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劉佳強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201-02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在突飛猛進健康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大學生的體質狀況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作為學院的一名體育老師,針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和教學情況,發現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意識淡薄,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較低;學生的體質狀況明顯下降、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現等。針對這些不良的現象要采取相應的政策,必須要整合教育的理念,加強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有利于落實提高我院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體育教育工作,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終形成終生體育觀,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及實踐指導。
1.從不同的方面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分析
1.1從教學方面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分析
首先從學情方面進行分析:在從事體育教學的這幾年中,不難發現學生的身體形態有明顯的改變,身材纖瘦和肥胖的學生越來越多。一方面家庭的經濟條件日益提高,在家中的地位很高,學生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加上體育鍛煉的意識薄弱,身體形態隨之會發生變化。另一方面,由于社會的壓力和家庭的矛盾,直接導致孩子的心理形成不良的影響,如性格內向,抑郁等等。由于心理的不健康就會逐漸的引起身體的不健康,也會直接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最終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
其次從教學內容上進行分析:在學院開設的課程設置上包括球類、武術、健美操等項目,而且課程量有限,每個班級一周只有一次體育課。在大二學期進行選修時導致未選擇心儀課程的同學對體育興趣缺乏,學生自信心不足,以及北方冬季天氣寒冷,對體育鍛煉產生抗拒心理。
再者民辦高校的資金來源的單一性,會減少學校體育工作經費的投入。例如:課時量、體育教師工作量及體育備品、場地維護等。在國家頒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規定,在課程設置上,為確保教學質量,每班人數以 30 人左右,而我院體育課人數基本上都在45 人以上,課堂教學人數的增多,教師沒有過多的精力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勢必影響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效果,不但增加運動損傷的幾率,進而也影響學生體質健康。
最后,體育活動場地不足,器材較少。我院學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加,盡管在2016年新增一個綜合性的體育館,加上室外場地還是遠不能滿足學生體育教學的要求。可見只有具備充足體育場地和器材設施的條件,才能對體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起到積極向上的影響,也是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1.2從課外體育鍛煉方面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分析
通過對我院社團和學生會相關人員的訪談,深入了解到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現狀。首先,大學生每周會出兩次早操,由輔導員和學生會進行主管和監督。大部分學生除了早操以外,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堅持鍛煉,缺乏持久鍛煉的精神和毅力。其次,在經常堅持鍛煉的學生中,鍛煉時間和鍛煉次數的男生遠遠大于女生,這樣無法達到進行體育鍛煉的目標。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興趣也過低,進而也無法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
1.3從國家體質健康網的數據方面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分析
通過查看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網的數據來看,近幾年我院學生身體素質整體水平呈下降趨勢,體質健康狀況各方面具有不平衡趨勢。男女生的BMI指數在偏瘦和肥胖、超胖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在速度、耐力、力量都有明顯的變化。比如男生的1000米成績,從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年的大一的學生測試數據來看,優秀成績的百分此由2015年的2.27 %下降到2017年0.32%,不及格成績的由2015年46.81 %下降到2017年50.24%;女生的800米成績有所提高,不及格成績的由2015年46.06 %提高到2017年35.63%;從總體看,按著國家體側的標準我院學生在各項指標上情況不容樂觀,總分走向集中在及格等級。
1.4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對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分析
通過本人在課上和課下對學生的觀察,與不同系別性別年齡的學生訪談、以及與同事、領導的交流中得知: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三餐是不規律的,有十分之一的學生有抽煙和喝酒的習慣,另外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沉迷于手機和電腦。通過這些現象不難看出,將近一半的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成績,還會大大降低大學生健康體質的物質保障。尤其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滲透,為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在課外時間內,并不會進行體育鍛煉,網絡的吸引力要高于體育鍛煉。
2.提高我院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發展方向
綜上所述,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需要受到多方面影響。
首先我們要提高大學生主觀能動意識,利用校園文化節、校園廣播、校園宣傳活動,向學生傳遞健康的寶貴和鍛煉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終身體育對其自身的重要性。
其次高校領導與相關部門對于學生體質健康目前的形勢要有緊迫感,并予以高度重視,從而加大對學校體育教育實踐工作的投入資金,加大對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投入,以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場所保障,足夠的時間、空間進行鍛煉。
再者在教學中調整靈活多變的體育教學改革方案,使體育課教學內容向課外組織形式延伸,充分享用現有資源和社會體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形成課內、課外教學活動一體化,為樹立終身體育思想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后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采取能夠“走出去,引進來”的培養模式,揚長避短,吸取精華。
作者簡介:
劉麗(1982-),女,漢族,河北保定人,體育教育訓練學碩士,石家莊工程職業學院基礎部體育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