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
摘 要:近年來,貴州省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力求工業強省。黔安縣率先響應省里號召,搶抓西部大開發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工業園區,以實現工業強縣目標。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不免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研究解決對策,以期促進黔安工業園區順利發展。
關鍵詞:工業園區;發展難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4-0064-02
引言
近年來,為實現貴州省社會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規劃”期間“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工作思路,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走出一條就業容量大、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具有貴州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一、黔安工業園區基本情況
黔安縣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省打造黔中經濟區的大好機遇,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狠抓工業園區建設。2010年,黔安某工業園區發展規劃得到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批復,規劃面積為35平方公里,其中磷化工工業聚集區規劃面積約28平方公里,輕工業聚集區規劃面積約7平方公里。2012年黔安某工業園區通過貴州省省政府批準,正式升級為貴州黔安某經濟開發區,成為貴州省重要工業開發區之一。
黔安縣委、縣政府按照統一布局、資源整合、綜合配套、分區規劃的原則,統籌磷化工工業聚集區和輕工業聚集區的交通、供水、供電、供熱、污水處理和園區管理服務等相關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推進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切實節約資源和降低建設成本,集聚發展現代產業,建設新型工業園區,成為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實踐證明,這種發展模式帶動了全縣經濟總量快速增長,近年來財政收入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底,黔安經濟開發區計劃建設項目69個,其中基礎設施項目62個,標準化廠房4個,環保設施項目3個,計劃投資615 392萬元,實際完成投資311 791.74萬元,產業項目完成投資356 127萬元。黔安某工業園區入駐企業187家,投產企業123家,規模企業60家,園區從業人數12 992人。全年企業工業總產值1 759 881.63萬元,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1 517 481.22萬元,完成稅收150 178萬元。但是,園區在快速建設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存在的問題,不斷尋求改進,才能實現可持續快速發展。
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1.征地拆遷難度大,園區規劃用地閑置。園區成立之初的規劃面積為35.04平方公里,但尚有部分地方還未征地拆遷。一方面由于資金的限制,有的規劃區域暫時還未啟動建設;另一方面由于農民對工業園區建設認識不夠,不愿意被征地拆遷,同時對征地拆遷后續保障問題心存疑慮,對征地拆遷的抵觸情緒較大。另外,隨著土地價格的不斷上漲,征地拆遷費用也逐步提高,農民要求的征地補償金更高,造成土地拆遷困難,拆遷成本高,導致園區規劃內用地部分閑置。
2.融資難,資金缺口大,融資成本高。工業園區的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資金基本依靠政府投入,而政府投入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土地出讓收入和銀行融資。隨著園區的不斷擴展,基礎配套設施項目增多,投資金額巨大,投資回報期長。但土地出讓的收入卻有限,大量增加的建設資金只能依靠融資取得。然而銀行日趨緊張的信貸政策,使政府融資面臨巨大壓力。融資能力的不足與融資渠道的單一無法滿足工業園區建設的基本要求,資金缺口巨大。為避免資金鏈斷裂,政府不得不采取私募基金或者向信托公司違規舉債等方式融資。同時,政府通過基金公司或者信托公司融資往往需要承擔比銀行貸款更高的融資費用。除基本貸款利率外,通常還要承擔融資顧問費、擔保費、咨詢服務費等名目的融資成本。融資難,資金緊缺是工業園區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
3.資源消耗量大,節能減排壓力大。黔安某工業園區主要是磷化工等重工業園區,屬于高耗能產業,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高,消耗量大。園區內部引進的支柱企業主要是依靠原有地區的黃磷產業生產化肥,對原材料的依賴較大;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廢氣較多,對環境影響較大,節能減排任務艱巨;除了支柱企業外,園區內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滯后,初級產品較多,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較少,產業鏈較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料和廢渣,園區內沒有相關的下游企業有效地組織回收和處理,造成廢渣和廢料的堆放及消化已經成為影響發展的重要因素。
4.基礎設施建設緩慢,配套設施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影響園區發展的基礎,由于園區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過大,建設周期長,投資回報還未明顯現,而后續園區的發展和壯大又要求更多的資金投入,受到銀行緊縮的融資政策等的影響,園區后續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緩慢,各方面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道路、通信、環保、生活服務等設施建設滯后,對工業園區原有的生產企業的發展壯大和后續的招商引資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5.招商引資渠道狹窄,難度進一步加大。黔安某工業園區的招商模式還主要固步于原地推廣和政府推介,沒有形成專門的招商引資新渠道,廣告宣傳、對外推廣力度不夠,對省外企業引進力量不足,招商渠道狹窄,造成招商引資困難日益增大。同時,隨著資源消耗增大,很難再找到規模開采的資源,也為進一步招商增加了難度,資源型工業發展后勁不足。另外,縣政府每年會對工業園區的招商引資工作進行考核,由于招商難度逐漸增加,園區出現為完成工作任務,而對引入企業把控不嚴的情況,甚至不惜引入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產能企業入駐園區,影響了園區的長遠發展。
三、解決相關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工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學會正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用科學的方法和發展眼光加以解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建立健全園區征拆機制,避免土地閑置。園區征地拆遷難度大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健全征拆機制。沒有健全的征地拆遷機構,征地拆遷的工作職責不明確,與當地村委會和村民的關系理不順,園區征地拆遷的對農民的補償及后續保障政策宣傳不清晰、落實不到位,導致農民容易誤解,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工區的發展必須建立征地拆遷機構,健全征地拆遷補償政策,明確相關單位及人員的職責,促進征地工作的順利進行,避免園區土地閑置。
2.創新投資體制,多方位籌措園區建設資金。工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完全依靠政府投資財政壓力太大,難以負擔和實現。園區的建設資金需要在創新投資主體方面找新的出路,而投資主體多元化是吸引外部資金和民營、個私資本進入園區建設領域的有效途徑。黔安某工業園區可以借鑒先進經驗,如小孟工業園采取園區農民土地入股、PPP等融資模式,吸納和聚集社會資金,創造性地破解資金瓶頸;貴陽金石產業園區解決資金難題的方式是:村民以土地“入股”,省內外企業相互參股,使資金困難迎刃而解。黔安某工業園區也可以參照成功經驗,將土地商業化運作,以地生財,形成建設資金新來源。另外,對于園區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引入供水、供電部門對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營,形成誰投資誰受益的新模式,分散園區建設資金壓力。
3.科學發展,確保低碳環保。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工業園區要立足本地自然稟賦,走特色化、專業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群,同時遵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方針,促進園區從粗放型擴張向打造精品園區轉變,大力發展低碳技術、節能環保產業和綠色經濟。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應采取措施節約利用資源,加強資源管控,防止私挖濫采,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加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廣節能降耗,抓好高耗能企業節能減排各項工作,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綜合推廣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鼓勵企業廢渣、廢水再循環再利用,著力減少資源消耗,降低生產成本。加大環境保護,深入整治城鄉環境,為招商引資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4.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供水、道路、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工業園區發展的基本保障,生活服務設施的建設直接影響企業的落地和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直接影響外商投資辦產,招商引資難,項目落地難,企業發展難。因此,要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各項工作,向政府相關部門申請資金支持,分散投資主體,加快園區道路、供水、供電、供氣、信息網絡等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同時配套園區生活服務、休閑娛樂設施等的建設,發揮基礎設施先導效應,提升園區整體形象,以增強投資者的吸引力和信心。
5.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高質量項目入園。許多大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有科學招商、有效招商,才能促進大發展。學習外地園區成功的先進經驗,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以吸引大企業、龍頭企業入園。力求以園引資,以資建園,并確保園區板塊經濟發展的特色和規模;同時也要注意有序、有度地擴張和發展,要穩步前進,不盲目求大,更不能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要堅持落戶一個項目,發展一個企業,做強一個產業。另外,要做好前期規劃和項目儲備,有目的、有計劃地引進高質量項目進園區,建立起全面系統的項目庫,形成引進一個、做好一個、帶動一批的招商引資新模式,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效益性。
結語
未來五至十年,是黔安縣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黔安縣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關鍵時期。黔安縣委、縣政府應進一步搶抓新機遇,加快發展新型工業和承接產業轉移,著力打造循環經濟型化工基地、特色農產品等輕工加工制造基地,努力實現黔安工業強縣的偉大戰略。
參考文獻:
[1]? 顧海凇.三年前那次工業發展大會[J].當代貴州,2014,(2).
[2]? 張波.生態工業助力畢節轉型發展[J].當代貴州,2014,(6).
[3]? 毛夢菲.產業園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D].北京:中國投資咨詢·中國建投成員企業管理咨詢事業部,2015.
[4]? 何曉波,張曉玲.工業園區融資瓶頸的解決策略[J].經濟研究導刊,2016,(7).
[5]? 許少庭.貴州省召開工業發展大會[N].貴州日報,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