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贏
[摘要]網頁證據,正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專利的審查當中。然而,由于網頁證據自身的脆弱性,在專利實審中,證據容易滅失,從而造成該網頁證據的真實性受到質疑。網頁證據固定則可以克服上述難題,本文從實際案例出發,對網頁證據的固定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專利審查;網頁證據;證據固定
引言
專利法規定,現有技術是指申請日以前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專利審查指南(2010)》規定,現有技術公開方式包括出版物公開、使用公開和以其他方式公開三種。并進一步指出,專利法意義上的出版物可以是紙件、視聽資料或以其他形j戈存在的資料,例如存在于互聯網或者其他在線數據庫中的資料等。可見,網頁證據在實審中可以作為現有技術使用。然而,網頁證據通常由個人發布,以二進制代碼序列存儲于互聯網服務器的存儲介質當中,并允許發布者修改或刪除。故網頁證據具有脆弱性。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審查員使用了一篇博文作為對比文件,并將該博文網頁、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時間證明保存為pdf格式,隨審查意見通知書一并發出。在意見答復中,申請人陳述該博客已被關閉,博文內容不可獲取,因而無法確認該網頁所公開的內容,故認為該網頁證據不構成現有技術。經核實,該博客確已被關閉。對于該網頁證據是否可用,有兩種觀點。
觀點一:由于該博客關閉,當下無法確定所引證網頁所公開的具體內容,僅憑審查員保存的網頁pdf證據,其可靠性、真實性缺乏有力依據。因此,不能將該網頁作為現有技術。
觀點二:技術內容一旦在申請日前處于公開狀態即成為現有技術(法定寬限期除外),即使之后被刪除,也無法改變其在申請日前已經處于公開的事實。審查員所保存的網頁及其公開時間證明,屬于在行政程序中的廣義證據保全措施,在專利審查中,審查員依法收集證據履行職責,在無反證情況下,應當認為審查員與申請人,不具有利害關系。而審查意見通知書為公文文書,自身具有較高的證明力。本案中,博客位于國內知名的博客網站,該網站與專利申請人、審查員之間無利害關系。因此,該網頁可以作為現有技術。
觀點一認為有效的證據應當是能在當下獲取。觀點二則從現有技術的定義出發,結合了廣義證據保全概念,論證該網頁證據的有效性。筆者贊同觀點二,但僅憑審查員個人保存的網頁證據,仍稍顯公信力不足。問題的癥結實則在于缺乏對網頁證據的有效固定。依據《民法》,網頁證據的固定隸屬于證據保全,權威的做法是互聯網證據保全公證。但在日常工作中,保全公證在操作上是不便實現的。因此,急需一種具有公信力且操作簡便的證據固定方式。筆者認為下文案例給予了一定啟示。
案例二,申請人在復審請求中質疑網頁證據的真實性。復審合議組援引美國互聯網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IA)Wayback Machine工具留存的歷史網頁快照,對該證據進行了佐證。IA是由美國國會圖書館、史密森尼博物館等機構合作成立的一家非營利機構。用戶可以通過在WaybackMachine中輸入網址,獲得該網頁的歷史快照。IA為非營利機構,其與審查員、申請人之間不具利害關系,同時,站點的資質使得其具有較高的公信度,因此其固定網頁快照內容也是可信的。合議組援引公信第三方所固定的網頁證據,佐證了原網頁證據的真實性,其原理與公證相同。而IA使用便捷,易于在實審應用。
二、網頁證據的主動固定
然而IA不可能收錄互聯網上全部網頁。案例一中,筆者發現IA并未保存該網頁的快照。由于此時證據已不可獲取,審查結論將備受爭議。但如果在檢索到網頁證據后就主動固定該證據,那么即便該網頁證據后來滅失了,已固定的證據依然能夠有力佐證。筆者發現,對于未收錄的網站,用戶可以使用Wayback Machine進行主動抓取,留存其快照。
由前述觀點二可知,在無反證情況下,不應當認定證據固定行為是審查員有意做出的,不利于申請人的行為。雖然主動固定證據的時間位于申請日之后,然而,審查員借助公信第三方的佐證,克服了網頁證據滅失后,該網頁證據除審查員提供以外,無其他可靠方式獲取的難題。同時,他人無法干預公信第三方對網頁證據內容的固定操作,因此,應當認為公信第三方所固定的網頁證據即是原本的網頁內容。
結語
鑒于網頁證據的脆弱性,在使用證據時,可以主動對網頁證據進行固定,如此,即使在網絡證據滅失的情況下,依然能保障審查的客觀性、公正性。
參考文獻:
[1]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2010)[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朱正強.網絡證據在專利實務中的事實認定[D].中國政法大學,2008.
[3]王立石,于森,郭亮,等.網絡證據作為現有技術在專利實質審查中的使用研究[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4(3396-98.
[4]熊志海.網絡證據的特殊性及研究價值[J].河北法學,2008,26(6):35-40.
[5]李揚.網絡證據保全公證的問題與對策[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2):35-38.
[6]趙睿,包毅寧.發明專利實審中網絡證據的審查[J].科技展望,2017(05):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