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蔓琪
摘要:針對目前建筑學本科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以功能布局訓練為主,創新性空間設計能力缺失的教學現狀,引入“問題型教學”理論,將原整體性設計分解重組,將不同階段設計重點以“問題”的形式,引導該階段建筑設計教學。
關鍵詞:問題型教學 建筑設計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1-0095-02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second year of architecture, the theory of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is introduced in view of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training of function layout and the lack of creative space design ability. The original integral design is decomposed and reorganized, and the design emphasis of different stages is "problem" to guide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in this stage.
Keywords: Problem-based teach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course
引言
目前,我國提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在這一背景下,建筑學本科教育必須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及時總結教學經驗、更新與完善教學思路方法,以達到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這一目標。
“問題型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即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設定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研究探索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研究”和“創造”,改變了傳統“講授-接受”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動力和能力不足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較強的團隊合作、組織能力;較強的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較強的設計掏思、創造和實踐能力。
一、傳統教學模式反思
長期以來,建筑設計教育一直秉承“師徒式”口口相傳、以功能劃分的類型學設計體系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在特定時期有著較強的優勢。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它的弊端,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整體推進缺乏目標。傳統教學對課程內容整體設定、整體實施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階段性目標不強,教師工作量難以在重點、難點體現;課程組織松散,常常表現為前松后緊,未明確各階段的設計內容和目標。
(2)感性設計取代理性分析。傳統“類型學”教學以既定功能布局訓練為教學目標,重視設計知識的經驗化傳授,注重形式、構圖及典型范例模式。這種注重形式的教學方式,忽視建筑設計本質問題,喪失空間創造的意義。
(3)不利于全面建筑師素質培養。通過建筑功能為主導安排教學,由于題目設置缺乏問題針對性,課程退化為獨立、類似問題的重復訓練,隱藏其中深層次設計理論的學習不系統和缺乏,學生缺乏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社會對人才需求定位相脫離。
二、“問題引導式”教學體系架構
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建筑設計入門的方法,了解建筑空間生成過程的規律。筆者認為建筑的學習,應遵循建筑的認知規律,即“建筑由何而來一為何而造一怎樣建造一如何表達”,對建筑的學習和理解,應經過良好的感知空間,深入全面地認知空間,只有在這兩者基礎上,才能很好地設計創造空間。這是一種科學的建筑設計學習方法。因此,在建筑學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入門階段,應引導學生盡早掌握這個方法,即基于場地環境、功能關系、技術條件等因素下的設計思維方法。在上述認識理論的支撐下,我們將建筑空間認知規律的各要素,與“問題型”教學中的各“問題”進行關聯,將建筑學的基本問題:“場地的制約與提示”、“空間功能與形態”、“建筑技術與營造”、“設計方法和步驟”四個層面,分別轉化成為“問題型”教學的四個基本“問題”,有助于初學者建立完整的建筑認知概念。四個“問題”成為教學過程的主框架,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都將圍繞這個框架展開,各知識點和創作思維從不同維度豐盈和填充著這個框架。與傳統類型學教學本質區別在于,課程設計不再以某種類型建筑的功能流線為教學核心內容,而是針對具有普適意義的設計題目展開教學,這將成為此次教學內容改革的關鍵,也是“問題型教學”各“問題”設定的主要依據。
由于“問題型教學”是以問題為主線,因此,如何分階段、分層次地設定問題,顯得非常重要,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從宏觀、中觀、微觀,并由淺入深的角度,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通過若干個問題的提出,層層深化授課內容,系統傳授設計理念(如圖1)。
(一)問題一:環境認知制約與提示
建筑應適應既定的場地條件,用地環境成為了設計限定要素和空間訓練載體。在這一問題導向下,學生需要思考一個居住功能建筑在場地中如何布局,確定場地出入口,建筑朝向與通風,完成建筑與環境良好“對話”關系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外,場地環境要素對設計的正確引導將十分重要。
為了利于方案構思的自由度,提供三種基地條件:①鄰水平坦地塊;②山林坡地地塊;③城市街區地塊,三個地塊對設計方案有著不同的限定和要求。建筑與環境的問題,是解決建筑“由何而來”的問題,也是進行建筑設計的首要問題。
(二)問題二:空間塑造——功能與形態
空間是建筑的本質,空間應滿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失去功能的建筑空間是無意義的。空間與功能的問題,也是建筑設計的核心問題建筑“為何而造”?在被限定的空間容量(9.9×9.9×9.9)中,賦予居住功能,進行合理的功能劃分和流線安排,并創造出豐富多樣的內外部空間形態。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建筑設計的整體性,不能將功能流線與造型設計割裂看待。
(三)問題三:空間建構一材料、結構與構造
空間的生成除了使用功能以外,必要的建筑材料、合理的結構形式也是關鍵要素,它們屬于建筑技術范疇,為建筑空間的建造提供技術支持。這也是建筑設計層次中第三個問題一建筑“怎樣建造”?學生在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需要具備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構造等知識的了解,需要相關課程的穿插教學,最終,以實物模型和實地建構的方式,讓學生體會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結構選型、正確的構造節點處理,帶給建筑空間不同可能性。
(四)問題四:建筑設計過程的方法與表達
筆者在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雖然最終完成設計題目,但卻沒有掌握設計的基本方法。我們認為,在建筑學專業二年級階段,牢固掌握一套科學有效的建筑設計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這個方法,被我們人為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上述的前三個建筑學的基本問題,BP:①場地與環境設計;②功能與空間設計;③建構與造型設計;這是理性設計方法的過程與步驟,它與傳統建筑設計教學過程中,機械地將設計過程劃分為“一草、二草、三草”有本質不同,后者忽略建筑空間的本質,將原本統一而整體的設計要素相互孤立和對立,容易將設計矛盾絕對化、非調和化。
通過對完整設計過程的訓練和實踐,并通過相應的設計SI紙、各類設計軟件、實物模型等形式將設計過程成果化(如圖2)。
三、“問題引導式”教學組織方式
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問題為原點、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模式、以討論為學習的教學方法,學習過程分為五個階段:①問題的引論:教師給學生提供最初的簡明且易于關聯的目標問題(環境制約、空間營造、材質與建構、成果表達與實現);②知識架構:教師通過理論講授,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和資料査詢;③自主研究:學生明確階段問題,收集相應數據以及相關信息,對問題進行初步研究論證;④分組研討:學生反復論證并延伸假設,以小組形式分享研究的成果;⑤評估及結論:以個人和小組形式進行問題評估和總結解決問題的成功之處。
以問題為導向教學策略的程序:提出問題一資料收集一自主研究一分組研討一歸納總結。提出問題是鋪墊,自學討論是重點,歸納總結是升華。以學生為主角,秉承問題型教學“面向全體學生,主動發展的原則”,通過設計過程對問題的研究,引導學生在主動獲取中掌握設計的思維與方法,注重學生在解決方案中所經歷的思考過程以及對這一過程的理解與沉淀(如圖3)。
結語
以“問題”為導向的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模式,為師生提供了一個開放、多元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以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一路徑出發,遵從“感知-認知-設計”的空間認知規律,依托獨立式住宅設計為載體,以“空間”設計訓練為主線,同時關聯流線、功肯g、場地、形式、建構等多個專題。教師與學生主體角色互換,使學生從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激發師生之間思維與觀念的碰撞,促進知識的掌握和靈活運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創造能力。“問題引導式”教學模式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符合建筑教育發展的方向。
紹興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一般課題成果。
參考文獻
[1]王進、王珊、楊紅.“問題型”互動式教學運用于建筑設計課的教學探討[A].全國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184.
[2]王毅、王輝.轉型中的建筑設計教學思考與實踐——兼談清華大學建筑設計基礎課教學[J].世界建筑.2013(3):126.
[3]蔣正容.“建筑設計”課程問題互動式教學模式實踐[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6(9):60-63.
[4]王麗潔,低年級建筑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思路探討[J].全國建筑教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13:215-219.
[5]郝曙光.建筑系二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18-115.
[6]席仁義.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組織特點及手法對現代建筑設計的意義[J].設計,2017,30⑵:116-117.
[7]傅昊,張書鴻.基于形式語言理論下安藤忠雄的建筑設計語言特征[J].設計,2017,30(7):64-65.
[8]顧大慶,柏庭衛,麵設計入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