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春
[摘要]農村的三產融合催生了新型的經營主體,這不僅繁榮了農村經濟,而且也帶動了農民就業和增收。但從整體來看,存在融合水平不高、外部支撐環境不健全、輻射帶動作用弱等問題。本文將針對如何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地發揮地方政府支撐作用、提升融合項目的競爭力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三產融合;支撐作用;競爭力
過去的幾年,萊蕪對于三產融合發展做了推進和嘗試,大力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創新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培育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一、萊蕪市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
萊蕪市總面積2246.21平方公里,境內資源豐富,尤其以煤鐵資源為最,盛產生姜、大蒜、花椒、蜜桃等農產品,是中國生姜之鄉、花椒之鄉和黃金蜜桃之鄉。
(一)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實施1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抓好“三辣”和特色蔬菜、食用菌、中藥材、草莓、茶、山區漁業等特色農業發展,加快培育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村鎮。截至目前,全市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230個,發展一村一品專業鎮7個。其中,國家級一村一品專業村(鎮)7個,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鎮)13個,市級一村一品專業村30個。
(二)建設提升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
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推薦各區申報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三辣一麻”“三黑一花”等特色產業,組織各區積極爭創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鼓勵萬興、泰豐等農業產業化龍頭500強企業,組建行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三)大力發展農業新產業
振興食品飲料及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大力開展休閑旅游農業。萊蕪先后創建省級及以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4處、全國美麗鄉村1個、全國星級旅游示范企業3家、省生態休閑農業示范園區2處。
二、萊蕪農村產業融合中存在的問題
總體來看,萊蕪三產的融合發展并沒有提到應有的高度上,三產融合的力度和成效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一)農村產業融合總體上處于初級階段
第一,融合覆蓋面窄。與農村產業融合所需要的綜合性、全流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從事信息、倉儲、物流、資金互助的比例小。第二,融合起點低。以種植業來講,仍以傳統種植技術為主,機械化率、信息化程度不高,生產標準化程度不夠;以加工業來講,產業鏈延伸較短,仍以初次加工為主,高附加值產品比例較低。
(二)農村產業融合的外部支撐環境尚不健全
基礎設施薄弱。不少地區為山區、半山區,無法使用機械化設備,農機化、農業信息化程度不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夠強,水、電、氣、網等配套設施不到位。公共和社會化服務滯后,技術創新和服務不足限制了一些項目的生成,既打消了部分企業的積極性,也削減了部分已有項目的競爭力。
(三)部分項目缺乏對農戶的輻射帶動力
“公司+合作社十農戶”的經營模式還處于比較松散的、不太規范的狀態,利益聯結比較脆弱,合同訂單履約率低,收益不能與時俱進,導致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缺乏輻射帶動作用。
三、如何推進萊蕪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從萊蕪三產融合的現狀來看,要想做大做活三產融合,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發揮政府對農村產業融合的支持作用
首先是減少直接干預,把著力點放在提供公平和鼓勵創新的環境上。其次是發揮公共職能。要加強道路、交通、水利、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化解農村產業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后是推進政策創新。要加大深化改革力度,探索合理而有效的財稅支持政策,調動各參與主體的積極性。
(二)提升農村產業融合項目的競爭力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建設,建好蔥姜蒜研究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做強做優生姜、山楂、雞腿蔥、白花月參等特色產業,把地方土特產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要認清本地資源和市場環境,依托資源優勢走差異化競爭之路,比如可依托萊蕪特有的“三黑”“三辣”“三麻”搞特色種養業及其深加工產業。
(三)做好融合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市場引領上下足功夫,把營銷平臺建設擺在引領地位,及時調整產品定位和結構。打造產業發展集群,塑造農產品整體品牌形象。提升“三辣一麻”“三黑一花”、齊魯于烘等產品美譽度,加大萬興、萬邦、山歌等“互聯網+品牌”培育力度,讓萊蕪老字號煥發新活力,推動更多的萊蕪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四)鼓勵融合項目跨界融合
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導農產品加工業與休閑、旅游、文化、教育、科普、養生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如農產品物流,把萊蕪的農產品通過互聯網推送到千家萬戶,再如搞智慧農業、有機種植、養殖觀光等改變單一的生產模式。
(五)因地制宜
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高度體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理念,是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業態。也可依托萊蕪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民俗習慣、風味小吃等發展,如臥云鋪、房干、雪野生態觀光旅游體驗休閑農業,再如棋山溫泉小鎮度假村,讓市民體驗健康休閑等。
總之,應結合自身的特色,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把農村變成活力之地,把農業產業變成不老產業,拓展延伸農產品的功能,提月農產品的附加值,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更好更快的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