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朋
【摘要】隨著科技和經濟的持續進步以及人才培養的需要,初中教育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陣地。現如今教育部提出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諸多政策,要求初中歷史課程除了需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歷史知識內容之外,還要對其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為此,教師便需要充分利用各類史料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加深記憶,提升理解效果,增強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水平。本篇文章將闡述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以及史料教學的主要內涵,并對于具體教學的方法方面提出一些合理的見解。
【關鍵詞】初中歷史 學科 核心素養 史料教學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59-02
引言
從現階段發展而言,歷史學科對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為了能夠更為清晰地了解歷史真相,培養學生一定的歷史思維,教師便需要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史料教學素材,以此提升教學的整體效果。
一、歷史教學的核心素養以及史料教學的主要內涵
所謂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其主要是指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基礎思維模式和能力,這也是對于學生自身知識儲備、實踐技能以及價值觀方面的一種綜合性反映。通過有效的歷史學習方式,促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進而成為一名優秀的綜合性人才[1]。
二、基于學科素養進行史料教學的具體方法
(一)依靠史料完成重點知識的突破
史料是人們對歷史展開全面研究的重要參考,同時也是歷史學發展的重要基石。但凡人們總結出的各類歷史結論,全部都需要以史料作為基礎。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史料存在,歷史學本身的價值便完全喪失,因此史料本身對于歷史教學課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依托史料教學,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而做到全面突破;另一方面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通過閱讀真實史料的方式了解曾經發生的過真實歷史事件,進而對整個歷史發展的實際過程能夠更好地把握,并對其產生的具體原因以及帶來的實際影響展開全面思考,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和分析,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
(二)依靠史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從某個角度而言,歷史教學的一大目標便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為此,教師便需要合理利用各類史料,并將其貫穿整個學期的教學活動之中。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的相關歷史知識時,無論是整體教學設計還是內容講解,都可以通過史料研讀的方式展開,并向學生提供一些發散性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從《1973,乾隆英使覲見記》選取材料,其一是一位英國商人提供的“禮單”,里面包括天體運行儀、望遠鏡、座鐘、地球儀、毛瑟槍以及連珠槍等。其二則是一位中國商人提供的“禮單”,里面包括琺瑯、珠寶、玉器、茶膏以及各類食品等[2]。
此時,教師便可以根據這兩個素材向學生提問,兩份禮單中所描述的禮品各有什么特征?以此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和英國在經濟層面有著怎樣的區別?學生經過探討和分析后能夠得出最終答案:在清朝末期,中國采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無論是科技還是軍事多年以來一直處于止步不前的狀況,和西方列強之間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差距。而英國在經過了工業革命之后,整體發展速度非常快,逐步走向了西方的領頭羊位置。也正是由于雙方國力差距過大,為了能夠進一步擴大自己的資本市場,滿足自己貪婪的殖民地擴張欲望,從而對中國施行侵略。通過進行史料分析之后,學生便能夠對這一段歷史有了更為全面的了解。
(三)依靠史料充分展現學科育人的基本功能
史料本身具有很強的實效性特點,因此課堂教學的效果基本上直接取決于教材選取的史料種類。因此,教師在實際選擇的時候,應當和本堂課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并盡可能將其中潛藏的文化價值充分挖掘出來,因此可以展示出史料教學本身的育人功能。例如,在對于我國近代史方面的知識復習的時候,教師便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料,主要包括清末時期洋務運動以及五四文化,通過對比的方式,促使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到中國在近代化道路上的一步步探索。如此一來,學生便會對近代歷史能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并且養成積極的開拓精神。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時候,教師理應充分利用各類史料素材,以此對當時的歷史進程予以還原,促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得到優化提升,進而使學生的整體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明顯提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德才.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科學:引文版:141.
[2]陶有果.淺談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成功:中下,2017(1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