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芳
【摘 要】目的:探討連續護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利用電腦隨機的方式,將此次收治的9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分為兩組,其中常規組46例行常規化護理,研究組46例行連續護理模式。結果:研究組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且抑郁、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連續護理模式能夠進一步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負性情緒,且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連續護理模式;老年慢性病;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1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越來越多,給社會帶來了諸多挑戰,特別是非傳染性老年慢性病例數逐步增多,進一步增大了社會醫療體系的壓力。非傳染性老年慢性病的主要病癥在于精神、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抑郁、空巢綜合征、退休等等,嚴重危害著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1]。我國對于老年慢性病的護理工作尚需加強,需要結合現代醫學技術以及護理理念,充分利用社會醫療資源,為老年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本文特此以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連續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了探索。現做如下報道: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9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收治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利用電腦隨機的方式分為常規組、研究組,兩組各46例。研究組中男性觀察對象24例,女性觀察對象22例,年齡62-83歲,平均(71.8±4.3)歲;12例糖尿病,10例高血壓,13例冠心病,11例其他。常規組中男性觀察對象23例,女性觀察對象23例,年齡61-83歲,平均(71.9±4.4)歲;13例糖尿病,11例高血壓,12例冠心病,10例其他。兩組資料客觀對比,P值>0.05,無差異統計學意義,可分組研究。
1.2 方法
常規組行常規化護理,包括病情觀察、體征監測;告知患者注意要點以及治療、護理方式,并積極進行健康宣教。研究組則在常規化護理基礎上進行連續護理,具體為(1)護理準備。為患者構建門診病歷,護理人員與患者積極交流,掌握患者全身情況,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并努力緊密護患關系,贏得患者信任,進而為患者減輕負性情緒。(2)社會支持。由于患者受到慢性病的折磨,在家庭、社會關懷缺失的情況下,極易引起心理焦慮、抑郁,加重病情。基于此,為老年慢性病患者正確更多的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作用十分重大。幫助患者完善健全社會支持體系,進而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各項治護工作。(3)心理疏導。在個體化原則基礎上,綜合考慮患者教育背景、性格特點以及家庭情況,設身處地為患者考慮,與患者緊密交流,主動溝通,指導患者正確看待慢性病,疏導患者負性情緒,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4)日常護理:由護士、醫師、社會工作者組建全面護理團隊,積極干預患者的日常起居、用藥、治療、疾病預防。護理實施期間,護理人員圍繞患者的具體情況創造一個舒適溫馨的護理環境,根據臨床診斷結果,結合臨床護理規范,指導患者合理科學用藥,同時科學指導患者日常飲食,以改善患者身體健康水平。(5)其他。由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護理工作時間較長,基于此,充分利用社會力量以及醫療資源,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配備健身器材、醫療設備、衛生設施,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進行。
1.3 觀察指標
(1)滿意度評分用本院自擬量表進行統計,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越滿意。(2)抑郁、焦慮評分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進行統計,兩者評分超過55分,則說明患者抑郁、焦慮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本文研究中獲得的數據,用t檢驗(x±s)計量資料差異。最后以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滿意度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且抑郁、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常規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等都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病,大部分慢性病均無傳染性。由于慢性病需要長期堅持用藥,治療時間長,且多數患者通常在家治療,故而缺少專業的醫療指導,再加上疾病折磨,使得部分老年患者心理容易過度抑郁和焦慮,影響其生存質量。所以開展連續性護理模式顯得至關重要[2]。本文對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了對照觀察,結果發現,研究組滿意度高于常規組,而且焦慮情緒評分以及抑郁情緒評分低于常規組(p<0.05)。表明連續護理模式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負性情緒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且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馬惠榮.連續護理模式在社區老年慢性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3):151-152.
王婷,姚敏.連續護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0):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