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鋒
[摘要] 目的 探索磺脲類降糖藥聯合黃連素二甲雙胍對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期間該院糖尿病100例患者(實施基數偶數法分組模式),對照組的50例患者進行胰島素諾和靈R/N治療,觀察組的50例患者進行磺脲類降糖藥聯合黃連素二甲雙胍治療。結果 觀察組IR(20.86±1.79)、空腹胰島素原(1.18±0.36)、空腹真C肽(19.48±1.39)、空腹真胰島素(5.26±1.43)、HbA1c(6.19±0.75)%、2 hPBG(8.56±1.58)mmol/L、FBG(5.21±0.45)mmol/L、INS(11.14±1.19)mU/L、并發癥發生率(2.00%)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糖尿病患者實施磺脲類降糖藥聯合黃連素二甲雙胍治療效果顯著,可提高用藥安全性。
[關鍵詞] 磺脲類降糖藥;黃連素二甲雙胍;糖尿病;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2(a)-0083-02
糖尿病主要病理特征為電解質紊亂、水電解質紊亂、蛋白質紊亂、脂肪紊亂、高血糖,屬于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誘發因素較多,包括遺傳、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若干預不及時,可導致機體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進而引起糖尿病足、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性腎病、糖尿病性腦病、糖尿病性心臟病等[1]。為了改善預后,還需加強磺脲類降糖藥治療,從而發揮副作用少、價格低廉、降血脂等功效,但整體療效不佳,因此還需選用聯合用藥措施,從而減少尿蛋白,發揮調脂、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等優勢[2]。而該文以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索不同治療措施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價值性,如下文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面對100例糖尿病患者時,還需采用基數偶數法分組,兩組中各50例。入選標準:①患者通過口服糖耐量實驗,可發現2 h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②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協會ADA糖尿病診斷標準;③患者均無高血糖危象癥狀;④患者均無該次實驗藥物過敏現象。排除標準:①排除神經病變患者;②排除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③排除溝通障礙、聽力障礙患者;④排除存在精神家族史患者。
觀察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病程(11.45±1.39)年,平均年齡(67.45±2.33)歲,隨機血糖值(14.85±1.36)mmol/L。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病程(11.79±1.56)年,平均年齡(67.32±2.57)歲,隨機血糖值(14.96±1.24)mmol/L。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胰島素諾和靈R/N(國藥準字J20120026)治療,1次/d,肌肉注射20~30 U/次。觀察組采用磺脲類降糖藥聯合黃連素二甲雙胍治療,降糖藥可選擇格列齊特(國藥準字H20067601)治療方式:2次/d,口服80~120 mg/次;格列吡嗪(國藥準字H20059714)治療方式:3次/d,餐后口服5~10 mg/次;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11020908):3次/d,口服750 mg/次;黃連素(國藥準字Z51021178)治療方式:1次/d,0.45 g/次。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IR、空腹胰島素原、空腹真C肽、空腹真胰島素、HbAIC(糖化血紅蛋白)、2 hPBG(餐后2 h血糖)、FBG(空腹血糖)、INS(空腹胰島素)、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運用了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x±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低血糖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主要是因為環境、飲食、遺傳等因素引起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在胰島素缺陷或分泌不足狀態下,可誘發水電解質紊亂、糖代謝紊亂,進而降低胰島素β細胞功能[3]。目前常運用胰島素治療,其能夠明顯穩定患者血糖值,恢復胰島素β細胞功能,消除高葡萄糖毒性,減輕胰島素β細胞負擔,減少其胰島素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原,但整體利用價值不高,療效較長[4]。
磺脲類降糖藥能夠降低血糖水平,促進胰島素乙方,增加細胞內鈣離子,開放鈣離子通道,促使細胞膜去極化,減少細胞內的鉀離子外流,關節ATP敏感鉀離子通道,在目前選擇具體用藥時,常運用格列吡嗪、格列齊特兩類,可根據患者過敏史、耐受度等情況,合理選擇[5]。二甲雙胍能夠通過對骨骼肌和肝臟發揮作用,改善IR,屬于糖尿病一線藥,能夠明顯抑制膽固醇的生物儲存和合成,增強胰島素與受體的結合,不刺激胰島素分泌,降低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抑制腸壁細胞攝取葡萄糖,增加葡萄糖利用性和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肝糖輸出,抑制肝糖原異生,從而達到明顯血糖控制目的[6]。黃連素屬于中成藥,主要是從黃柏和黃連等植物中提取而成,能夠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胰島素受體生成和胰島素受體基因表達,激活蛋白激酶C依賴,興奮胰島素受體mRNA轉錄,改善肝臟脂肪變性和空腹血糖值,下調肝糖異生基因和脂肪合成基因[7-8]。分析該次結果,觀察組血糖值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不良反應低于對照組,由此說明,磺脲類降糖藥聯合黃連素二甲雙胍治療能夠明顯改善胰島素抵抗,抑制游離脂肪酸和壞死因子,促進胰島素β細胞再生和功能恢復,產生明顯降糖作用,促進外周組織葡萄糖酵解[9]。
綜上所述,磺脲類降糖藥聯合黃連素二甲雙胍能夠發揮明顯降血糖、抗升糖激素、抑制肝糖原異生等優勢,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獲取滿意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曾一.磺脲類降糖藥與黃連素二甲雙胍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6):174-175.
[2] ?袁法慧,方靈云,董桂英,等.葛根芩連湯聯合黃連素對雙胍類藥物抵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血紅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7,19(4):55-58.
[3] ?茹愛忠,范強,楊麗霞,等.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分析黃連素治療糖尿病的研究現狀[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9):133-135.
[4] ?張皓.磺脲類降糖藥與黃連素二甲雙胍應用于糖尿病治療的價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4):82-83.
[5] ?任婷婷,索麗霞,陳曉鷗,等.黃連素及益生菌改善二甲雙胍腸道不耐受性的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8,12(19):1-4.
[6] ?寧潔,張海濤,劉頂鼎,等.黃連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療效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23):155-156.
[7] ?邢巍巍.黃連素聯合牛磺酸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90-92.
[8] ?鄧志梅,王麗冰,關冰,等.2型糖尿病治療中黃連素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優于胰島素的臨床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6):72-73.
[9] ?崔俊峰.黃連素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對非酒精性脂肪肝伴Ⅱ型糖尿病療效及安全性的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6, 35(5):67-68.
(收稿日期: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