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青 史斌
摘 要:水密隔艙技術改變了世界的造船業,對推進世界歷史進程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文獻研究,從政治、經濟、制造業、文化四個方面總結出保護水密隔艙技術對中國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水密隔艙;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水密隔艙是福建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1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唐代以前,該技術在中國被發明。18世紀后,它被傳到歐洲,隨后各國的造船業都逐漸使用了該項技術。水密隔艙技術為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保護水密隔艙技術對中國在政治、經濟、制造業、文化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1 水密隔艙是什么
水密隔艙技術是中國獨創的一種造船技術,是中國造船史乃至中國科技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水密隔艙就是用橫隔板將船艙分隔成幾個互不相通且不透水的船區,橫隔板下方靠近龍骨處有兩個過水眼,便于積水時排水。該技術可以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當船碰撞破損時,即使有一個船艙進水也不至于牽連別的船艙[1]。它還可以增加船體的強度與剛度[2]。水密隔艙便于貨物的裝卸,古代商人合租一條船時,船艙分隔便于商人運貨。
水密隔艙技術有多種稱呼,“水密艙壁”“水密分艙”“防水艙壁”“防水隔艙”以及“水密”“隔艙”“隔堵”“隔壁”都是這種技術的名字。《中國造船史》中使用的就是“水密艙壁”,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福建官方以及《中國歷史大詞典·科技卷》等多數論文將其稱為“水密隔艙”。該技術的名字最早被晉代的盧循記錄。《義熙起居注》與《宋書·武帝紀》都有記載,后者書里寫道,“(盧)循即日發巴陵(今岳陽一帶),與(徐)道覆連旗而下,別有八槽艦九枚,起四層,高十二丈”,時為晉義熙六年(410)五月。這里“八槽艦”的“槽”就是指水密隔艙。記載水密隔艙的最早文獻可能出現在晉代,而目前被挖掘出土的實物證據中,年代最早的是唐代[3]。隨著考古挖掘,有更多水密隔艙船的實例被發掘,其用來填充船板的材料也不太相同。如1960年在江蘇揚州出土的一艘唐宋時期的內河木船擁有5個船艙,隔板之間用油灰和小塊木片填縫補塞;而1973年江蘇如皋出土的唐代木船,隔板用“人字縫”方式釘合,縫隙只填有油灰;1974年泉州灣出土的則填塞艌料,隔板也是榫連;1982年出土的泉州法石南宋海船則是用蔴筋和桐油灰艌連。
水密隔艙技術在13世紀末由馬可·波羅的游記傳到西方,1795年被英國海軍首先加以運用,現代世界上的造船行業普遍運用了這個技術。李約瑟也說,“我們知道,在19世紀早期,歐洲造船業采用這種水密艙壁是充分意識到中國這種先行的實踐的”。水密隔艙是中國古代發明的對世界做出重要貢獻的、推動世界歷史進程的先進技術。2008年,福建省晉江市和寧德市蕉城區共同申辦的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技藝類[4]。2010年,水密隔艙技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該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四項非遺之一[5]。
2 保護水密隔艙技術的意義
保護水密隔艙技術在政治上對中國文化發展戰略有重要作用,在經濟上可以通過旅游業發展為國家戰略性支柱產業,在制造業方面對現代造船有很大啟示。水密隔艙技術還有助于我國建造完善中國自己的非遺體系,從而掌握世界上的政治文化話語權。用傳統博物學的視角把水密隔艙技術轉化成造船史、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造船技術等內容,就能擴展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內涵,發現其中的人文與科學問題。例如,它的實用價值有哪些?在唐代時所具有的商業作用是什么?水密隔艙技術的制作工藝的演化是什么樣的?該技術是如何流通到海外并對世界產生影響的?福建的造船技術與媽祖文化之間有什么關系?
水密隔艙技術作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編著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中的一項,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擁有重要地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家文化的發展尤其需要調動傳統文化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正確認識到非遺保護的緊迫必要性以及它面臨的主要問題,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6]。
現在國民大量海外旅游,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水密隔艙,可以挖掘發展成國內本土的文化旅游項目。且旅游業本身可以帶動無污染的第三產業,響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政策。挖掘中國技術史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可以讓國人了解與西方現代科學不同的中國技術的傳統文化。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中國幅員遼闊,旅游資源豐富,這幾年人民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日益增長,交通與基礎建設以及公共服務的發展,使旅游業的發展潛力巨大。發展旅游業可以拉動內需,成為第三產業戰略性支柱,調整經濟結構,且目前國內旅游業供給遠遠小于需求。我國旅游業目前仍面臨開發不精細、基礎設施滯后、服務質量水平不高等問題,大眾旅游需要擴大供給、增加產品種類、豐富產品層次[7]。杭州的蕭山湘湖就是一個案例。湘湖內有跨湖橋遺址,遺址被建成了公園,對來杭游客進行分流。且公園內有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遺址公園、研究中心、船埠等,滿足了游客對于文化、風景的各項需求。遺址博物館中保存了世界上最早的、8000年前的獨木舟,邊上也有擺放互動裝置等。福建閩南沿海村落如今還有送王船的民俗活動,以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些對水密隔艙技術結合文化推出旅游項目有啟示作用。
水密隔艙對現代造船技術也有很大啟示。該技術的主要工具有鐵錘、木刨刀、木鋸、斧頭、墨斗、釘鑿等,木材一般選用杉木、樟木,艌縫材料選用桐油、石灰、麻絲、竹絲[8]。這些工具與材料均是純天然無污染的,蘊含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理論,是中華民族傳統智慧的結晶,現代造船可以從中尋找啟示。而且,造船中制作龍骨、梁、底板、梁佃、牛頭、甲板、尾花、斗蓋、壓板等,以及艌縫和上漆技藝也能引發現代造船技術的創新。
保護水密隔艙技術還有一個意義是有助于我國發展完善自己的非遺評選、修復體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資格認定是各方博弈的結果,而中國卻沒有話語權。此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以及保護計劃是日本提出的。在名錄認定上,非遺的認定成為不同價值標準角逐沖突的政治文化戰場[9]。針對我國申報條件,“杰出”原則和“代表性”原則被不同國家爭論不休。中國體量龐大,遺產資料眾多,而“杰出”原則才能使中國的申報數目大大增加。因此,我國要建設自己本身的具有話語權體系的非遺評選、修復制度體系,掌握話語權,在國際范圍內介入這場斗爭。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賀琛.水密隔艙海船文化遺產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3]席龍飛.中國造船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08〕19號)[Z].2008-6-7:第849號.
[5]Watertight-bulkhead technology of Chinese junks.[EB/OL](2009)[2017-02-14].UNESCO,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6]李瑾.十九大報告全文[N].人民日報,2018-03-13.
[7]錢春弦.旅游業,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N].人民日報,2009-11-26(9).
[8]阮蕾曄.寧德漳灣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調查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43-47.
[9]李軍.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一個誤讀[J].中國文化遺產,200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