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春
摘 要:以2006—2017年廣東省21市人均GDP數據,運用OLS分析廣東省經濟增長的趨同性。結果表明:在整個時間區域整體上,雖不存在σ趨同,但存在絕對β趨同,在某些時間階段存在σ趨同和絕對β趨同,并根據這一變化規律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σ趨同;β趨同;經濟增長;回歸
中圖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2-0045-02
引言
在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會議中,“區域協調發展”是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詞。坊間曾戲言“最窮最富都在廣東”,廣東省21個地級市既分布于全國經濟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也分布于全國榜上有名的貧困區東西兩翼和山區,所以,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起點的不同導致廣東省各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差距會逐漸消失而使各市經濟水平實現趨同、最早發現趨同現象的是Barro,R.J.和Sala-I-Martin,X.,此后有越來越多學者進行研究。故本文通過對廣東省經濟增長σ趨同和β趨同的分析,探討影響廣東省21個地市間經濟水平趨同的因素,為廣東省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一些有效的政策建議。
縱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研究對象大都集中在經濟環境相似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所以實證結果會存在經濟增長的趨同性。最近的研究主要有:方葉林[1]通過計量分析中國旅游經濟增長的趨同研究,并找出其影響因素;趙威[2]分析發現了空間俱樂部趨同的現象,并找出其影響因子;徐明[3]發現受支援地區經濟增長和城鄉收入出現趨同效應;霍麗娟[4]通過分析發現在我國經濟出現快速發展時有趨同性,并認為投資和人力資本存在重要作用;張偉麗[5]對俱樂部趨同現象進行了文獻綜述。而對廣東省趨同研究的文獻很少,近階段的研究主要有:趙玲玲[6]對廣東高新區的政府和市場功能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胡少東[7]認為,廣東省總體不存在絕對趨同性而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出現趨同俱樂部現象。可見,對廣東省趨同的研究文獻還有待完善。因此,本文采用σ趨同和β趨同對2006—2017年廣東省21個地級市趨同現象進行研究,探討趨同性影響因素,并進一步提出政策建議。
一、研究方法
(一)σ趨同
(二)β趨同
β值表示趨同的速度,β趨同是指貧困地區比富裕地區增長快慢的趨勢。β趨同有絕對趨同和條件趨同之分,本文運用絕對趨同來分析廣東省21個地市的趨同情況。基本方程運用Barro和Sala提出的回歸模型,公式如下:
二、實證研究
本文研究的對象2006—2017年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人均GDP,數據均以2000年為基期計算而得。
(一)σ趨同檢驗
對廣東省21市2006—2017年人均GPD取對數計算標準差,各年標準差計算結果如表1。
由表1和圖1知,廣東省總體2006—2017年不存在σ趨同現象,標準差呈現“W”型。廣東省在2006—2009年和2010—2014年存在σ趨同,從2015年開始,標準差的值不斷增加即分異狀況。
(二)β趨同檢驗
根據表1中σ趨同的結果,分別以2010年和2015年為分界點,分別對2006—2009階段、2010—2014階段、2015—2017階段和2006—2017階段四個OLS方程進行擬合分析。其中,因變量為人均GDP平均增長率,唯一自變量為期初人均GDP,檢驗是否存在絕對β趨同現象。同時運用Speaman相關法和DW值檢驗異方差和自相關的問題。
依據表2回歸分析的結果發現,四個模型均符合基本假設,所以可以分析回歸結果。在2006—2009年回歸中,b=-0.024為負值且整體顯著,方程擬合效果也比較好,因此可得廣東省的經濟增長在這階段存在β趨同現象,趨同速度為2.5%。在2010—2014年,回歸分析方程擬合較好且顯著,而且b=-0.020為負值和β=0.021為正值,因此可得廣東省21市在此區間趨同現象,速度為2.1%。在2015—2017年,b=0.0008且整體不顯著,擬合系數為0.001,擬合較差,因此廣東省在此階段不存在β趨同現象,而是存在著分異格局,這說明廣東省21地市經濟發展的差異在逐漸增大,這在以后的政策措施中,政府要考慮到地區間經濟協調發展,在政策上要有所傾斜。在2006—2017年,從回歸結果可看出,整體呈現β趨同現象,趨同速度1.5%。
三、結論與建議
1.主要結論。依據σ趨同和β趨同可得,廣東省在2006—2017年整體呈現趨同現象,在2015—2017年呈現出21個地市間經濟增長的差異。
2.政策建議。從以上分析結果可得廣東省經濟發展的差距呈現先縮小然后再擴大過程,最主要的原因是21個地市經濟基礎水平是不一樣的,在交通便利的地方,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為此,筆者給出幾點建議:(1)在廣東東西兩翼以及粵北山區,加大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政策上要有所傾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完成“十三五”規劃的目標。(2)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調整產業機構,實現廣東省經濟高質量的發展。(3)給廣東21個地市重新定位,明確地區優勢,努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兩翼及山區和珠三角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