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藝源
摘要:靖江王陵遺址公園是以靖江王陵陵墓遺址與公園為一體的大型陵墓公園,記載著明朝這一歷史時期藩王的陵墓制度及喪葬民俗文化,承載了該歷史地段的城市風貌和歷史文脈。文章通過實地考察與調研,以遺址保護為前提,挖掘靖江王陵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針對遺址公園建設內容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出研究型的設計方案,探尋遺址公園景觀規劃實施的合理途徑。
關鍵詞:靖江王陵 遺址公園 保護 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1-0145-03
Abstract: The Jingjiang Mausoleum Site Park is a large mausoleum park with the tomb site and park of the mausoleum of Jingjiang. It records the tomb system and funeral folk culture of the king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and carries the city style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historic district. On the basis of site investigation and investigation, the article excavated the historical culture behind the Jingjiang Mausoleum on the premise of site protection.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mction of the site park, a research type design scheme was put forward to explore the rational wa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te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Keywords: Jingjiang Mausoleum Ruins park; protection Landscape planning
一、靖江王陵概況
(一)歷史溯源
靖江王陵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明代藩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處,位于桂林堯山的西南麓,是明太袓朱元璋之重孫朱守謙及歷代子孫的陵園。除此之外,遺址公園還葬有妃嬪、將軍墓和尚未挖掘的地下陵墓遺址。靖江王陵整個墓葬群后枕堯山,倚山勢坐東朝西,漓江自北向西、南環繞,前方奇峰對峙的山水環境。現開發王陵遺址均呈長方形,由內外兩道陵墻圍合,均有神道、石作儀仗、享堂與封土,表現出明代早、中、晚期的陵墓風格,為研究、驗證和補充中國陵寢制度史、石像生制度史、隨葬制度史以及喪葬習俗提供了充分的歷史考證。
(二)景觀規劃開發區域分析
靖江王陵遺址考古挖掘工作主要對其中十一座王陵遺址展開,王陵范圍內的墓葬形制及隨葬情況還尚未全面系統地清理和勘察。目前靖江王陵遺址開發區域分為已開發區域、正在開發區域以及待開發區域。已開發區域主要集中在莊簡王陵遺址及周邊的服務功能區域,規劃設計的側重點可以落到保護和優化的層面上;正在開發區域主要集中在懷順王陵、昭和王陵、悼喜王陵遺址,規劃設計工作應結合遺址保護、考古環境,合理進行陵園景觀設計,避免已開發區王陵景觀中存在的問題;待開發區域主要集中在剩余王陵、妃嬪及將軍陵墓區,應兼顧遠近期的開發程度,對未開發區域做好規劃與保護工作。
靖江王陵考古遺址公園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文化底蘊,但由于相關理論研究的缺乏和景觀規劃不合理,出現了遺址文物破壞、文化主題不突出、景觀質量良莠不齊等現實問題。主要表現為文化內涵深度挖掘不夠、景觀內容違背歷史原真性、遺址保護管理措施粗放、沒有合理兼顧近遠期及不同程度區域的發展等,針對這些問題,對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將主要研究問題落到“挖掘”、“保護”的問題上,再進行遺址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有效保護靖江王陵基文物和傳承歷史文化。
二、靖江王陵遺址保護設計
(一)考古挖掘基址,露地文物保護及設計
靖江王陵遺址公園的研究問題、設計規劃最終要落實在保護、還原場所的原真性上。挖掘靖江王、靖江王陵背后的歷史文化,體現基地歷史變遷的過程,展現明代藩王陵墓制度和喪葬文化,同時結合不同陵墓區域的規制特點,注意在改造設計中體現明代初期、中期、末期的歷史輪廓。
1.建筑基址保護與展示:由于年久失修,特別是正在開發和待開發的陵區,如懷順王陵、昭和王陵和懷順王陵,常年受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建筑基址及踏步石構件多已殘缺和崩裂,嚴重影響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從遺址保護出發,必須對這些臺基和踏步遺存予以有效保護。建筑遺址盡可能按留存現狀進行加固,展示原有規模與布局。臺基及踏步石構件之間的雜草需要清除,以保證考古挖掘的可視性,同時對歪斜或移位的石構件進行復位,盡可能不做補全處理影響其結構原狀和完整性。遺址地面均殘存著青方磚或青條磚,可做局部玻璃覆蓋保護,減少風化腐蝕及踩踏破壞受損。
靖江王陵的封土和玄宮均有挖掘被盜痕跡,致使封土外形不完整以及玄關遭到破壞。在維持陵墓原貌的基礎上,選用本地常綠、根系較淺的草種對封土進行綠化,如大葉油草、細葉結縷草等。采用矩形毛石擋土墻修補玄關盜洞,避免再遭破壞。
靖江王陵的圍墻多有傾塌,部分墻基遭到拆挖破壞,周圍雜草叢生。為展示靖江王陵的陵墓布局、規模及形制特征,需要考古徹底清理陵墻遺址上的雜草樹根及覆土,依據圍墻的殘留現狀加固保護,揭露遺址輪廓,探明原建陵門及外陵墻走向,明確其位置布局。
2.露地文物保護與展示:靖江王陵的露地遺址文物受風化腐蝕嚴重,特別是待開發區及正在開發區的陵墓,其規劃管理較為粗放,許多石刻雕像散落無章,加之常年風化雨蝕,多有殘損或腐蝕現象。從露地遺址文物現狀的保護出發,進行統一管理和圈護,可采用欄桿或玻璃圍護,或者種植小型灌木如金葉女貞、紅葉石楠等進行隔離,或建筑高臺劃分出獨立保護空間,免遭人為破壞。從露地文物本體的保護出發,可利用化學措施進行保護和修復,如在石刻雕像上涂刷防風化雨蝕的化學藥劑,還可使用可恢復性材料,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對其局部殘缺崩裂的部位修補整飾,且修復部分具有可識別性,達到修舊如舊的視覺體驗效果,以賦予文物的完整性和美觀性。
(二)歷史文脈保護設計
建立靖江王陵數字化虛擬展廳。靖江王陵出土的遺址文物,如陶瓷、梅瓶、石刻、服飾等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建立靖江王陵遺址的3D模型數據庫系統,來介紹和還原文化遺產,既可使考古資料和瀕危文物資料得到科學、高精度、永久性的保存,且達到更科學的展示效果和管理水平。其次,利用三維可視化技術、動態仿真技術全面展示靖江王陵尚未挖掘或已淫沒的地下宮室以及王陵歷史的演變過程,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觀感體驗。
開展喪葬民俗文化活動。據記載掛子山村的村民是駐守王陵的后代,將歷史文化融入村落,納入靖江王陵的遺址展示系統,打造文化創意街區和文化村落景觀。以當地村民為演員演繹明代藩王喪禮祭祀活動與民俗表演,更直觀地還原歷史,更好地激起觀者強烈的情感,仿佛置身于莊嚴的祭典現場,切身感受當地的民俗文化。既起到了育教于樂,民族文化的傳承,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結合靖江王陵遺址周邊的苗圃用地和生態農業景觀,開發特色景區游覽內容,規劃游園小路和木棧道,設置休息座椅,為參觀者提供一處靜謐的休憩空間。同時開展特色農業體驗活動和建立考古工作站和考古實驗中心,以靖江王陵正開發區域,眧和王陵與懷順王陵為主要參觀現場,設計游客專用棧道以便近距離考察學習,不僅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還擴大了景區的觀賞區域且增添了參觀樂趣。
三、靖江王陵遺址公園景觀規劃設計
(一)對景觀規劃、設計內容從宏觀到微觀的解讀
1.宏觀層面——區域整體規劃:遺址公園景觀規劃中宏觀層面的內容是對遺址公園整體性的把握,重點在于遺址空間格局與整體空間結構的整合,以及遺址文化主題的提煉和游賞序列的組織。
在考察靖江王陵考古遺址周邊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其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生態格局等,制定出遺址公園的規劃結構,并將規劃布局細化,形成各個系統性分區,道路交通規劃、功能結構規劃、綠化景觀規劃等。針對遺址現狀,對景區現有的分區進行合理調整規劃,劃分出王陵景觀區、保護隔離區、休閑游覽區、生態農業區、附屬服務功能區和景觀出入口區域。在合理的整體分區基礎上,結合觀賞游覽、遺址考古保護、生態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要求,調整聯系各區域之間的道路系統。
靖江王陵遺址考古公園以“考古挖掘”、“遺址保護”為本次設計的主要研究問題,通過規劃與設計,對遺址公園文化主題進行提煉和解讀。在“考古挖掘方面”,挖掘明代藩王喪葬制度、禮儀以及靖江王背后的歷史文化,挖掘王陵的建筑技術與設計、建筑藝術與文化,挖掘王陵的園林文化與地域文化,作為本次項目設計的文化依托。在“遺址保護”方面,保護王陵現有的建筑遺址和露地文物,保護王陵背后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意義,作為本次項目設計的出發點。同時以靖江王、靖江王陵背后的歷史文化意義,旅游開發意義、園林景觀意義,作為景區規劃設計的創新點。
2.中觀層面——各區域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遺址公園景觀規劃中中觀層面的內容是遺址景觀結構的組織安排,合理把控好各個功能分區之間的功能協調關系、道路聯系、種植設計等,同時做好各地形設計,建筑與室外環境設計、建設改造內容與生態關系的處理,最后結合靖江王陵主次陵墓群,塑造出整體井然有序、各個區域又別有特色的景觀環境。
根據景觀規劃的內容,對靖江王陵遺址公園劃分六大功能區,分別為王陵遺址景觀區、保護隔離區、休閑游覽區、生態農業區、附屬服務功能區和景觀出入口區域。在這六大功能分區的基礎上,又細化出一些特色的小景觀節點區域,如中心廣場區域、景觀雕塑群、休憩娛樂區、花田觀賞區、梯田綠帶景觀區、苗圃觀光區和遺址博物館與考古中心建筑景觀區等。在把握好景區整體的規劃上,處理好各特色景觀區域。為保證各區域景觀之間的連通性,在道路規劃上設置了三個等級的園路連接。一級道路連接六大功能區,二級道路連接小景觀節點區域,三級道路為游園小路和木棧道,考慮到近距離觀賞遺址、體驗考古文化和感受不同區域的空間效果。在塑造各個不同區域的景觀的同時,還要注意在設計中體現場所背后的文脈文化特點,考慮展現靖江王、靖江王陵在歷史進程中的歷史動態過程,在保護的基礎上,還原場所的原真性,發掘出其所折射的歷史文化含義(如圖1、2)。
3.微觀層面一各區域及細部設計:遺址公園景觀規劃中微觀層面的內容是對遺址公園各區域的細部設計,重點在于遺址本體景觀特征的展示及藝術處理。景觀細;設計上的把控,在體現基址文脈的基礎上,做好景觀細部處理,如景觀節點設計、景觀小品設計、景觀建執設計、游賞視距視線引導設計、無障礙設計、入口停車場設計、植物配置以及公共設施設計等。
景觀小品在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具有藝術和功能的雙重特征,借助景觀小品設計體現基址文脈,推動景觀設計的民族化和本土化。靖江王陵遺址多石刻雕像,與其結合進行景觀小品設計。如望柱、石獅、石羊、石虎、麒麟、奴馬、石象以及秉笏文臣和男女侍者,提煉其寓意將造型抽象化,采用新材料、新結構、色彩搭配等設計語言塑造景觀小雕塑,賦予雕塑小品“形”與“神”的兼備。除此之外,石刻雕像可作為石雕小品的設計元素應用在遺址公園的細部設計中,比如浮雕墻、石凳、立體石雕像及地面石雕鋪裝等,營造濃厚的歷史文化韻味。作為考古遺址,可根據出土的文物如服飾、陶瓷、梅瓶等,提取其造型、圖案紋樣、色彩等元素應用于欄桿、隔斷、燈柱、垃圾桶、道路鋪裝與景墻的設計中,全方位展現主題文化。
在遺址公園的細節設計上,既要體現場所精神,如材料選擇多運用鄉土材料,還要注重對使用者的人文關懷,如考慮社會弱勢群體的使用感受,設計老年、兒童的休憩區,針對殘障人士的無障礙設計等。對于陵園景區入口處及集散廣場,莊簡王陵景區、附屬停車場區域、公共服務建筑區域等不合理規劃與設計,要注意處理好與陵墓景區在風貌、設計手法、設計風格上互相過渡銜接的關系。
通過細部設計完善王陵遺址現存在的一些問題。如第三代莊簡王陵遺址,采用原址全部復建的展示方式,對地面建筑進行原址復建,對神道、拱橋、水系、封土及玄宮進行整治和修復。但是由于常年陵園管理不善,出現許多問題。如景觀水體工程不合理,造成水域斷流,陵園內連通神道的石拱橋橋下的水域嚴重污染;如樹木根系遍布封土坡且長滿雜草,封土區擋土墻及游憩道路殘破;如植物管理粗放,種類雜亂,病蟲害嚴重;如王陵內部廢土堆積,殘存的石雕不合理堆放,破壞了遺址的景觀效果。(如圖3)針對以上問題,可通過細部設計解決。水域斷流、污水的處理,用石材、鋼筋混凝土等材料還原堤岸形態,將緩坡式、臺階式堤岸結合起來,設計水循環裝置,及時處理污染并加強管理;封土保護方面,徹底清理封土坡雜草樹根,種植根系較淺的地被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及踩踏;修復加固擋土墻,提取靖江王的歷史故事在墻面做浮雕展示,帶給游者動態的觀感體驗。在環境整治方面,在陵區四周種植綠籬,裸土部分種植草皮,起到圍合與固土美化的作用,在陵區設置排水暗溝和積水井及時排除地表雨水。
靖江王陵景區的園林鋪裝,不僅具有組織交通和引導游覽的功能,還直接創造優美的地面景觀。在景區的廣場、平臺、游路、景墻、廊架樹池等鋪裝和構筑物中,選用文化石、條石、砂巖、透水磚、植草磚、青磚和防腐木等材質。在進行園林鋪裝時,注意鋪裝的尺度、色彩、質感、圖案紋樣,注意與空間形體大小、周圍環境的色調、景觀心理感受相協調。例如景區中心廣場的芳點設計,選用尺寸較大的花崗巖與質地粗大、厚實、線條較為明顯的材質;小型空間如休息平臺、游園小路,選用中、小型尺寸的地磚與較細小、圓滑、精細的材料;在色彩的選擇上以冷色調為主,凸顯遺址濃重的文化歷史感和沉郁的蒼涼氛圍,穿插暖色調,來打破千篇一律的沉悶感,追求統一中求變化,穩重而不沉悶,鮮明而不俗氣。
(二)種植規劃設計
遺址公園的植物配置方式以遺址保護為前提,根據其周邊的環境要求,通過選用遺址文化濃厚的鄉土樹種,適當引入景觀觀賞價值高的外來樹種,發揮植物的自然屬性和文化屬性,建立遺址保護與景觀欣賞相協調的綠化環境。遺址公園的植物配置整體上以規則式與混合式為主,自然式為輔。對于王陵較集中的區域如莊簡王陵、昭和王陵、溫裕王陵等,采用規則式布局;對于分布零散如妃嬪墓、將軍墓或距離遺址較遠及遺存在地下的遺址區域,采用自然式布局,可選用大葉黃楊、海桐等形成隔離與防護空間,結合道路、標示牌示出遺址空間范圍。
在王陵遺址邊界種植松柏等常綠樹種,運用群植的手法形成大面積的植物綠化空間,與堯山風景區及周圍村落環境相隔離。一方面保護遺址的安全,另一方面對遺址展示起到襯托作用。遺址之間相互聯系的道路兩側可對植常綠喬木龍柏,烘托王陵等級森嚴、莊嚴肅穆的氛圍,下層空間栽植綠籬小葉女貞增加視覺層次效果。王陵墻垣遺址栽植體量合適的常綠小灌木如紅葉石楠,減少植物根系的生長對墻垣的破壞;建筑遺址前、神道兩側、游覽道路兩側選種合果芋、冬青、四季桂等園藝花卉;陵園綠化空間宜選用本地常綠的草坪鋪地如大葉油草、細葉結縷草等。在遺址公園休閑游覽區,保留鄉土植適當種植物觀賞性植物,如海棠、紫薇、桂花、石榴、紅花羊蹄甲等,配合著道路、園林小品進行藝術化處理,起到點綴和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
(二)生態保護設計
在景區生態保護的設計過程中,注意保護當地的生態平衡,劃分避開生態敏感度高的區域;避免過度施工破壞當地原生環境,對區域原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進行預留。結合現有情況,在不影響景觀體驗的情況下,保留林業用地、苗圃用地、果園等,發揮其固有的生態效益,可適當開發生態景觀、生態旅游的內容,將景區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
結語
文章通過靖江王陵遺址公園的考察分析,針對王陵遺址現存保護、景觀規劃不合理的問題,提出了五個層面的的思考,結合考察現狀,對景觀規劃、設計內容從宏觀到微觀的解讀。在景觀規劃的概念設計中,以靖江王陵的歷史文化為主題,在保護王陵遺址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設計,傳承靖江王陵的歷史文脈,發揮遺址公園育教于樂的功能,營造一處兼歷史、藝術、科學的文化景區。
參考文獻
[1]吳安.靖江王陵遺址公園探索[D],北方工業大學,2015:71-99.
[2]胡畔.遺址公園景觀規劃研究[D],西北大學,2007:40-58.
[3]呂華鮮.對桂林靖江王陵旅游開發的思考[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8⑴:235-239
[4]張偉.明代靖江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130-133.
[5]孫景榮,雷亞芳,陳永貴.基于陜西民間藝術元素的景觀小品設計研究與實踐[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3.28(3):235-239.
[6]周左.遺址公園植物景觀規劃研究——以杜陵遺址為例[D].西北大學.2010:38-56.
[7]高賀,楊淘.我國面向社會需求的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方法研究[J].設計,2017,30⑶:101-103.
[8]王路祎.公共景觀構筑物設計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J].設計,2017,30(6):106-107.
[9]景觀設計學——自覺的、有計劃的藝術創造實踐活動[J].設計,2017,3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