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鵬
摘 要:通過再談中航油事件,從行為學中管理者過度自信這一主觀因素出發,分析促成管理者過度自信的條件以及其對中航油事件的影響,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中航油事件;過度自信;內部監督
中圖分類號:F27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5-0194-03
引言
隨著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團與英國BP石油公司和新加坡淡馬錫公司對中航油新加坡注資1.3億美元,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16年3月在新加坡恢復上市,標志著中航油事件告一段落。中航油事件距今已有十余年之久,然而整個事件的慘痛教訓卻始終驅使著每一個相關人員及學者去不斷反思,以免再現這樣的悲劇。
中航油事件爆發后,學者們對其成因進行了大量的分析,大多數觀點都集中于國內金融市場不成熟、公司監管監督力度不夠、制度執行不到位等方面,而且相關觀點均是基于完全理性經濟人假設,而對管理者過度自信這一相對主觀因素重點分析較少,多數均為一筆帶過。但現實狀況是管理者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從完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得出的結論容易與實際產生偏差。本文試圖從管理者主觀上非理性的過度自信這一角度出發,分析其對中航油事件的影響,重點介紹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促成條件及其影響,并提出相關的應對措施。
一、管理者過度自信及其影響
過度自信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心理狀態,在過度自信的心理狀態下,人們往往高估自身成功的可能性,而低估失敗出現的概率。大量的歷史研究成果表明,人們普遍存在過度自信的心理狀況,而這種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處于與會計理論上謹慎性、可靠性原則相違背的位置。就管理者而言,其存在過度自信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成員。如果管理者存在過度自信,往往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抑或一定程度上積極的影響。
管理者過度自信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在企業投資、應對風險等方面主要體現在,過度自信往往使得企業管理者認為本企業運營狀態要優于本行業,從而容易促使企業過度投資的出現;過度自信使得企業管理者對企業風險承擔能力有較高的預期,從而一些決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企業的破產。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管理者過度自信也有其積極之處。余明桂等(2013)曾研究提出,以A股上市公司數據為例,通過對其自2001年以來連續10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管理者過度自信程度隨著企業風險承擔能力的提升而增強。對風險承擔降級后果的檢驗發現,更高的風險承擔水平有利于提高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和企業價值。以上研究結論意味著,管理者過度自信在企業投資決策中的作用并非完全是消極的。
基于挖掘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不良影響并吸取教訓及提出改進措施的目的,本文著重論述與管理者過度自信帶來不良影響的相關問題。
二、中航油事件的過程
1993年5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正式成立。1993—1995年間,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經歷了兩年虧損;此后1995—1997年,公司又經歷了兩年的休眠期。在公司困境重重、發展停滯時,陳久霖臨危受命,于1997年7月到達新加坡,開始擔起發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重任。在陳久霖的帶領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取得了集團壟斷進口航油的采購權,并于2001年12在新加坡掛牌上市。此后,隨著公司的穩健發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實現了公司的成功轉型,由之前的純貿易型轉變成為之后的實體與貿易互補型實體企業。
從2003年開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進入石油期權交易市場,到年底公司的盤位是空頭200萬桶,而且賺了錢。自2004年初石油價格一路逆勢攀升,到2004年3月28日為止,公司已經出現了580萬美元的賬面虧損。公司采取了展期和無限開放頭寸的辦法來掩蓋當期賬面虧損,押賭石油價格下跌,而油價沒有停止上漲的勢頭。
截至2004年10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持有的期權總交易量已達到5 200萬桶,超過了公司每年實際進口量1 700萬桶的2倍還多。而此時的賬面虧損量已達到1.8億美元,還有8 000萬美元的保證金缺口需要填補。但是,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仍未考慮收手,而是向母公司請求資金支持,母公司當時采納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提出的“內部救助方案”,并通過股份減持、放棄收購的方式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籌款補倉。
2004年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對手日本三井公司發出違約函,催繳保證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逼在油價高位部分斬倉,造成實際虧損1.32億美元;2004年11月8日,公司再度被逼斬倉,又虧損1億美元。
面對越來越難以把握的局面,中航油集團著手向主管部門請示,然而國資委最終決定不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進行無原則救助,使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資金鏈斷裂。2004年11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申請停牌;次日,公司正式向市場公告了已虧3.9億美元,潛虧1.6億美元的消息,并向法院申請債務重組(張帆等,2004)。
三、過度自信的促成條件
以陳久霖為中心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管理人員的過度自信,使得公司在面對困難時做出錯誤決策,最終導致中航油新加坡陷入無法挽回的困境。這其中有管理人員自身的原因,也有中航油新加坡發展形成的外部環境原因。
(一)管理者自身能力
2004年初,陳久霖看跌石油價格,拋售了大量的看漲期權。然而在當年的第一季度,石油價格大漲,截至2004年3月28日,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浮動虧損580萬元,開啟了虧損的第一步。之后石油價格一路上漲,虧損達到了3 000多萬美元。然而就在需要采取斷臂止損措施進行平倉的時候,以陳久霖為中心的風險委員會依然采取了持倉展期的做法,致使損失進一步擴大。
這些應對措施完全體現了陳久霖在發現問題的時候依然盲目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斷以及控制局勢的能力。陳久霖事后說過“沒想到后來要交那么多保證金”,完全暴露出其專業知識的匱乏,而正是這種專業能力的不足,促使其“無知者無畏”的盲目自信狀態的出現。
(二)管理者薪酬制度
根據公司與陳久霖簽訂的薪酬協議,他的固定年薪為60萬新元,若公司的年利潤在1 200萬新元以上按比例提成,如果公司的年利潤低于1 200萬新元則分成比例為零(陸宇建等,2007)。
這一薪酬制度為陳久霖等管理人員的過度自信提供了薪酬保障,使他們可以冒更大的風險去沖擊較高的年利潤,因為即使失敗依然有固定薪酬作為保障。當為公司帶來利潤的時候他們有權利分享利潤,而無限大的投資風險卻完全由公司來承擔。這種權利與風險承擔的不對等極易助長其過度自信的心態,為公司的長期發展帶來嚴重隱患。
(三)外界環境影響
1997年正值亞洲金融危機,加上自1993年以來多年的虧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已岌岌可危,此時陳久霖臨危受命,擔任中航油新加坡總裁。經過艱難打拼,在陳久霖等管理人員的帶領下,中航油一舉實現突破,于2001年在新加坡成功上市。緊接著中航油新加坡憑借自身實力進行了大量的收購,包括CLH公司5%的股權、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航空油料有限公司33%的股權、水東油庫區80%的股權、英國上市公司富地石油全資子公司香港富地在中國華南藍天航空油料公司所擁有的24.5%股權。并于2004年簽訂了準備購買阿聯酋國家石油公司及其子公司——地平線儲油有限公司在中東的油儲設施20%的股權。在陳久霖等管理人員的帶領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凈資產由1997年的16.8萬美元上升至2003年底的1.28億美元,增幅高達761倍。2004年公司獲頒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業;被標準普爾評為中國海內外上市公司的第40位,是新加坡唯一入選的中資企業;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中國百家上市企業的第47名,還先后被列為美國道·瓊斯和英國《金融時報》藍籌股;被美國應用貿易系統(ATS)機構評選為亞太地區最具獨特性、成長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與殼牌、BP等跨國知名企業同登榮譽榜。其傳奇性的成長故事還被新加坡大學載人MBA教科書;陳久霖本人也于2002年升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陳宇建等,2007)。
如此大的成功,令許多管理人員欽佩,受到廣大企業的贊賞并學習其經驗。而正是這種成功的假象,為后來陳久霖過度自信、決策錯誤埋下了禍根。碩果累累的業績并非使得陳久霖沖昏了頭腦,而是使得其堅信自己的決策是最正確的,使其堅信自己有能力把控企業的發展。同樣,從外部環境出發,作為一個行業的領軍人物,其企業備受關注,贏得了大量喝彩,使陳久霖倍感壓力,并不擇手段地去維護公司形象、個人形象。同時,中國的治理環境較落后,人治大于法治的落后管理意識,更使得陳久霖錯誤行為的發生由可能變成了必然。在事發之后,陳久霖曾經說道:“再給我5億美元,就會翻身?!边@種過度自信已經徹底同化至陳久霖的內心深處,驅使著他在損失的路上越走越遠。
(四)內部監督問題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每年的進口量約為1 500萬桶,按國家套期保值許可規定僅允許對相同持有量進行套期保值,而中航油新加坡賣空投機的盤位已高達5 200萬桶,如此大額的投機行為帶來了巨大的風險。按照行業慣例,若公司進行期權套期保值交易,如果虧損超過了50萬美元,公司則必須進行斬倉處理。而中航油新加坡最終損失額為5.5億美元,這意味著其曾1 100次撞擊警戒線,種種跡象使我們不得不懷疑公司是否存在相應的預警、制約制度。
其實并非公司缺乏相應的制約制度,而是嚴重的過度自信使得陳久霖視這些制度如虛設,敢于對抗管理制度。從2002年10月份開始,中航油集團開始向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派出黨委書記和財務經理然而首任財務經理被陳久霖調去做了旅游公司經理,第二任財務經理被陳久霖任命為總裁助理;黨委書記在新加坡工作兩年卻不知道陳久霖在進行期權交易。正是這種制度的漏洞,致使在陳久霖嚴重違反監督制度后依然沒有采取措施,使得陳久霖過度自信行為得以實施。相反,如果有更嚴格的制度能夠使得相關監督落到實處,那么或許就可以早些制止陳久霖錯誤行為的發生,也就可以避免最后破產的悲劇。
四、防止管理者過度自信的應對措施
(一)對管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公司在選擇管理人員的時候要重點考核其專業知識和經驗能力,嚴格避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發生的這種管理者無知者無畏的盲目自信管理狀態,以此避免在大型決策中的偏差。同時,要提高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在公司中的決策地位。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內部是有相關技術、風控人員對陳久霖應對虧損措施持否定態度的,只是這種否定態度難以影響到陳久霖的決策。
(二)選擇合適的薪酬制度
像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這樣的薪酬制度比較常見。企業在選擇薪酬制度的時候要嚴格避免這種收益權利與風險承擔不對等的狀態,要將相關決策人員的薪酬與企業價值進行緊密掛鉤。比如,在管理者薪酬中降低或取消固定薪酬比例,提高收益分紅、股利股票獎賞的比例,讓管理、決策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收益共享、風險共擔。通過這種制度來制止管理者的一些激進行為,減少企業損失。
(三)建立良好的企業外部環境
國家應該制定較完善的評價機制,較為全面地評價一個企業的運行優劣。同時,在對一個發展較好的公司進行評價時要保持適中,要始終認識到對一個好的企業過度宣傳也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我們應該做到在宣傳優秀公司來引導其他公司學習的同時,把握好限度來使其對優秀公司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四)嚴格制度的實施過程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縱容陳久霖等管理者過度自信、產生非理性行為的制度原因不在于內部監督制度的缺乏,而在于監督制度的實施不力。要嚴格把控制度實施,實行管理人員、交易人員與監督人員的分離,同時要保持監督人員權力上的獨立,爭取做到利益、工作內容與回報渠道的不同,從而避免管理者過度自信、在交易中當局者迷的誤象,避免“陳久霖將監督人員調離”事件的發生。
本文只是從管理者過度自信這一主觀角度去分析其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發展命運的影響。受專業水平和研究深度的影響,或許還有其他更深層次原因筆者沒有提及,此為本文的不足之處,希望能作為一個新角度的較詳細解讀為實踐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姜付秀,張敏,陸正飛,陳才東.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擴張與財務困境[J].經濟研究,2009,(1):131-143.
[2]? 余明桂,李文貴,潘紅波.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風險承擔[J].金融研究,2013,(1):149-163.
[3]? 張帆,王曉冰,李箐,傅凱文.成敗陳久霖[J].財經,2004,(24):24-37.
[4]? 陸宇建,張繼袖,吳愛平.“中航油”事件的行為金融學思考[J].軟科學,2007,21(4):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