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丹
[摘要]文言文教學可以說占據了中學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入選教材的名篇對于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白話文難以取代的意義。然而現實的情形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使文言文教學陷入了尷尬的地位。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致力于改進教法,找到鏈接文言與學生現實生活的途徑。在執教《項脊軒志》一文時,筆者抓住作者和學生在年齡上的相通之處,設置問題、創設情境,引導他們用古人關照自己,獲得啟迪。
[關鍵詞]深厚內蘊;感受力;生活體驗;喚醒
《項脊軒志》是一篇動人的明代小品文,作者借間小閣子,用疏淡的筆墨凝聚的深情令無數文人動情,但是在課堂教學中卻呈現出另一種情形。教師要么罔顧文章的深厚內蘊而只有字詞的講解,要么對作者與“先大母”“先妣”“亡妻”的情感分析得頭頭是道口若懸河,學生卻無動于衷甚至神游天外,甚至對“兒寒乎?欲食乎?”“大類女郎也”這樣深切的語言描寫忍俊不禁哄堂大笑。我們時常抱怨現在的學生“淚點高、笑點低”,殊不知這正是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力缺失的表現。
現代入生活節奏快、工作忙碌、壓力大,再加上電子產品充斥著工作之余的各個角落,皇論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中長大的學生,就是本來更應該對鮮活的生活保持著敏感和熱情的語文老師,也漸漸地變得麻木遲鈍了。所以,要想讓學生讀出《項脊軒志》的深情,還需要我們想辦法喚醒他們對于生活的感受力。在執教《項脊軒志》一文時,筆者進行了下面的嘗試。
清代文學評論家梅曾亮曾經用一句話精辟地概括《項脊軒志》的內容:“借一閣以寄三世之遺跡。”許多教學案例都把鑒賞重點放在“三世之遺跡”上,即文章的第2至第5段,對第1段中閣子的描寫輕輕帶過。筆者卻認為,第1段值得和學生一起好好品讀。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循,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針對這段文字,筆者設置了以下問題:這是一間怎樣的閣子?作者對這間閣子作了怎樣的改造?這是一個怎樣的少年?
這三個問題,前兩個問題,學生借助注解就能輕易解答。設置第三個問題的本意,正是要喚醒學生的感受力,引導他們走近作者。
文章除后記部分外,是歸有光先生在18歲的時候寫下的。生活在500年前的這個少年,他的生活背景、生活方式、文化環境等一定與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作為一個和我們的學生年齡相仿的少年,他的內心世界和我們的學生有一些什么樣的不同呢?這之間的“不同”是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呢?
學生很快結合文本給出以下答案:安靜、閑適、有理想、有抱負、愛讀書、志趣高雅。可是,這樣的答案依然是流于表面,是符合閱讀理解題的解題思路的答案。筆者試圖借助這個少年的精神狀態喚起他們的反思,于是又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你裝飾過自己的教室或者書房、臥室嗎?你有沒有想過給你的房間取一個名字?也許你的桌上也堆滿了書,可都是教材教輔,你的桌上有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嗎?宿舍的床頭呢?家里的臥室呢?你見過“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的景致嗎?你能想象這樣的情景嗎?你有多久沒有抬頭看過月亮了?你上一次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是什么時候?天天生活的這座校園,你認真地欣賞過它嗎?你知道它什么季節開什么花、結什么果嗎?
這幾個問題由文本拓展到生活,其間筆者還穿插講述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幾個生活體驗:永寧衛城的鳥叫聲、靈秀山的松濤聲、籃球場邊小桃樹的四時變化、夜晚像掛著小燈籠的芒果樹。這些都是學生身邊本應司空見慣卻未必留心過的情景。學生聽得饒有興致,筆者還欣喜地看到了學生深思的神情,也得到了以下這些令人驚喜的感悟(文字經過筆者整理)。
第一,自得其樂。這間閣子盡管狹小破舊,但這個少年卻絲毫沒有一個落魄子弟的窘迫,反而儼然擁有了整個世界,在這里讀書、觀月、窺鳥,他就是這個世界的國王。
第二,自由自在。逼仄的空間不足以局限他的心靈,他有著廣闊的精神天地,他的精神追求使他獲得了心靈的寬廣和自由。
第三,很詩意。他很有生活情調,與他相比,我們的生活太粗糙了。
這樣的思考可以說是關照自己而貼近作者的。最后筆者借用南唐詞人馮延巳與中主李璟之間“風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的一段佳話以及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名言“人生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棲居”對這堂課做了一個小結:風吹皺一池春水,于卿何事?小鳥歡快地啼叫,干卿何事?小桃樹什么時候開花什么時候結果,干卿何事?芒果樹晚上是什么樣子,干卿何事?這一切可以跟我們沒有任何關系,除了學習的緊張、工作的繁忙,我什么都感受不到。但也可以有很大的關系,感受到它們,我們才能在這充滿勞碌的人生中詩意地棲居。這也是生活在500年前的這個少年帶給我們的啟迪。
學生若有所悟的神情和不約而同的掌聲讓筆者欣慰地感受到了這堂課對他們的觸動。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不能是一句空話,也不可能建立在空洞、刻板的字句分析上。它需要教師調動自己的感受力走進文本,用自己的感受力去喚醒學生的感受力,調動自己的感受用心靈和古人對話。這樣,“兒寒乎?欲食乎?”“大類女郎也”這樣的語句,一定能深深觸動學生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