽覺感官沉浸,增加新聞多維信息;主觀與個性視角沉浸,提升受眾互動體驗。為了使VR新聞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技術優勢,著眼于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分析其沉浸式傳播的發展方向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媒體融合;VR新聞;沉浸式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1-0034-02
2016年被視為我國的VR新聞元年,人民日報、財新網、網易等主流媒體紛紛采用VR技術進行新聞信息的傳播,使得受眾獲得沉浸式的體驗效果,這也再一次印證了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論。VR新聞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方式,受眾不僅能夠運用視覺、聽覺等感官來體驗新聞現場發生的事件,對新聞場景進行了解,還可以通過佩戴數據手套,實現對虛擬現實物體的觸覺體驗。VR新聞的基本理念就是讓參與者真正進入到一個幾乎場景重現的新聞中,通過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體驗新聞報道和紀錄片中所傳播的事件或情景,擁有身臨其境的沉浸境界,創造一種“在場”的感覺,“旨在引起觀眾和新聞報道之間的聯系。”①作為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的重要產物,VR新聞具有的創新意識與理念,獲得了專業學者的關注。對傳統新聞來說,VR新聞的沉浸式傳播模式是一種進步和發展,但是,其潛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它也影響著新聞傳媒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1? VR新聞的興起與發展
VR(Virtual Reality,即虛擬現實),是由美國VPL公司創建人拉尼爾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來的,“是一種利用計算機模擬真實的世界,從而形成逼真的三維環境的技術。”而VR新聞,又稱為虛擬現實新聞、沉浸式新聞,是一種利用VR技術來對新聞、紀錄片和非虛構故事進行傳播的新方法。
早在2013年,國外的新聞傳播領域已經開始采用VR技術進行制作。“美國傳媒巨頭甘內特集團旗下的《得梅因紀事報》在其網站推出《豐收的變化》大型解釋性報道”②,該新聞報道融合了VR技術和游戲互動的元素,率先探索了沉浸式的新聞呈現方式。而2016年,是我國VR新聞在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國內媒體人紛紛將這項新興技術融合到新聞傳播中,引起了一股VR新聞的熱潮。在2016年期間,《人民大會堂巡游》《筑夢天宮》《不要驚慌,沒有輻射!》等內容讓受眾充分感受到VR新聞在沉浸式傳播方面的新特點。
2? VR新聞的新特點
1)虛擬與現實邊界沉浸,營造全新“擬態環境”。VR新聞順應了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將不同形態的信息于同一個新聞中呈現,這就打破了傳統新聞中對于信息的限制,營造出360度立體化的新聞場景。美國學者李普曼的“擬態環境”理論,強調了大眾傳媒在對新聞信息重新結構化后,形成了非客觀的、真實的環境,而是大眾傳播構造的信息環境。虛擬與現實的界線模糊,兩者相互融合,促使受眾具有強烈的“在場感”,并沉浸于場景化的新聞現場之中。2016年,根據“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的新聞事件,央視綜合頻道與新聞頻道推出了《筑夢天宮》VR新聞直播,可以使受眾直接“走進”天宮二號,從多個角度了解到載人飛船的發射過程,比瀏覽傳統新聞更加具有沉浸感。
2)視覺與聽覺感官沉浸,增加新聞多維信息。加拿大著名的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這一個重要的觀點,他認為,媒介的出現促使人的多個感官得以延伸或擴展,并且影響了人對于外部事物的看法與認知。作為一種新興媒介,VR技術結合于新聞傳播中,改變了傳統新聞的報道方式。在傳統新聞中,多采用文字、聲音、圖片和視頻等方式呈現,受眾更多地是以了解新聞的目的接收信息。而在VR技術的支持下,VR新聞不僅以三維立體的場景形式展現,還對受眾的視覺與聽覺感官體驗進行“延伸”。
2015年,財新網利用VR全景技術,花費一個多月制作了《山村里的幼兒園》,這是國內首部VR新聞紀錄片。在這部VR新聞中,通過展現留守兒童的生活場景,以及山村幼兒園周圍的環境,并結合利用了視聽等多個元素,讓受眾在觀看新聞時猶如“置身”于新聞場景。通過滑動畫面或是移動手機,受眾能夠從不同方位進行場景體驗,獲得立體化的新聞信息,增強了代入式傳播效果,VR新聞的沉浸性特點得以突顯,此外,還改變了單一線性的新聞傳播模式,信息通過多維度的方式予以展現。
3)主觀與個性視角沉浸,提升受眾互動體驗。在傳統新聞中,受眾雖然可以從信息的類型、題材、形式等方面主動選擇信息,但是接觸到的依舊是“把關人”過濾和篩選之后展現出來的內容,受眾只能被動地接收與理解信息。在2016年兩會報道中,新浪網發布了《人民大會堂全景巡游》VR新聞,受眾可以選擇總理、省長、群眾、記者、外賓及黑衣人這六個身份,從不同的視角對“兩會”進行個性化體驗,并通過點擊超鏈接與新聞場景進行互動,獲取有關“兩會”的各類信息。VR新聞充分發揮了技術優勢,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場景重現,并結合交互式信息,強化受眾在新聞中的個性化視角。
3? VR新聞沉浸式傳播未來的發展方向
1)內容為王與技術為輔相結合。新聞作為一種知識形態,使用的技術手段和呈現方式固然重要,但題材和內容的選擇依舊是影響新聞價值的關鍵性因素。盡管“大多數人還是習慣把虛擬現實的新聞產品當成電影”③,需要注意的是,VR技術僅僅對新聞起到輔助的作用,VR新聞的核心和本質仍然是其傳播的主要內容。在強調VR新聞的沉浸式傳播效果的同時,還要掌握好內容與技術之間的重心,避免因為夸大技術作用,而忽視了新聞的實質內涵。另外,一些傳播者嘗試制作戰爭或犯罪題材的VR新聞,雖然與傳統新聞相比,將VR技術融入這些題材中會為受眾帶來更大的沉浸感體驗,但對心理創傷的當事人來說,該類VR新聞有可能對這部分受眾造成二次傷害。因此,VR新聞的傳播者還需不斷完善其媒介素養,以權威的新聞內容為基礎,以VR技術為支撐,進行積極的輿論引導。
2)加強VR新聞的交互式體驗效果。VR技術與新聞的結合不是單純地做加法,而應在傳統新聞的基礎上,真正實現新聞與受眾之間的交互式與沉浸式體驗。在現有的VR新聞中,雖然能傳遞出多樣化的信息內容,但VR新聞目前僅停留于在全景畫面中點擊按鈕出現解釋性信息,或是利用超鏈接轉換至下一個虛擬場景階段,受眾與VR新聞之間還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交互。當沉浸性成為VR新聞的重要標簽時,傳播者應根據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將VR新聞的交互式傳播效果充分展現出來。其實,VR技術的交互性已經被較好地運用在電商領域。2016年4月,阿里巴巴推出了全新購物方式“Buy+”,受眾在購物過程中可以360度查看物品外觀及信息。此外,“Buy+”嘗試推出虛擬試衣功能,這就顛覆了原有的網絡購物體驗,受眾與所要購買的物品之間形成了一定的互動關系。這也為新聞傳媒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的案例,利用虛擬現實設備與虛擬環境進行實時交互,強化受眾在新聞場景中的體驗,這也是VR新聞在未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方向。
3)與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合作共生。VR新聞具有創新性的呈現形式,然而由于制作周期的限制,無法滿足新聞的時效性,且在題材的選擇上也有較大的局限。與傳統新聞相比,VR新聞在各類事件的應用中無法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VR技術在新聞呈現方面的優勢,增強VR新聞沉浸式的傳播效果,將VR技術融合到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中,強化受眾的在場感和對信息的個性化選擇;另一方面,VR新聞要積極與傳統媒體形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協同關系,利用傳統媒體在新聞題材和內容上的報道優勢,彌補VR新聞的不足與缺陷。值得關注的是,由于VR新聞中把關人的角色不再突顯,受眾容易形成有失偏頗的認知和看法,應該結合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對輿論進行積極地引導,改善受眾原有的“刻板印象”,并不斷培養其理性與客觀的新聞素養。
注釋
①吳萬偉:《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報道立體新聞》,《青年記者》,2015年第4期,第80頁。
②杜江,杜偉庭:《“VR+新聞”:虛擬現實報道的嘗試》,《青年記者》,2016年第6期,第23頁。
③騰訊,《虛擬現實報道來了,不只技術變革這么簡單》,http://news.qq.com/original/dujiabianyi/xunixianshi.html, 2015年7月20日。
參考文獻
[1]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刷館,2000.
[2]周敏,侯顆.冷熱媒介視角下虛擬現實新聞探究[J].當代傳播,2016(5):51-54.
[3]嚴焰,范孟娟.困境中前行:虛擬現實新聞發展探索與反思[J].中國出版,2016(20):6-8,19.
[4]張倩.淺談我國VR新聞編輯的創新性與局限性[J].東南傳播,2017(1).
[5]郝香.VR新聞:傳媒數字之路新探索[J].中國出版,2017(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