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虹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014-02
一、研究的背景
通過對實習生、畢業生跟蹤調查,對用人單位進行走訪等方式,了解職校學生目前所學的知識技能、已具備的素質與工作崗位實際需求的差距,結合中職人才培養目標、學校教育資源特色、當地市場需求以及學生興趣愛好等,以“結構模塊化、內容綜合化、選擇個性化”為特征進行整合,科學合理地構建校園戲劇表演選修課程。課程定位應以“首崗適用,后崗遷移”為主要目標,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圍繞服務社會需要和學生自身發展需要,體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
基于上述認識,進行了中職校園戲劇表演選修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二、研究的過程及主要措施
(一)探索靈動的選修模式
選修模式的創新體現在選修課當中,校園情景劇表演選修課流程可以歸結為三個字:“開、選、走”。“開”:課程開設前首先進行調研,廣泛征求學生意見,從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強調注重學生個性發展等方面考慮,最終確定課程內容為校園戲劇表演選修課。“選”:學生在選課的環節主要突出“選我所愛,學我所需”的原則。“走”:在選修課上課過程中,打破原有行政班級,實施小班化管理,學生自由選擇,重新編班,使選課真正“走”起來。
(二)開發多元的選修課堂
1.探索選修課程“第一課堂”:選修課教學模式
(1)熱身練習
戲劇表演中的熱身練習主要包括肢體的放松和解放,整個過程以熱身游戲的方式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進行。
(2)表演元素練習
表演元素訓練主要包括對肢體的控制、想象力的釋放和對所創造角色的身心感知。戲劇表演重點在于對肢體的控制,并非只用臉部在表演。首先要清楚自己是站在舞臺上,觀眾在臺下。其次是對模仿對象的認識,年齡、性別、外形、職業、健康等,這些都要同時于表演,不能滯后。
(3)心得交流
心得交流主要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在下課前10到15分鐘,把時間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暢所欲言,說一說這節課的感受或是收獲。
2.構建選修課程“第二課堂”:選修課+專業課教學模式
從一年級新生開始實施,將戲劇表演選修課程和學前專業課程(舞蹈、聲樂、美術、口語(講故事)相結合,建設中我們將帶動舞蹈、聲樂、美術、口語(講故事)的課程建設,從戲劇表演中創作、訓練學生的專業技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程中來,真正實現了理論課程到實踐課程的轉變,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學習的氛圍。
3.開展選修課程“第三課堂”:戲劇表演實踐活動
(1)成立戲劇表演社團
為學生提供進一步探索的機會,在目標一致興趣相投的戲劇表演社團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產生思想火花。
(2)戲劇舞臺實踐
通過表演,讓劇本中各種情節情境呈現在舞臺上,學生成為戲劇中的各種主人;這樣學生容易進入角色,更能使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分工合作,同心協力,為的是最后把自己的戲劇心血結晶搬上舞臺。
(3)社會實踐活動
首先結合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各項活動比賽:如才藝表演大賽、藝術專場等活動。其次結合校外實踐活動:如參加《公主的月亮》小劇場話劇;參加117藝術中心劇本朗讀會;參加市文化藝術研究院策劃主辦的《聽·見蒼水》劇本朗讀會。
三、成效與分析
(一)實踐成效
提高了戲劇表演能力,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構筑了教師發展的平臺,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1.提高了學生的戲劇表演藝術能力
通過開展校園戲劇選修課,有一大批學生表演藝術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學生參加縣、市、省、全國各類有關戲劇表演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2.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1)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校園戲劇表演實質上是文學藝術的實踐環節,學生在舞臺表演之前必須對原經典劇本進行仔細研讀和分析,感應作者的情緒、情感和美學意蘊,這個過程可以擴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
(2)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校園戲劇表演及排演的過程是一種集體合作的學習形式,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有利平臺,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由此融洽了學生關系,增強了集體凝聚力。
(二)模式創新
開發了多元校園戲劇表演選修課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編寫戲劇表演選修課程教材。
1.探索多元選修課教學模式
采用了多元選修課模式:以扎實的戲劇表演選修教學為基礎,以精彩的舞臺表演為突破口,以豐富的表演實踐活動為抓手,多管齊下,努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性
為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強調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從而培養出具有過硬綜合素養的畢業生,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幼兒園充分的肯定,還出現供不應求的好形勢,特別是有童話劇特色的幼兒園執意點名要有戲劇表演經驗的學生入園工作。
3.開發戲劇表演選修課程特色教材
在戲劇表演選修課程體系的教材建設中充分培養中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學科適應性,及其教育發展潛力和可持續發展性,聯合各方面的專家老師,共同開發專業化、系列化和特色化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