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卿
摘 要:埃貢·席勒是奧地利畫家,師從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是維也納分離派的重要代表。他去世時只有二十八歲,生命雖然短暫,但他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是20世紀歐洲藝術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滿激情,生動的風格、豐富生動的筆觸、清晰的線條、粗獷而強烈的主觀性、大膽的線條和夸張的造型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談起席勒作品,人們首先會聯想到的便是“情欲、生死”,他大量的作品中滲透著關于生命的延續、滅亡,欲望的燃燒,情緒的變化。他的繪畫藝術融合了他個人經歷和時代特征,綜合巧妙地運用了各色的藝術語言,如線條、色彩、形式和肌理等,體現了他對繪畫要素的全面掌控。
關鍵詞:埃貢·席勒;風格;線條;情欲;生死
一、埃貢·席勒的藝術簡介
席勒(1890—1918)出生于奧地利,自幼喜歡繪畫,有著異于常人的藝術天賦和創作激情。1902年,他考入州聯邦高級中等文科學校后,便利用業余時間勤奮作畫。席勒的繪畫最開始受到學院派和印象派的影響,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1906年,席勒以優異成績考入維也納美術學院,師從于維也納分離派領導人、裝飾畫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席勒很快便學習掌握了老師優雅的裝飾手法,尤其在線條和構圖方面,同時,得益于克里姆特的影響,他也成為維也納分離派的一員。席勒在之后幾年的學習期間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形成個性鮮明的畫風。此后,又受到弗洛伊德、巴爾等人的思想影響,逐漸用各種神經質、扭曲與病態的人物造型手法表現人的精神世界,淋漓盡致地宣泄出那個時代人的情感和心理特征。
席勒的作品表現力非常強,善于描繪人物扭曲肢體和內心情緒,他的作品中自畫像和人體繪畫占很大比重。席勒筆下的人物,主人公一般是一個痛苦無助、疑惑不解的受害者形象,神經質的線條配合對比鮮明的色彩渲染出一種的躁動、詭異的畫面氛圍。他所描繪的人物和場景通常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狂躁不安的運動狀態,也常常籠罩在一種“欲望與死亡”交織的陰影下。此外,席勒強調形象清晰的輪廓,扭曲絞轉的線條令人震顫,輔以紅、黃、黑色來表現強烈的情緒,畫面總是表達一種嚴厲、冷酷的現實痛苦,充滿了內在的緊張和沖突,加上受到新藝術的強烈影響,作品具有明顯的表現主義風格。
天才總是命運多舛的,1918年秋天,西班牙流感席卷整個歐洲,也傳染到維也納。1918年10月31日,妻子因流感死后的第三天,席勒也因流感而病逝,年僅28歲。他的藝術生涯雖然短暫,卻引領了20世紀初的西方繪畫潮流。
二、席勒的藝術風格的演變與形成
席勒最開始受學院派和印象派影響,打下了造型基礎,但從繪畫上直接影響了席勒的無疑是后印象的梵高,其后印象主義主觀而明快的色彩,粗獷和躁動的筆觸,透過強烈的主觀感情表達出來的現實,給了席勒升華的靈魂探索與創造的欲望。1906年席勒在米特克畫廊看過梵高的45幅作品,1909年克里姆特操辦的一場展覽中讓席勒有機會看到了蒙克、梵高以及讓·圖洛普等人的作品,顯然,這次展覽的觀展經驗,直接影響到了年輕的席勒的創作風格,引發了他的風格實驗狂潮。
在師承上而言,席勒在維也納當代美術學院期間,受到分離派創始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的影響,席勒得到了克里姆特的親自指導,在創作期間,他們亦師亦友,惺惺相惜,互相肯定與贊賞,在藝術創作上也共同切磋、進步。同時,克里姆特邀請席勒參加到維也納分離派中,因此席勒的畫風深受克里姆特和維也納分離派的影響。克里姆特的作品具有明顯的裝飾風格,呈現出受新藝術運動,尤其是阿拉伯圖案的強烈影響,其畫風具有“貴族”般的華麗感。克里姆特是一位超群的用線能手,極善于用帶有色情暗示的,充滿愛戀的線條描繪。他那充滿情欲的扭曲的身體,華麗的外衣漸變成程式化的植物紋樣,波浪式的輪廓慢慢融入到一種神圣的背景之中,體現出一種對人體藝術的崇拜,這種感情直接影響到席勒的創作。克里姆特對席勒的影響除了線條,更有對生死、愛欲和生存的思考和表達:人在死亡面前的無能為力,似乎只有死亡才是人們得以永恒存在的唯一方式。但席勒放棄了克里姆特的華麗的裝飾性表達,卻配合著從克里姆特那里繼承來的線條,表達出對同一命題的不同理解與闡釋。在席勒畫作中也常借用類似的象征符號,來表達對同一主題的思考。
除了受到了老師的影響,同時代另一位重要藝術家科柯施卡對席勒的影響深遠,他是席勒的同學,一位奧地利表現主義畫家。在他的畫作中,那些蠕動的筆觸和晃動的線條似曾相識,富于強烈的動感和旋轉的筆觸,及歪曲客體的變形,其繪畫特征與席勒的一些作品極為相似。如果將兩人作品放在一起,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兩者間的影響與借鑒。
三、席勒的自畫像與感情生活
席勒可能是藝術史上最自戀的藝術家之一,席勒同丟勒、倫勃朗一樣,非常喜歡畫自畫像,他短暫的藝術生涯,留下了上百幅自畫像。在席勒的自畫像中,他總是用各種神經質、瘋狂、變態以及病態的姿勢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畫家絲毫不顧忌當時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約束,毫不猶豫地承認這種狀態,并夸大了它,富有節奏的線條,簡單的色彩,準確而有韻感的結構。他的自畫像中有時扭曲,有時狂怒,有時一本正經,這是藝術家內心世界最好的對現實的反照,也是讓評論家們苦下工夫對其研究的最好素材。席勒身上所具備的糾結的多重的性格,最直觀地反映在了畫作上。
1911年,正是席勒創作風格摸索的時期,席勒遇見了“沃利”,從此,這個迷人的女子成為了席勒畫作中的第一個女主角。從沃利身上,后世的我們看到了一個女子最美好的面貌:她美麗,成為了藝術家多幅畫作的主角,席勒跟沃利在一起的這段時間里,創作了大量肖像。然而,1914年,席勒結婚了,對象卻不是沃利,而是一位中產階級的小姐——埃迪絲。后世批評席勒的變心,拋棄了相伴的戀人,而投入了對自己更為有力的環境。正是這種環境,在1914-1918年期間的作品里,我們看到曾經形式多變的席勒風格慢慢穩定下來,之后席勒銳利的直線也逐漸被柔和的曲線所取代。
四、席勒的人體畫特色
席勒的作品如此有特色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把女性作為象征符號和切入點,借來闡釋他眼中的情感欲望與死亡。人的身體里其實就蘊含著象征生命力的性的力量,但同時又因自身生命的脆弱而擁有太多可能的死亡因素,而這一點在女性的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的。他最出名的作品也是人體題材,這是一種擺脫學院保守派的桎梏而進行的創新的藝術抉擇,也是直觀的感性藝術創造。而且,那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氛圍是一戰的陰影,這種動蕩的局面也顛覆了藝術和審美觀念,加上受到弗洛伊德等心理學、社會學理論的影響,藝術家們開始轉而描繪生命的終極恐懼,而席勒則是用這些欲望的人體形象來展示生命。
席勒天生對藝術敏感,善于捕捉人內心的無意識活動,以及人性深處的欲望。他淡化模特身上多余的衣物裝飾,讓人們專注于他們的身體,這樣就能喚起人們對人性的思考。席勒大膽解放舊觀念,利用裸體深刻地表達出模特的內心。
五、席勒作品中的中國畫元素
席勒后期的藝術中,除了具備西方表現主義繪畫的特質外,更為重要的,我們還能感受到濃烈的中國畫元素。畫面中的人物形體瘦長,線條靈活多變,形象的外輪廓清晰,喜歡用紅、黃和黑色表現形象,席勒的畫很多情色題材按說應該是不容易被中國人接受的,有人認為他之所以能被接受,就是因為他對線條的重視,形體基本都是以線條表現的,而色塊的部分近乎于平涂。雖然簡練,但是該有的部分都有了,人體結構表現得非常好,這與中國畫是相通的。
席勒作品的構圖上往往給我們一種意境之美、虛白之美,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之美的精髓所在,即“知白守黑”的觀念。在席勒的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處理方式:油畫顏料加入大量的稀釋劑后,增強了顏料的流動性,使原油畫顏料變得稀薄而具備的透明感、平面感,在畫布上產生類似于水墨畫的原理,使畫面更側重于自我感情的表達和氛圍的營造。
在繪畫作品上署名,標明日期,是每幅作品必不可少的環節,是作者為了明確作品歸屬的行為,也可防止偽造。中國畫常用姓名印章來明確作者身份,鈐印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是書畫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感覺不像完整的書畫作品。縱觀席勒的畫作,我們可以發現他把自己簽名設計得就很像一枚方方的印章,印章上明確了姓名和日期。印章的作用除了標明作者身份,還能為書畫作品增色,活躍氣氛,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并且還能調整畫面重心,補救構圖、布局上的不足,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都能起到調節作用。
六、結語
席勒作為一名歷經了生活磨難的藝術天才,在其僅有的十余年藝術創作生涯中,為世人留下了幾千余幅油畫、水彩及素描作品,對20世紀西方繪畫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盡管這些作品在席勒活著的時候有爭議,遭遇了各種攻擊和歧視,但他的作品在經歷過跌宕起伏后,還是以其獨特的風格特色贏得了世界的認可,確立了他在現代藝術中的翹楚地位,實現了席勒曾經對自己的預言:“我的一生受到很多人的攻擊……當我死了后,他們將尊敬和欣賞我的作品。”個性桀驁不遜的席勒,在短暫的生命中處處表露出對繪畫墨守成規的反抗,他的一生飽受磨難和嘲諷,卻堅持用自己敏銳的直覺,真實地揭露人性的本質,以這種獨特的藝術光輝照亮了20世紀歐洲畫壇,成為杰出的現代表現主義畫家。
參考文獻:
[1]王海燕.席勒作品在藝術審美上的新追求[J].藝術探索,2009,(1).
[2]趙震.淺析埃貢·席勒作品中的中國元素[J].中國油畫,2016,(2).
[3]亞力.席勒素描·速寫[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4.
[4]菜茵啥德·斯坦靳.“我走過克里姆特之路”——埃貢·席勒早期藝術歷程[J].霍爾斯·科洛根,趙戰,譯.西北美術,1997,(3).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