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素娟
【摘要】目前,小學生普遍存在書寫不規范的現象,在大量調查后,本文就影響小學生規范書寫的因素進行分析,并研究討論了六個規范書寫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 規范書寫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061-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生書寫應當“正確、端正,行款整潔”,在教學建議中也指出書寫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和寫字技巧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一手好字能與人終身為伴,使學生終生受益,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
一、淺析影響小學生規范書寫的因素
1.教與學的力度不夠
小學是學習寫字的黃金階段,寫字教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大部分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寫字課,語文課時有限,不能扎扎實實指導學生規范寫好每一個字。現在班額較大,批改作業數量較多,教師精力有限,批改作業時只求寫對,不求規范,不能對學生書寫一一糾正。教師板書不夠規范,不能起到正確示范作用。
2.執筆姿勢正確率較低
通過對小學各年級學生的抽樣調查,發現小學生執筆姿勢正確率不足百分之二十。良好的寫姿應該是頭正、身平、臂開、腳平,但是調查顯示,現在小學生習慣趴在桌子上或者斜著身子寫。良好的握筆姿勢應該是掌虛、指實;手指離筆尖一寸、眼睛離紙面一尺、胸桌距離一拳,可是大部分小學生卻存在執筆太低、筆太豎立、手指手腕過于用力的問題。
3.筆畫順序有誤
調查發現,38%的小學生在書漢字時筆畫順序有誤。學生在學習書寫時只追求完成后外觀上的一致,卻忽略了筆畫筆順的問題。筆順筆畫不正確,就不能把字寫緊湊,把字的結構把握好。
4.電腦的普及,社會對于書寫的要求降低
電腦的普及,大部分的漢字都是通過智能輸入法輸入到電腦中打印出來的,需要書寫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書寫練習的時間減少,直接造成書寫水平的下降,社會對于書寫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樣嚴格,學生對于規范書寫的壓力也隨之降低。
5.書寫工具影響了寫字美觀度
課程教學要求低年級的小學生用鉛筆書寫,高年級使用鋼筆。但是家長和學生圖方便,常常用自動鉛筆、中性筆、油筆、可擦筆等書寫工具。這些工具書寫時,力度不夠,沒有筆鋒,影響了書寫的美觀度。
6.作業量的增多,導致學生浮躁的書寫心理
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的作業越來越多,為了追求完成作業的速度,學生沒有過多的時間去關注書寫的規范,對待規范書寫的心理越來越浮躁,無法靜下心來一筆一劃書寫,書寫也越來越潦草,不整潔。
二、培養小學生規范書寫的幾點對策
1.加大對書法教學的指導力度
學校應意識到寫字的重要性,把提高學生寫字的質量列為學校教學的目標。開設專門的寫字課,要求教師扎扎實實指導學生規范書寫。在批改作業和考試時,加入對學生書寫水平的分數考核,進行適度的加減分,提高學生規范書寫的意識。教師要端正自己的板書,對學生的書寫起到正確的示范引領作用。
2.規范學生的執筆姿勢
教師就規范學生的執筆姿勢與家長取得充分的溝通,家校合力,對學生的執筆姿勢進行糾正。給學生講授正確的書寫姿勢。在學生書寫的時候,時時提醒其注意執筆姿勢,并播放提示書寫姿勢的輕音樂,渲染一個愉快的、寧靜的書寫氛圍。
3.注重對學生筆畫筆順的糾正
在教學時,教師應該及時示范正確的筆畫筆順,讓學生跟著練習。在布置生字作業的時候,教師應該圈出幾個筆畫容易錯的生字,單獨要求學生寫筆畫筆順,加強訓練。
4.轉變觀念,營造規范書寫的校園氛圍
隨著《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的出現,社會對于中華傳統文化、漢字書寫越來越重視。在這個大背景下,適時引導教師、家長及學生轉變觀念,重視規范書寫。學校和班級也要加強走廊墻壁關于書法的文化建設,購買書法教學軟件,利用學校宣傳欄、班級文化園地,張貼優秀書法作品,組織漢字書寫大賽、作業展覽、手抄報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書寫活動,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書法作品,提升學生規范書寫的興趣。學校還要開發一套硬筆書法的校本教材,給予學生理論知識的指導。
5.規范學生的書寫工具
學校要引導教師、家長以及學生注意到,錯誤的書寫工具對學生書寫的影響,規范學生的書寫工具。在學校和家庭教育學生用鉛筆、鋼筆書寫,并教會其正確的用筆方法。
6.合理布置作業
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控制作業的量,不要布置過量的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更加注意質的提升,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適量布置一些書寫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能夠靜下心來,一筆一劃書寫。在平時的作業檢查中,教師要把規范書寫列為重要的評價標準,并且對書寫認真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獎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寫教育的意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蕾.小學語文寫字教學的問題及其對策——以安慶市S小學為例[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2):67-68
[3]教育部.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