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菊 關璐炎
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語文閱讀在當今語文教學中位置舉足輕重。作為基層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從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有效提升閱讀能力,進而促進語文教育教學。因此,本文結合課內閱讀對課外閱讀的影響,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及提升方法展開討論,真正讓閱讀從課內走向課外,讓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多的作用。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十分重要的,而要提高閱讀量就要從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
一、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首先是提升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途徑,其次更是小學語文中的重要環節。整個小學語文都是以一篇篇閱讀文本為依托,來讓學生進行文字、口語交際、寫作、綜合性學習的基礎學習。由此可見閱讀是小學語文中最不可缺失的部分,通過大量的積累,才能把豐富的語言、經驗、情感、知識充分融匯。
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小學第一階段,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閱讀量達40萬字;第三學段,閱讀量達100萬字。也就是要求我們在六年的學習中,閱讀量不少于145萬字,這就不單單要求我們要加強課堂內的閱讀量,更要求我們提高課外閱讀量。
二、為什么要加強課外閱讀?
1.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課內閱讀是學生對教材中作者的表達方式進行感悟,課外閱讀一般以課內閱讀為基礎,加深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生字、詞語的理解力。在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作者的表現方式和表達手法進行模仿,有目的進行仿寫,例如在學習課文《廬山的云霧》一文中,作者通過擬人、比喻的表現手法來體現廬山云霧的美麗壯觀;通過擬人、排比的手法來表現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學完本篇課文后,我推薦給學生的課外閱讀有《小橘燈》《蘆葉船》,根據同類型的表達手法,抓住提升學生閱讀量的最佳時機。
再例如在學習課文《人類的“老師”》一文時,通過研究鳥類飛行原理發明了飛機,通過對蜻蜓翅膀的研究制造出了優良的新式飛機,通過對鯨的研究改進了船體的設計,提高了輪船航行的速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留意身邊的植物或動物,激發他們探索與發現的眼睛。我就推薦他們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帶著問號讀起書來總是那么耐人尋味,學生們認識了建筑師白蟻,美麗“殺手”螳螂,“偽裝家”竹節蟲……有學生告訴我:“老師,我現在最喜歡讀《昆蟲記》了,我不僅增長了知識,還學會了像法布爾那樣留心周圍事物,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2.課外閱讀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課外閱讀有利于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突破語文課堂的限制,認識繽紛世界和多彩時代;課外閱讀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眼界,增長學生的智慧,陶冶學生的情趣,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提高學生讀寫能力;課外閱讀有利于拓寬語文閱讀教學的空間,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古人說:腹有詩書,其德自謙;腹有詩書,其身自正;腹有詩書,其志自堅。總之,課外閱讀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開闊視野,使思維更加活躍,具有健康的心態。
三、如何有效開展課外閱讀
1.改變對課外閱讀的觀念。新課改之前,受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影響,對閱讀和課外閱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語文閱讀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詞、解釋及背誦抄寫層面;新課改后《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外閱讀總量五年制不少于100萬字,六年制不少于150萬字;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學習,不應該把教材當作學習的唯一憑借,而是應該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大力推廣課外閱讀。
2.推薦適齡讀物。小學生年紀不大,心智還不成熟,缺乏較好的自我約束能力,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所以在課外閱讀的內容選擇上要適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針對學生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的閱讀內容,例如小學低段課外閱讀,可以從生活中的現象或場景入手,借助生活實際來理解文章意蘊,體會閱讀樂趣;再例如小學中高段課外閱讀,把課外閱讀的內容與愛發問、愛思考、愛探索的年齡特征結合起來,不僅會增加他們對課外閱讀的興趣,也大大提高了他們掌握知識的能力。
3.豐富閱讀資源。讓學生有書可讀,為了彌補學生課外閱讀書源的不足,可在班級設立圖書角,或充分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總之,盡可能地利用學校家庭資源、社會資源,擴大閱讀面,為學生的閱讀盡可能創造條件。
4.教師的引領指導。作為小學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那么作為教師,首先要熟悉學生喜歡閱讀的書籍,與學生一起讀書,只有教師也參與學生的讀,才能做到有效的指導,帶動學生閱讀,從閱讀實踐中與學生產生閱讀共鳴,用自身的閱讀情懷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懷。
因此,在課外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首先要深入地分析文本,解讀文本,使自己首先對文本產生一定的閱讀理解和閱讀感受;其次,將自己的閱讀體驗與學生分享,把自己的閱讀感受傳達給學生,激發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欲望和期待,鼓勵學生以自主閱讀為主,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心靈體驗,肯定學生的閱讀成果,增強學生課外閱讀的勇氣和信心,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獲得成就感。
【作者單位:文縣東壩中學 甘肅;三臺縣群益小學 ?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