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君
摘? 要? 技術賦權,使滿足受眾知情權和表達欲的自媒體異軍突起,眾聲喧嘩里,失范性話語表達在網絡空間隨處可拾。文章以流量大V“咪蒙”微信公眾號為例,通過統計近2個月來“咪蒙”生產的標題特質,去探析其標題制作的傳播失范行為,發現存在色情媚俗,“性暗示”詞語頻現;措辭夸張,“標題黨”現象盛行;盲目煽動,“情緒化”觀點頻出;用語低俗,“暴力性”言論充斥;故弄玄虛,“迷惑性”信息交織等五大問題。
關鍵詞? 情感類自媒體;傳播失范;標題生產;咪蒙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1-0081-03
正如尼葛洛龐帝說的那樣:“在網絡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臺。”[1]自媒體以它個性化、弱審查和去把關的獨特優勢,成為了人們宣泄情緒的“窗口”,也成為了助推輿論和帶偏輿論的“風口”。2018年以來,國家網信辦“亮劍”[2]自媒體亂象,對肆意傳播低俗色情信息,違背公序良俗,挑戰道德底線的自媒體嚴管嚴控。
“咪蒙”微信公眾號作為情感類自媒體于2015年9月認證開通。所謂情感類自媒體,是指以自媒體為傳播媒介,以情感話題為核心內容,在滿足自身情感表達的基礎上,承擔著為用戶解答情感疑惑并進行情感引導的情感類媒體[3]。
其創辦人馬凌,曾在《南方都市報》工作多年,憑借個性、辛辣、勵志的行文風格和深諳年輕人笑點與痛點的傳播內容,在浩如煙海的微信公眾號中脫穎而出。如今它的粉絲量達1 400萬,篇篇文章10萬+的點擊量,成為坐擁流量“收割機”的實力擔當。人們一邊欽羨它游刃有余的運營之道,一邊又痛斥它盲目吸睛的低級媚俗,但拋卻所有理性與不理性的“愛恨情仇”,定睛于它的標題制作,不得不承認,“喜”“憂”摻半。
1? 標題可“喜”之處:個性與多元化的中堅力量
“咪蒙”微信公眾號每一條標題的“面世”,都經歷了三個步驟,第一,根據文章備選100個相應題目;第二,從這100個標題中,精選5至6個,分別放入三個顧問群進行投票;第三,根據投票結果,由咪蒙最終確定其標題。
這種生產,猶如“匠人”打磨精品那般,精耕細作,成為自媒體紛紛效仿學習的對象,是其可“喜”之處。縱觀它一系列的標題,可以看出,它敢說、自黑式的話語表達,成為當今自媒體個性與多元化的中堅力量。
1.1? 標點符號的花式運用
“?” “……”“!”這些極具情感色彩的標點符號,占據了標題的大半江山。其近兩個月發布的文章總數是74篇,就有64篇是運用了這些標點符號。問號有質疑、反問、設置懸念的作用,在標題中能激發受眾的探究欲;省略號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容易營造豐富的想象空間;而運用最為頻繁的感嘆號,無疑是為了加深情緒,凸顯情感類自媒體的情緒表達。
比如,《有一個戲精女友,是什么體驗?》和《合租1年后,女朋友的真面目暴露了……》兩個標題雖一個用的是“?”,一個用的是“……”但都具有吸引讀者點進去一探究竟的作用,因為讀者想知道問號和省略號背后究竟是什么。再如《有1件事,比明天上班還要可怕!!!》,這三個感嘆號,其實是為“可怕”二字加料,讓其情感上更飽滿。
1.2? 緊跟熱點的敏銳嗅覺
“咪蒙”團隊有極強的話題捕捉能力,社會上的哪怕是“風吹草動”,他們都能及時策劃話題發文。例如,一代名嘴李詠和一屆武俠泰斗金庸離世,全民遺憾之情彌漫,這時“咪蒙”對此熱點發文《金庸&李詠:成長,就是失去熟悉的一切!》,除了金庸、李詠外,俞敏洪、趙麗穎和馮紹峰官宣婚約也是2018年10—11月全名熱議的話題,哪里有關注,哪里就不會少了“咪蒙”,于是有了《俞敏洪:直男癌別的不行,甩鍋很行!》和《趙麗穎&馮紹峰:“結婚的唯一理由,是老娘愛了!”》的文章[4]。
除了緊跟熱點外,還讓熱點持續。比如,針對趙麗穎和馮紹峰結婚而火熱的“官宣”,繼續發布相關話題的文章,比如《官宣 | 我結婚了,和一個80歲的老太太!》《唐嫣&羅晉:演過最好的愛情劇,就是我和你的婚禮!》。
1.3? 數字運用的沖突呈現
標題中的數字運用,能夠制造強烈的情感和視覺沖突,也能使抽象的表達形象化。《我每天加班到死,存款還是0!!!》《我的男朋友,有3、4、5……個女朋友!》《從保姆逆襲成富婆,她只花了2 000塊!》《我用59塊,續了自己一條命!!!》《我用60塊,換了一張臉!》這一系列的標題,通過數字來營造邏輯或現實的沖突,無非是放大“無力感”或者“成就感”,使讀者在這種錯亂或驚訝中悄無聲息地為其增加點擊率。
1.4? 關注女性的精準定位
“咪蒙”微信公眾號打出“我從沒見過你,但我懂你”的個性標語,充當著“女權意識”的代言者,因此吸納了一大群年輕女性在此聚集,她們在這里尋求價值認同,也在此尋求心靈釋放。
比如,《周一圍 | 對老婆的態度,就是一個男人的人品!》《男友和前任喝酒,算不算出軌?》等文章,都是從女性視角出發,去探討女性所關注的愛情、家庭、生育等話題,使女性在閱讀過程中,極具代入感,產生“我也曾經歷過”的情感共鳴,從而愿意去分享自己的故事。
1.5? 貼近用戶的觀點輸出
在自媒體時代,讀懂用戶,才能贏得用戶。“咪蒙”無論是在表達、選題、內容上都始終站在受眾的立場上,來現身說法。
《友情中的占有欲,比愛情還可怕》《成年人,一年總有365天是抑郁的!》
《要不是年終獎,我現在分分鐘辭職!!》等標題,都有自我的觀點輸出,哪怕很“喪”,但這種赤裸裸地傾吐,反而給讀者一種“你很懂我”的閱讀體驗。
2? “憂”:狂歡與宣泄式的失范典型
“互聯網并非是在舊的生態系統中引入新的競爭者,而是創造了一個新的生態系統。”[5]在這個相對自由的生長系統里,部分自媒體呈現一種“狂歡”之勢,巴赫金將“狂歡”看作是“一種‘打破原有秩序‘讓人們在一種新的關系中釋放自我、宣泄重負、創造新世界的感受世界的方式”[6]。
“咪蒙”的“狂歡”在賺取流量的同時也一次次觸碰公眾的道德紅線,低俗、虛假、暴力的不當傳播行為,以及極端歪曲、偏激的言論,充斥在我們的網絡平臺上,儼然成為“三觀不正”的抨擊對象。以致在2018年情感類公眾號排名中,“咪蒙”僅在3月時的100名榜單中以第75名出現,其余月份只要系統有排名的,它均未上榜[7]。
2.1? 色情媚俗,“性暗示”詞語頻現
“美女、性、虐”等情色字眼和暗含性挑逗詞語在“咪蒙”微信公眾號里已是“常客”。例如《區區8cm,男朋友就受不了了!》,就帶有強烈的性暗示色彩,但實際上是一則高跟鞋廣告。《談戀愛,最重要的就是尺寸問題》《當一盒避孕套從我包里掉出來……》《每晚,男友都會說:啊,疼!疼!》《我親眼看見男人和女人在海邊玩火》等標題無一例外的刺骨、裸露,將人們隱秘的枕邊話語轉換成一種直白的公共話語,顛覆了中國傳統敘事的倫理約束。
2.2? 措辭夸張,“標題黨”現象盛行
“標題黨”是指在新聞傳播尤其是在網絡新聞傳播過程中,為了提高點擊率、“奪人眼球”,利用歪曲、夸張、怪異、唬人等各種極端手法制作而成的具有誤導性、欺騙性的標題,其突出特征是極度夸張、聳人聽聞,標題通常與內容完全無關或者關系不大[8]。如《躺在被窩里,如何月入過萬?》,此文不是教你“暴富”秘訣,而是“咪蒙”的一則招聘信息;《嘿嘿嘿,里面的內容不可描述……》一文點開后發現只是滿屏的數字,標題與內容基本無關。
2.3? 盲目煽動,“情緒化”觀點頻出
“咪蒙”利用自身的影響力,頻頻引爆網絡,讓我們見證了她煽動輿論的號召力。情緒化表達帶有極強的群體性,理性素養很容易跟隨“激烈式”的情感訴求而缺席,不愿等真相,先入為主的刻板成見誘使民眾審判式介入,暴力式發難。
2017年11月,“咪蒙”微信公眾號推送《劉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兇手,但誰來制裁人性?》的文章,文中將事件矛頭直指劉鑫,多次出現“混蛋”“人渣”等粗鄙字眼,這殺氣騰騰的情緒宣泄,使受眾忙著“站隊”,劉鑫成了人人討伐的對象。再比如《喂,第一次做人,我勸你做個壞人》《千萬別來這9家奇葩公司面試啊!!!》《對,我就是為了錢和你分手的!》等都自帶觀點,極易誘導受眾產生“認同感”,盲目聽之、任之。
2.4? 用語低俗,“暴力性”言論充斥
在“咪蒙”的文章中,“情到濃時”,“逼”“死”“賤”“屁”等低俗字眼俯拾皆是。暴力話語分為兩種,一種是較為簡單直接的,如“打”“揍” “死”等,另外一種是語言中并沒有直接體現暴力的語詞,但是其傳達的精神是暴力的[9]。暴力話語會給表達者帶來宣泄的快感,但有不可回避的“江湖氣息”。
例如《我可能會死在前女友身上》《戀愛圖鑒:想殺男友的第1977天!》《無數次想說“關我屁事”,都說了“沒事”!》《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你成功個屁啊》《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傻逼甲方》《因為胖,我想捅死我自己!》《孩子出生的第18天,我想自殺》等文都足以窺見其語言的暴力和媚俗。
2.5? 故弄玄虛,“迷惑性”信息交織
“混淆視聽”是“咪蒙”標題生產的策略之一,正是使用這種極具“迷惑性”的語言,去誘導受眾為它炮制的內容買單。
比如:《一條豹紋內褲,讓我失去了所有客戶》,乍一看,以為是著裝不當錯失客戶,但點開后發現是廣告推薦;《做那件事,他堅持不用右手》,這個標題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人們會下意識地想到“兩性話題”,但實則是一個勵志故事;《關于國慶假期延長的通知》,看標題喜大普奔,但只是一條虛假信息,后被迫刪文。
3? 失范優化舉措:政府、平臺、內容生產者三方協力
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悄然興盛,滿足了個性化時代的多元需求,但也不能任其在自由環境中“野蠻生長”,因此需要政府、平臺、內容生產者三方協力。從政府角度來說,要強化把關,對自媒體亂象“動真格”“零容忍”,并加大懲治力度;對自媒體平臺而言,要實施過濾機制,將平臺上的庸俗字眼自動屏蔽,從源頭上進行管制,并且實施黑名單制度,對那些頻繁觸碰紅線的自媒體實行教育、警告、約談、關停四個階段的處罰;最重要的還是內容生產者,要有自己的價值堅守和價值擔當,不能為了取悅受眾而“失向”,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而“失真”,不能為了刻意迎合而“失態”[10]。唯有這樣,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尼古拉·尼葛洛龐蒂.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國家網信辦“亮劍”自媒體亂象,依法嚴管將成為常態[EB/OL].https://mp.weixin.qq.com/s/cvxWkOArHV2hBcm39A3pXg.
[3]荀亞茹.情感類自媒體內容生產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8.
[4]楊萌芽,張璐.咪蒙現象淺析[J].新聞愛好者,2018(10):49-52.
[5]克萊·舍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50.
[6]趙宇佳.自媒體粉絲群落的“狂歡”——以“咪蒙現象”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7,3(14):103-104.
[7]移動觀象臺.微信公眾號排名[EB/OL].http://mi.talkingdata.com/wx-rank.html.
[8]劉韻竹.微信新聞“標題黨”現象成因與危害[J].青年記者,2017(12):41-42.
[9]王曉紅.表演與尖叫:情感類自媒體的話語體系——以微信公眾號“咪蒙”為例[J].青年記者,2018(15):78-80.
[10]宣言.媒體價值引領不是關注誰離婚出軌[N/OL].人民日報,2017-04-06.http://news.ifeng.com/a/20170406/50892909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