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書林
當前出版業正面臨著空前的機遇,以計算機、互聯網催生的一系列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出版業的技術環境。出版業迎接高質量發展必須適應世界大勢,需要跟上整個世界出版業前進的步伐,更直接地用好信息技術提供的歷史機遇來推動發展。出版的本質是傳播知識、傳遞信息、傳承文化,歷史上出版物的載體形式進行多次變化,但本質從未改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來自于知識和信息快速傳遞的推動。中國出版業現在離世界的先進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需要我們用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自覺地用好新技術去攻克。
一、信息技術革命性進步為高質量發展準備了條件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當中,信息技術革命為出版業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信息技術帶來了理念的更新。流程再造之后的出版業不再單純以圖書、期刊、音像制品、數據庫的形式運行,更多的出版機構開始為知識和信息提供解決方案來服務于科學研究、經濟發展、教育文化。像區塊鏈、人工智能這樣好的應用技術,可以快速地對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另外,出版業的傳播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開放性的資訊獲取早已替代了以往的傳播模式。信息傳播速度帶來資訊的實時更新,使得現在出版業的規模和社交媒體形成的知識和信息的傳播已經不對稱。但是出版業的基礎功能依舊不可替代。在知識信息總量增長的時候,出版的地位沒有下降,反而上升。回首十多年的發展,出版業的規模翻了一番。
二、正視中國出版高質量發展的問題
當前中國在建設出版強國過程中存在兩個極為矛盾的現象:一是對自己的優勢估計不足,缺乏自信;二是對存在的問題研究不夠,盲目自信。這兩方面成為中國建設出版強國的制約因素。因此,實事求是地分析自身優勢,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是建設出版強國的前提。
中國出版業具有以下幾種優勢。第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是專業出版發展的堅實基礎。第二,實行科教興國的基本國策為專業出版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第三,相對健全的出版體系是專業出版發展的重要支撐,在過去的40年中,我國已從出版落后國成為出版大國。2017年,中國出版圖書突破50萬種,出版期刊10130種;2018年,中國網民總量突破8億大關,形成了龐大的數據庫。第四,研發投入的穩步增長是專業出版發展不竭的內容來源。第五,龐大的研發隊伍是專業出版發展的生力軍。第六,位居世界第二的中國論文數量,是專業出版發展的現實基礎。第七,中國在量子研究、高鐵、移動支付等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然而,我們還需要清醒認識到,中國仍然是發展中的出版大國,大而不強,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對學術出版規律的認識、學術出版功能的把握和出版管理的體制機制還有待深化。在科技出版方面,目前主要學科特別是基礎性大學科的核心期刊和重要學術出版物的出版仍由國際大集團壟斷,因此,創辦一批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提升出版質量是我們面臨的緊迫任務。
三、如何提升出版質量
對于如何提升出版質量?第一是不忘本來。我國在文化普查的基礎上,形成了24萬多種古籍書目,并進行了有計劃的整理工作。在過去的近70年中,特別是近40年中,我國總共整理出版了2.4萬多種典籍,規劃實施了多項古籍出版工程,如“二十四史的整理工程”“善本再造工程”,并與時俱進推動中國文化的深入研究,如出版了“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第二是吸收外來。近百年來,特別是在過去的40年中,中國全面、系統、準確地翻譯出版了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經典。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出版的“當代政治學術著作叢書”和“國際政治關系叢書”等。中國每年新引進出版海外圖書版權達1.7萬多種,有不少圖書的英文版與中文版同時出版。第三是面向未來。從出版角度而言,中國注重少年兒童文化教育。以中國少年兒童圖書出版為例,中國目前每年新出版少兒圖書近5萬種,市場上可買到的少兒圖書近28萬種。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的少兒出版以每年平均15%的速度持續增長。
出版強國必須在國際環境下,參與國際競爭才能實現。一個國家要做強自己的出版,必須走向世界,必須有龐大的思想和理論體系支撐,必須有大量富于創新的觀點、必須有全球視野和強大的交流發布平臺,并為國際學術界所接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升出版質量,建設出版強國。
(作者系中國版協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