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梅
(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 611130)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集在四川省阿壩州境內的岷江上游和綿陽市北川縣。經過三千多年的傳承與發展,羌族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還孕育了燦爛豐富的羌族文化。羌族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源頭活水之一,為華夏文明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互聯網+”時代的深入發展,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都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傳承與保護羌族文化,使羌族文化永葆活力、與時俱進、同新時代并軌尤為重要。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8年1月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1]?;ヂ摼W技術突飛猛進,“互聯網+”計劃也被快速提上日程,這為在時代潮流中傳承和保護羌族文化提供了新路徑,無疑對增強羌族文化的吸引力,提升羌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羌族文化作為我國獨具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在源遠流長的傳承發展中,既對羌族人民的成長和羌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又對豐富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增強民族文化軟實力,促進各民族文化的繁榮興盛具有極大促進作用。十年前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摧毀了四川各羌族聚集地的建筑與文化,“‘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對羌族文化的保護與重建,其實質就是最大限度地化解因地震造成的羌文化危機,重建羌文化的安全”[2]。震后如何傳承和保護好危在旦夕的羌族文化被快速提上日程。經過十年的恢復重建,羌族文化的傳承在國家、政府和羌族人民的同心協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減緩傳承與保護羌族文化的步伐,尤其是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倘若不能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羌族文化就會在文化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被吞噬,會在融入國家多元文化發展進程中喪失其獨特性。因此,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必須時刻保持民族文化的危機意識,以時不我待的氣魄繼續傳承和保護好羌族文化,在傳承和發展中展現羌族文化的無窮魅力。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加速推進的浪潮中,我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增強不斷惠及各民族的繁榮與發展。與此同時,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各民族、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聯系日益緊密,相互間的文化關系網也越織越密。在我國迎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民族文化“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步伐正全面加速,面對西方外來文化與本國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羌族人民在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交流借鑒中,如何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獨特性的基礎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是繼承、發展與創新羌族文化和堅定羌族人民文化自信心的歷史必然性的選擇。
創新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文化創新更是一個社會、國家和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與其他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精神紐帶?;ヂ摼W技術的發展為羌族人民傳承本民族文化提供了新選擇和新途徑,豐富和創新了傳承羌族文化的內容與載體,有利于轉變羌族青少年群體傳承羌族文化的思想價值觀念,提升羌族人民傳承和保護羌族文化的主動性,增強羌族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激發羌族人民的文化創造活力。
民族是文化的主體,文化則是民族的靈魂。我國作為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大國,每一個民族文化的發展繁榮都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緊密相關,任何一個民族文化的缺失,都將給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造成極大影響,降低民族群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盎ヂ摼W+”時代的高速發展,使我國多元文化交流互鑒、相互融合的趨勢日益緊密,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與文化多樣性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人類生活與生態環境互動的卓越成果之一,文化多樣性體現著人類獨特的創新能力,同時作為群體互動交流的堅實基礎和個人幸福感的不盡源泉而存在”[3]。因此,緊抓互聯網技術這個新的發展引擎,化挑戰為機遇,不斷豐富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多樣性,為社會、民族和國家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萬物萬聯、共通共享、創新驅動、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基本特征?!盎ヂ摼W+”時代的深入發展給羌族人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生產生活、學習工作和思維方式?!盎ヂ摼W是一把雙刃劍”,既給羌族文化帶來了新機遇,促進了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互鑒互賞,又不可避免地對羌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出新問題與新挑戰。
羌族是一個只有羌語言而沒有羌文字的民族,在傳承和保護羌文化的過程中,老一輩羌民與羌區青少年群體之間在思想觀念和傳承方式方面存在諸多分歧。年長者習慣于傳統的傳承方式,如穿羌族服飾、過羌歷年、傳承民間習俗、民間藝術(攤戲,歌舞、音樂、雕刻等)、遵循傳統的婚喪嫁娶儀式等。隨著羌區的發展與開放,羌族與漢族之間的生活習性、文化習俗日益趨同,尤其是羌族地區的青少年,他們從小接受漢文化的熏陶,易于被“漢化”,他們對傳承和保護本民族的文化習俗持淡漠態度,甚至排斥年長者采用傳統的,即在他們眼中被視為“過時的”傳承方式,如“釋比文化”的傳承。相比年長者,在互聯網時代下,青少年群體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更愿意走出羌寨去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致使越來越少的羌族后代愿意主動擔負起傳承和保護羌族文化的使命與責任,羌族人民在傳承與保護本民族文化中的代際分層現象明顯。
“互聯網+”時代加速了羌族人民融入外界社會的進程,支付寶、微信等線上支付方式給羌族人民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使他們逐漸適應了市場經濟浪潮下的商品交易。“從羌村和其他村落的對比中,可以發現,越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村落,民族文化保持越少。商品經濟的交換方式、市場的游戲規則都在對羌族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關系產生沖擊。”[4]11以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新縣城為例,在距“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后的今天,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一方面,增加了羌區經濟收入,羌民過上了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規則的影響,羌民過渡追逐名利,注重物質享受,將羌族的文化習俗變成了旅游資源,羌族文化淪為謀取利益的非物質工具,將傳承和保護羌族文化的初心與使命拋至九霄云外。羌區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不相適應,既阻礙了傳承和保護羌族文化的進程,又加劇了羌族文明的衰落,二者之間出現了嚴重的錯位現象。
羌族人民對于羌族文化的傳承仍然采取傳統的傳承方式,包括家族文化的傳承、家庭文化的熏染、舉辦村寨集體活動、傳承羌族傳統習俗禮儀等,羌族人民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新技術,包括利用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傳承羌族文化,羌族人民要實現生活習慣與思想觀念上的快速轉變極為困難。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諸多羌族文物被毀壞和遺失,許多精通羌語言和羌文化的老人在地震中不幸罹難,很多北川羌民離開村落,常年在外打拼生活,對“釋比文化”的傳承造成巨大影響。一方面,“釋比”傳承人數量的急劇減少,使歷史悠久的羌族文化、民間習俗和典禮儀式的傳承中斷;另一方面,由于羌族的許多中小學校沒有將“羌語”的普及學習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內,不論是學生還是教師,擅長羌語和知曉羌文化的專業性人才都寥寥無幾,羌族文化傳承人所掌握的羌文化知識極度匱乏,因此亟需打造一支優秀的羌文化傳承人才隊伍。
近年來對羌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主要采取客位保護和主位保護兩種方式,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偏重于以客位傳承保護為主,主要包括成立北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建立阿壩或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或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等方式。在主位傳承保護中,多采取傳統的傳承方式,如舉辦羌族傳統節日、保留羌寨、羌碉等建筑風格、繼承羌族傳統習俗和禮儀制度、傳承羌族歌曲和羌族舞蹈等。羌民很少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傳承與保護。一是因為他們缺乏有效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文化交流、文化推廣,缺乏文化創新思想和文化傳承技能;二是羌族青少年群體的文化自覺意識淡漠,缺乏對羌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三是缺少從政府和國家層面出臺的關于羌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政策、制度和具有針對性的激勵機制。
互聯網技術與文化發展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推動羌族文化的創新性繼承與保護,使羌族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生命力,面對“互聯網+”背景下傳承和保護羌族文化的現實困境,應對路徑主要如下:
羌民要合理利用“互聯網+文化”,切實轉變羌民的傳統思想觀念:一是當地政府和國家要加大扶持力度,出臺相關政策,成立羌族文化研究與保護中心,加大對羌族文化的網絡宣傳和保護力度,讓羌族文化“走出去”,不斷提升羌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對羌族的文化認同感;二是羌區主要領導人要率先主動合理利用手機、電腦、平板等移動終端學習和掌握如何借助互聯網平臺更好傳承保護羌族文化的各項技能,并定期召集羌民舉辦傳承保護羌族文化知識講座,帶領羌民積極主動適應新方式、學習新技能,順應時代潮流;三是成立羌族青少年志愿宣講團,通過他們與年長者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教他們如何利用各種網絡平臺,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主動接受并認可互聯網技術對傳承和保護羌族文化的積極作用,由于羌區內諳熟羌族文化的“釋比”傳承者和年紀較高的羌民在本村落位高權重,具有較高的發言權和影響力,與其使羌族人民一味地依靠國家和政府的“輸血”扶持,不如轉變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增強其自身的“造血”機能。
隨著羌區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羌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擁有大量的碎片化時間,網絡的實時傳播與無縫銜接深入羌族百姓家,需平衡好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一是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研發適合羌民生活習慣和民族特色的網絡小程序,嵌入生活微時間,為有效平衡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二是利用互聯網開發傳承保護羌文化的網絡新資源,將羌族的傳統節日、故事、禮儀、習俗和文化藝術活動等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并轉換開發為網絡視頻、卡通動漫、微電影等網絡文化產品,再通過“兩微一端”、廣播站、電子銀屏等平臺實時傳送,既以新形勢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對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又助力于當地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三是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或利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四川羌學研究中心和中國羌族網等官方網站實時關注羌族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動態和最新資訊,加強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學習交流,借鑒其他民族在平衡民族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中的優秀經驗,在立足于傳承保護好羌族文化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羌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羌族地區經濟文化的協同發展。
良好的文化傳承與保護習慣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一要利用網絡大數據,借助互聯網平臺,利用網絡調查問卷、網絡行為數據等技術手段,有效地對羌族人民近期的政治觀點、思想動態、心理健康、民族習慣、生活需求等方面的數據進行系統采集、動態觀測與綜合分析;二要善于應用互聯網思維和方法,密切關注羌民的個性化需求、內心情感需要以及公共意見的表達,在遵循羌民傳承和保護羌文化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引導羌族群眾養成優良的傳承保護習慣;三要利用“互聯網+創新人才培養”,培養新型文化傳承人才隊伍。羌區首先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大力推進智慧羌區校園建設,構建集資源、教學、學習、實踐于一體的羌族文化網絡教育教學平臺。其次是開設羌民網絡在線學習課程或借助聽書類的APP平臺,聚焦羌族優秀文化內容、錄制羌語言音頻,打造一支精細化的專業型羌文化傳承人才隊伍,切實提升羌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水平。
首先要舉辦創新性的羌族文化活動。一是將羌族獨特的文化活動(如羌族體育、羌族鍋莊、羌笛等)與現代體育、舞蹈、音樂相結合,以舞臺劇、相聲、小品等形式加以呈現,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羌族文化活動,既創新了內容與形式,又增強了羌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將羌族的刺繡、裝飾、繪畫和建筑等與現代文化產業相融合,形成創意文化產業鏈,并利用網絡直播技術和線上直銷APP將其向外推廣、銷售,打造羌族文化發展新模式,豐富傳承保護羌族文化的載體;三是立足于羌族文化發展實際,構建傳承保護羌族文化的激勵機制和獎懲制度,完善傳承保護羌族文化的法律法規,增強羌族人民順應時代潮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加強互聯網監管,凈化傳承保護羌族文化的網絡環境。“互聯網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它就是阿里巴巴的寶庫;用不好,它就是潘多拉的魔盒?!盵5]政府、學校既要加大對羌區網絡信息的監管審核力度和對網絡輿論的疏通引導,又要強化對羌民上網技能和辨別真假網絡信息的培訓力度,增強羌民的網絡政治素質和責任感,提高輿論甄別能力和理性批判能力,做到文明上網。
“互聯網+”背景下傳承和保護彌足珍貴的羌族文化,須科學把握新形勢下“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將“互聯網+”與傳承保護羌族文化有效結合,通過傳承方式、載體、思想觀念、人才隊伍和體制機制等各方面的創新,推動新時代下的羌族文化在傳承與保護中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