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浩,覃育彬
(綿陽師范學院,四川綿陽 6210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的內外環境、供求關系、資源條件、評價標準都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教育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1]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一論述,對處于新的歷史方位的我國高校專業建設、發展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人才培養,要以服務地方文化傳承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優先目標,決不能迷失方向,盲目跟風,追求“高大上”,要根據資源環境、社會需求,切實做好合理定位,更加注重內涵建設和地方特色。
“不同類型高校要探索適應自身特點的人才培養模式,著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性、復合型、應用型人才。”[2]在視覺藝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僅以綿陽師范學院為例,從招生生源總體情況來看,考入師范院校的學生,總體素質和能力尚比較欠缺,專業素質不及專業美術學院學生,綜合文化素質又不及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重點大學學生,生源素質處于這兩層之間。新時代背景下的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現實,給我們以深深的觸動,迫使我們思考:我們應該秉持什么樣的辦學特色,如何開展學科建設,從而凸顯地方師范院校的價值取向,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基于此,綿陽師范學院適時提出了“師范做強、藝體做精、應用轉型”的專業建設與發展思路,為實現這一目標,二級學院就必須探索藝術人才做精做強的培養路徑,落實培養藝術人才的各項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支撐學校教育改革方略。
世紀之交,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我國絕大部分地方高校視覺藝術類專業漸次開辦起來,經歷時間不長,可資借鑒的成功范例有限。視覺藝術類專業是指美術學和藝術設計兩個一級學科下設的各類專業,大都沿襲中央美術學院和清華美院的人才培養模式,并有比較重的蘇聯學院派風格。在地方高校中,這些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嚴重滯后,不可避免地存在較為明顯的同質化傾向,這顯然不符合我國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以西南三省為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基本沿用了四川美術學院和西南大學美術學院相關專業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教育教法也驚人的雷同。專業教學上普遍存在過于強調物理的準確性、忽視心理準確性的弊端,教學內容大多照搬“蘇式”學院派,使學生在初步掌握一套寫實的造型功夫之后,沾沾自喜,錯誤地認為自己已經步入了藝術殿堂,更多學生因寫實能力偏弱而不知所措,自慚天賦不夠而喪失信心,這有違藝術的本質和美學的初衷。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一些高校在藝術標準上,大談大演源自西方、源自美國,然而與自己民族、自己生活不太相關的“后現代”“全球化”等時髦觀念,學生以種種時髦而自以為“革命新派”的表現方式自悟其道[3]。在現實生活中,迷醉西風,崇洋媚外,如城市新建一些普通住宅小區動輒以“香榭麗舍大道”“西班牙森林”命名。西方的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影響國人,讓人們喪失文化歸屬感,心靈和情感無所皈依,陷于迷茫與徘徊之中。嚴酷的現實警示我們,高校是思想文化建設的主陣地,是倡導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中堅力量,要奮發有為,找尋符合中國地方高校藝術教育理念和實踐的方向,努力做到傳統藝術與現當代藝術融合、專業基礎教育與審美情感融合,完善學生人格,培養有責任感、歷史感、使命感的合格藝術人才。
轉型時期的地方高校多定位為應用型高校,不同類型的高校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人才培養的區別在哪里,路徑是什么,客觀地說,大家的認識還不明確。即使是相同的專業,也得充分考慮地方、社會對人才的差異化需求,根據學校資源和生源狀況確定培養目標、模式。轉型發展要求地方高校找準定位,依托當地社會產業規劃、行業背景開展應用專業建設,實行校企協作育人機制,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應用型人才。
綿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開設的美術與藝術設計類本科專業,已有十多年發展歷程。“十三五”期間,經過充分調研,結合學院具體情況和自身定位,提出學院美術學與藝術設計學本科專業“一核·兩軸·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我們積極進行開放式探索與試驗,致力于培養服務中小學教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藝術類應用型人才,期望在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時期,逐漸形成綿陽師范學院較為鮮明的辦學特色。

圖1 “一核·兩軸·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本項目根據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綜合考慮地方社會發展對高校藝術人才培養的要求,依托美術與藝術設計類專業的人才與科研優勢,合理定位,探索構建“一核·兩軸·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地方社會需要的藝術人才,更好地為地方中小學教育服務,為經濟社會建設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撐。“一核”是指學院事業的核心工作,就是培養我國地方社會建設與發展需要的美術教育和藝術設計專門人才,一切工作圍繞這個核心任務展開。“兩軸”包括兩條軸線:一是加強文化建設,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以此支撐專業建設與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質,支持學生終身發展;二是不斷加強專業的應用型、職業化建設,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多元”是指通過課程教學和校內外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取多項能力,如系統的專業知識與專業實踐能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社會合作與實踐創新能力,學生兼具綜合素養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善于通過理論學習掌握鑒賞、評論的基本能力等。
“兩軸”是該模式構建與實施的關鍵,需要落實兩項措施,一是支撐課堂教學的校內外文化基地建設;二是各專業系統的實踐平臺建設,即實訓、實踐工作室建設。本項工作實行項目制,改革校企(地)協同創新育人實踐教學,“多元”是支撐,起完善作用,目標是核心。
1.結合地方優秀文化資源,建設校內外較為完善的文化場館(實踐基地),支撐課程教學,提升學生綜合文化素養。這一文化軸線的搭建,需注重區域特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旨在增強教學的文化內涵,營造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經過較長時間的積淀,在校內打造一定數量的、堪稱經典的區域文化陳列室(見表1),既可以用于藝術教學,又可以作為全校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平臺;在校外積極建設優秀民間文化實踐基地,輔助教學,延續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一貫堅持的以優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支撐專業課程教學實踐,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思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教育的神圣而永恒的主題。地方高校需要因時、因地、因事制宜,整合地方優質傳統文化資源,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支撐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以厚重的文化滋養心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樹人間正道,養浩然正氣,愛國、愛鄉、愛家、愛事業,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表1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民族民間文化展示陳列室一覽表(建設中)
2.根據應用型專業建設需要,建設系統的專業實訓實踐工作室,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按照高度“專業化、職業化、科學化”的專業建設思路,已經搭建四個本科專業實訓、實踐基地的空間框架(見表2、表3),正在努力完善其內容和內涵建設。

表2 美術學(美術教育)本科專業實訓、實踐工作室一覽表

表3 藝術設計學專業(視覺傳達、環境藝術、服裝與服飾)實訓、實踐工作室
這兩個平臺的搭建直接關系到“兩根軸線”的落地生根,是實踐“一核·兩軸·多元”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工作和關鍵。
為了實現培養目標,圍繞“一核”“兩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搭建了西南民間蠟染工作坊、民間剪紙工作坊、草溪河藝術空間(建設中)、模特訓練營、詩書畫協會等學生自主藝術實踐平臺。學院提供工作場所,遴選學生,負責招募、組織學員,接受專業教師的引導、指導,自主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面向社會舉行創新設計,補充課堂教學,練就學生適應社會和事業發展的綜合能力。
學院充分調研,圍繞培養目標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貫徹人才培養模式,以“兩軸”為主線,加強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在部分專業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支撐教學,同時,開設民族文化實踐專題課程和選修課程,充分發揮校內外民族、民間文化場館的作用,部分課程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潛移默化,自然似之”[4],感受民族文化魅力,達到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目的。在專題設計課程教學中,積極開展校地(企)合作,推進“虛實”結合的項目制教學改革,戮力開展校企合作的學科競賽,協同創新,實現共贏,突出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以校地(企)協同創新為切入點,提升學院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助推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專業轉型發展。
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需要師資隊伍的有力保障。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的資源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教師教育理念應當與時俱進,勇于更新。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師資隊伍建設注重計劃性、持續性、學術前沿性和專業實踐性,主要從如下三方面提升教師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一是選送現有經驗足、能力強的教師,進企業和高校學習培訓,實踐時間長短兼有。近五年來,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已有近二十位教師參加學習培訓。二是聘請地方優秀中小學教師和企業優秀工程師、設計師進入課堂教學,與學院教師共同授課,相互借鑒,共同提高。三是積極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優秀人才加入師資隊伍。這些舉措,使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視覺藝術是觸及靈魂、觸動心靈的藝術,離不開一雙慧眼的審視和判斷。學院在教學工作中高度重視展覽交流工作,成立專人負責的機構,有較充分的展示空間,開展各專業、各類型的視覺藝術作品展覽,如教授作品雙年展、學生作品年度展、校外藝術名家邀請展、師生個人作品展、專業課程教學展及與各級社會機構聯合主辦的專題展覽,以此營造濃厚的學術、藝術氛圍,促進學術交流,推動教學改革。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自“十三五”規劃以來,積極推進“一核·兩軸·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具有較高綜合文化素養和較強專業實踐能力的本科畢業生,既能適應地方社會經濟建設和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近幾年學生獲得四川省師范技能競賽一等獎、美術專業基本功競賽一等獎等獎勵;民間剪紙、蠟染協會得到教育部表彰;學生畢業后成為相關行業的業務骨干,近三年有2人獲得國家一等獎,多人在省市獲獎;在綿陽周邊地市,有多位畢業生在設計領域成為業界精英,自主創新、創業受到省市表彰。實施“一核·兩軸·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任重道遠,還要努力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資金仍然緊張,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今后將積極籌措經費并努力申報國家各級各類項目經費支持。二是實踐空間不夠寬裕,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將加強與地方企事業單位協同共建實訓實踐平臺,充分體現地方辦學特色。三是校企合作的層次問題。目前,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校企合作的企業層次大部分資質偏低。今后,還需要積極聯合區域內更多、更高資質的企業協同創新,把握轉型發展的關鍵。四是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的質量監控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將合理定位,不忘初心,齊心協力,奮發有為,堅持務實、創新、有效原則,繼續探索“一核·兩軸·多元”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地方需要的應用型藝術人才,逐步形成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視覺藝術專業的辦學風格,樹立地方高校美術學、藝術設計類本科專業品牌優勢,為建設區域性、特色類美術院系創造良好的條件,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