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福,肖佳憶
(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重慶 400715)
涪翁,漢代涪縣人(今四川綿陽涪城區),川醫宗師,有論著《針經》、《診脈法》(失傳),被譽為兩漢時期十大名醫之一,以針刺見長,對中醫學的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涪翁文化”是中國兩千多年中醫針灸文化的歷史積淀與傳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典范,“涪翁文化”也正逐步成為中華文明走向全世界的“文化名片”和“交流使者”。
習近平同志說:“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1]201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有關涪翁的史記文載甚略。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后漢書·郭玉傳》書中記載:“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于涪水,因號涪翁,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乃著《針經》《診脈法》傳于世。”[2]明朝萬歷年間的官員學者曹學佺在其所撰寫的《蜀中廣記》一書中記載:“涪翁者,左綿人,肥遁不出,不知姓名。所居處為漁父村,玉從之受《易》焉。”[3]明朝嘉靖年間修撰的《四川總志》之卷三中記載道:“漁父故村,綿州東四里。”[4]
清朝著述中涉及較多:第一,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朝棟等編纂的《彰明縣志》一書記載道:“涪翁避王莽亂德其姓名,捕魚為業,兼精醫術,活人甚多。”[5]243第二,清朝乾隆年間《直隸綿州志》一書記載道:“漢涪翁避王莽亂隱居于此。以漁老,善醫術。見南山十賢堂記。祀鄉賢。”[6]第三,清朝同治年間《直隸綿州志》一書記載道:“涪翁避王莽亂隱居于涪,以漁釣老,工醫。”[7]
通過對歷朝歷代史籍中對涪翁相關記載的梳理,很容易清晰地得出一個關于涪翁事跡的推論:西漢末期,社會動亂,涪縣(今綿陽涪城區)“漁父村”突然來了一個老翁,在此隱姓埋名,經常垂釣于涪江之畔,自號“涪翁”。眾所周知,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診脈如神,用針奇效,遇見患病者,不分貴賤,一概都樂與施治。他還寫成在中國醫學史上有著重要學術地位的醫學巨著《針經》和《診脈法》,后來失傳。
2.漢代涪縣的社會繁榮和匠心傳世。涪縣位于石牛道(金牛道)上,是關中、漢中通往巴蜀地區的重要蜀道,官私商旅來往頻繁。近年來出土文物可看出漢代涪縣政治、經濟和文化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涪縣已有早鹽井開鑿,《華陽國志》一書中記載道:涪縣人張壽“乃賣家鹽井得三十萬”[8]。這是涪縣史籍上記載最早的鹽井之一,證明此地是我國鹽井開鑿較早的地區之一,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涪縣盛產金銀丹砂。《華陽國志》一書中記載道,涪縣“孱水出孱山,其源有金銀礦,洗取,火融合之為金銀,陽泉(城西)出石丹”[8]。涪縣安昌河的源頭有金礦和銀礦,人們淘洗出礦砂,用火煉的方式提煉出金塊、銀塊。這種原始的采金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另有《漢書·貢禹傳》:“蜀、廣漢主作金銀器,歲各用五百萬。”[9]
莊園經濟領先。據《華陽國志·漢中志》載:“涪縣有巖田,本稻田。”[8]綿陽市涪城區的新皂鎮出土了陶制的水田模型,其中有田螺、蓮子等等。在河邊鄉出土了一件圓形的陶制水塘模型,塘內有魚、螺、蛙和龜等等。從這些出土的陶制的水田模型和大量的陶狗、陶雞、陶豬、陶鴨、陶鵝等不難看出,當時涪縣地主莊園已經做到了蓄水灌溉和養魚、種植、家禽養殖業等多種經營相結合。
冶鐵鑄造發達。出土文物中,有漢代的鐵器87件,其中,有許多農業勞動工具(鍤、錛、刀),用于照明的燈,作為炊具的釜,房屋裝飾的銜環,用于戰爭的矛和三尖盾西形器以及鎧甲殘缺片等15類型[10]。
商貿交易活躍。涪城區常出土“五銖”“半兩”等漢代貨幣,有時一處就出土幾十公斤。
手工業水平高超。出土的“大漢涪縣五絕”有中國最大的漢代銅馬、最大的搖錢樹、最早的佛銅像、最早的人體經脈漆雕、最生動的說唱俑,“五絕”再現了漢代涪縣的匠心質造,精藝傳承。
石塘鎮出土的東漢鳥乳銘文銅鏡(青蓋鏡),制作工藝精細工整,其銘文、紋飾雖細如絲線,但都一絲不茍,異常清楚,毫厘不爽。該鏡出土時漆黑如新,毫無銹蝕,迄今仍然光可鑒人。
永興鎮出土的100多匹黑漆木馬,造型生動,黑漆油光烏亮,光可照人,眼耳孔飾以紅漆,色澤猶新。涪縣曾為益州刺史部和廣漢郡治所,三國曹魏時期的如淳說:“蜀成都、廣漢皆有工官,工官作漆器物者也。”漆器規模生產,精工絕美,馳譽中外。朝鮮共和國首都平壤,貴州省清鎮等地出土的漆器中都出現過廣漢郡工官制造。
3.漢代涪縣中醫文化淵源。從出土文物和史籍記載看,涪縣的中醫文化傳承從西漢到東漢有較為清晰的淵源,涪縣在我國中醫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涪縣西漢人體經脈漆雕。1995年2月,涪城區永興鎮的雙包山發現了大型槨墓,出土了數百件文物,其中一具木胎髹漆人體模型,殘高28.1厘米。漆雕木人體表分布的數道紅色線條當系經脈,它與《黃帝內經·經脈篇》記載的八脈有著相似之處,與《陰陽十一灸經》和《足臂十一灸經》等古經脈佚書中記載的經脈路徑分布非常相似[11]。此外,它還有上述三書未載的督脈。“經脈漆雕木人則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件有關經脈學的醫學人體模型,這為經脈學說的形成和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直觀、可靠的實物資料”。據華東師大何志國教授考證:涪縣西漢人體經脈漆雕所在墓葬年代在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之前,較涪翁要早一百年以上。
(2)揚雄寓居涪縣“著書”。公元前13年,楊雄前往京師長安曾寓居涪縣陽泉(今西山公園)和鐘陽鎮(今新皂鎮)。揚雄《太玄經》云“五五為土,五在地十之中”,與《內經》土常以生相合。《太玄經》的“道”與醫道同出于道。揚雄《法言》云“言,心聲也”,郭玉也說“醫之為言意也”,含義異曲同工。古人認為醫學的醫跟意念的意,音和義是相通的,而中醫醫生要靠意念、意圖來治病,這些強調了思考和悟性在中醫診療中的重要作用。
(3)兩漢十大名醫涪縣有三。《中國歷代十大名醫錄》將涪縣的涪翁、郭玉、李助列入兩漢時期十大名醫。
郭玉涪縣南山“學醫”。公元89-105年,郭玉為太醫丞。《后漢書·郭玉傳》記載:涪翁傳醫技于程高,高再傳郭玉。《直隸綿州志》記載:延賢堂為南山郭玉讀書臺處[7]。
李助完成《經方頌說》,《華陽國志》卷十“李助多方,以藥立稱”。注云:“助字翁君,涪人也。通名方,校醫術(書),作《經方頌說》,名齊郭玉。”李助在公元100年前后所著的《經方頌說》一書早已失傳,無法知道其內容。
1.涪翁的川醫宗師地位。涪翁是第一位載入正史的川渝醫家,《中國歷代十大名醫錄》將涪翁列入兩漢時期十大名醫。1995年,成都中醫藥大學不僅將涪翁形貌繪制在館內的大型壁畫上,還復制了清代涪翁詩碑六條屏,陳列在校醫史博物館內。《人民日報》2016年3月5日刊發《中國中醫藥發展簡圖(一)》,推介涪翁肖像和事跡。
涪翁所撰的中醫著作《針經》,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部較為系統的論述針炙療法的專著。在這之前,《內經》雖有扁鵲等人在治病中運用針灸論述,但尚無針灸專著的問世。《后漢書·郭玉傳》載:“帝奇之,仍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玉曰:‘左陽右陰,樁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帝嘆息稱善。”郭玉通過脈象就能認別男女,實際上也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涪翁《診脈法》的內容是十分精粹的。
自涪翁起,四川醫脈千年不絕,名醫輩出。據歷史文獻記載,從漢代至明清,見諸文獻記載的四川醫家有1 000余人,影響醫壇2 000多年,歷久不衰。
2.歷代醫史著作對涪翁文化的傳播。張杲,南宋著名的醫史學家,出生于名醫世家。經過近四十年的醫學史料和禁方秘方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于公元1224年編寫成了《醫說》。在卷一三歷代名醫引《后漢書》推介涪翁事跡。
周守忠,南宋錢塘醫家,他在《歷代名醫蒙求》一書中,描述了涪翁事跡,此書編寫形式獨特,前后押韻,四字為聯,加注注解,上口易讀。
陳夢雷,清朝康熙年為官,著名文獻學家,其重要著錄《古今圖書集成》的醫部綜錄醫術名流列傳之中,向人們推介了涪翁的事跡(具體見表1)。

表1 建國后部分醫學著作對涪翁的記載簡表
3.涪翁文化的演變和傳承。涪翁醫術精湛,不分貴賤,熱心為民治病,是人民崇敬、愛戴和懷念的神醫。歷代涪縣民眾以涪翁命名的有涪翁路、涪翁山、涪翁堰、漁夫村等以及歷代先賢名士為他作詩作畫,樹碑立傳。
(1)立祀表率。明代綿州舉人李梓撰寫的《南山十賢堂記》,敘述了歷代民眾供奉、祭祀涪翁等十位本鄉本土先賢,涪翁成為后人懷念、憑吊、效仿、學習的榜樣。
(2)涪翁山。清同治《直隸綿州志》卷五十記載:“‘涪翁山’三大宇,楊叔蘭書。”1892年秋,綿州宿儒吳朝品一行,曾到南山“訪古”仔細觀看“涪翁山”三個大字。
(3)涪翁堰。清同治《直隸綿州志》卷十水利記載,嘉慶十七年(1812年),民眾開修“涪翁堰”,“自西河起至林壩木龍河止。下流三十余里、灌田一萬余畝”。時至今日,涪翁堰還繼續保證灌區農業生產、生活用水、城郊防洪排澇。
(4)涪翁像。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綿州(今綿陽)教諭吳朝品在李杜祠內,為涪翁立碑,碑刻涪翁肖像,將涪翁與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同祠紀念。碑上除涪翁畫像而外,另有銘文。綿陽中醫院不僅在住院部復制展示涪翁刻畫像,同時還在門診大廳陳列涪翁銅雕像。
(5)涪翁亭。據《四川通志》記載,南宋綿州通判楊叔蘭曾在綿州東山之阿(今富樂山)建“招隱亭”紀念涪翁,清光緒時,綿州進士陳經畬修復或重建。
(6)涪翁路。涪翁路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游仙區重要的城鄉道路,從城區經過富樂山側“漁父故村”至小枧鎮。
(7)涪翁頌表。南宋嘉定元年戊辰(1208年)二月初,綿州通判邛楊叔蘭書“玉泉涪翁凌曠”等大字于東山石刻(今富樂山),尚存。
(8)《涪翁問》詩。1208年,楊叔蘭賦詩《涪翁問》并鐫刻于南山(今南橋下龍王古廟東側,被埋)。
(9)涪翁碑刻。清同治《直隸綿州志》卷二十八載:雷家觀,治南三十五里,即古涌泉寺。碑鐫“宋嘉泰十一年,成都府教授史漸表漢隱君子涪翁、河上丈人”等字,猶可省識。沈家庵,治南四十里,即古翔龍院。殘碑有云:周秦之間有二隱君子,一日涪翁,一日河上丈人。恒釣碧溪涪水。傍山巖畔鐫有“涪翁”二字。
(10)涪翁詩碑。清代光緒年間,綿州教諭吳朝品作詩,夔門名士張朝墉書寫六條屏詩碑,共有470余字,現存。
(11)漁父故村。清《省志》《云棧紀》程相傳漢涪翁故居。在今芙蓉溪東岸第一山下。在城東涪江岸邊有一長約7米寬約3米顏色微黃的巨石名“黃斑石”,相傳為涪翁垂釣處,且杜甫《東津觀打魚歌》二首刻于石上。
(12)漁父村森林公園。1988年,城東林場改建公園時,依“漁樵相伴”定名以紀念涪翁。
涪翁文化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歷代先人以涪翁事跡為載體,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增添涪翁文化的內涵,其內涵經歷了一個延伸、闡發、演變、拓展與升華的過程,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載體。
諸葛亮《誡子書》有云“非淡泊無以明志”。史載“涪翁避王莽亂隱居于涪”,“涪縣聊跧伏”,“初有老父不知何出”,“肥遁不出”,“逃利祿”,“釣隱涪江,針經著錄”。“幽崖常閉扃,貧饌安簡樸”。“漁釣守孤獨”,“我翁持釣竿,高節等槑福”。“矯矯清風,依依喬木”。涪江邊,涪翁慎獨、慎初、慎微,自我要求,自我加壓,自我監督。不求名、不逐利,克服寂寞、擊退誘惑、戰勝自我。
涪翁青睞涪水,水天一色,享受著空曠的靜美。涪翁文化的境界是“閑靜”。涪翁的“靜”意味著審物靜思,其精髓在于順應自然。涪翁這種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寵辱不驚、不卑不亢、從容不迫、睿智灑脫的超然境界,豁然開朗、晴朗圣潔的寬闊胸襟,就是“名利于我如浮云”,為千年來所傳頌。
南宋張杲頌揚涪翁“所治病不限,貴賤皆磨踵,救之而不求其報”。“與天同功”“甚為當代所重”。涪翁以博施濟眾為己任,“愛無厚薄”看病不管錢財多少、地位高低全部一視同仁,慷慨解囊,盡顯仁者之德。相傳涪翁救治的人,都是普通百姓,甚至是窮苦人,除了精湛的醫術,這需要極大的耐心、勇氣和愛心。涪翁行醫彰顯中華醫德,盡顯“仁義之心”,成為“仁愛之人”。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孟子曰:“仁者愛人。”朱子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晉代名醫楊泉在其論著《論醫》一書中說:“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
涪翁文化中“醫者仁心”視天下蒼生為同胞親人的胸懷,樂善好施,視金錢財物如糞土的度量。對今天特別具有現實意義,“醫患相得,其病乃治”,只有仁字當先,大醫行仁,融洽的醫患關系才能自然成為現實。只有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助人為樂、和諧友善,平等博愛、 “積小善,成大德”,才能形成友善信任的社會人際關系,營造和諧融洽的社會氛圍。
史載涪翁:“工醫”,“精于醫術”,“乞食無短筆,賣藥唯敝簏。”“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兼精醫術,活人甚多。”“乃著《針經》《診脈法》傳于世。”工于心,匠于行,涪翁的“匠心”傾注于針灸醫療中的精神、情感、乃至魂魄,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心有精誠,手有精藝,涪翁堅守著內心的寧靜,憑著一顆耐得住寂寞的匠心,創新針灸技藝,傳承工匠精神。
《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明代名醫汪機在《針灸問答》云:“夫醫,仁術也。”清代著名啟蒙思想家魏源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涪翁匠心于行,“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人情冷暖,專注用心,精益求精、一絲不茍,“以德載術,以術弘德”,在手藝與生命之間尋求雋永。《針經》《診脈法》是中醫針灸文化的曠世功德,是中華中醫針灸文化的集大成,是對傳統中醫針灸文化“工匠精神”的專業“解碼”。
讓工匠精神回歸本源,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誠實勞動實現人生理想、展示自我價值,推動形成刻苦鉆研、積極奮發的社會風尚。古人已逝,今人尚癡。后世者應以涪翁為典范并為之踐行,不忘初心,堅持不懈,大業精純,胸有使命。“匠之大者,為國為民!”煉技修心,兼濟天下。
南宋楊叔蘭頌揚“涪翁凌曠”。史載:“西漢中微,名賢放逐。”“翁乃辟兇焰,脫身竄喦谷。”“白云深處碧溪流,漁父逍遙溪上頭。”“常漁釣于涪水”,“嗚呼涪翁,獨釣江上。天高地厚,水闊天空。”“人生天地間,古今一達觀。”
涪翁隱身涪縣,樂觀豁達、樂天安命、胸襟闊大,隨境而適的曠達,為他提供了一條通往現實又超然獨立的人生道路,使他在堅持理想抱負的同時,不為窮通禍福所動,不為物役,不為挫折厄運所屈。
樂觀自信對于當今社會階段的人們調整個人心態,成功構建多層次的和諧社會關系,塑造理想人格,追求完美人生境界,擁有健康、樂觀、自信的人文精神世界,充分發揮文化人才優勢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
涪翁文化作為川渝地區巴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不斷沉淀和綻放中孕育出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歷久彌新,世代傳衍,自始至終激勵著中醫傳承和社會民眾不斷創新傳承,勵精圖治,顯現出強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2016年,《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由國務院頒布出臺,4年內全國要爭取打造、建設和培育一千個特色文化小鎮。與此同時,國務院又發布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產業這期間被列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中醫藥開始正式納入到國家發展的新戰略。《綿陽市“十三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將建設涪翁文旅特色小鎮納入重點發展項目。
在打造涪翁文旅小鎮上,建議以“涪翁文化”為小鎮的主題特色。整理、提煉涪翁文化的“魂”,并把特色加以保護、挖掘、傳承、創新設計,通過對本地文化和旅游文化關系的深入分析和對相應服務業的由衷敬意和把握提升。“讓魂附體”打造“一館、二景、三會、四業”載體,讓小鎮具備特色精神地標、社區與公共空間,特色博物館、文化傳承與教育機構,特色品牌美食手工、特產市集、風俗規矩、生活方式與特色企業,特色儀式節慶、展會賽事與相關類別上下游產業,特色自然景觀、旅游民宿和生活體驗等核心元素,形成品牌意識,樹立良好口碑,帶動區域產業的發展。
一館,即涪翁針灸博物館。依托涪翁等中醫針灸的醫源、醫理、醫術、醫德、醫脈資源,運用VR技術、游樂設備、仿真模型等,寓教于樂,游客可參觀、學習、體驗中醫藥文化、針灸推拿、現代中醫科技等,并定期舉辦針灸問診、國醫講堂、國際學術及產業交流活動。
二景,即將散落的各類民間技藝、史料、物件等聚集于此,打造城市記憶體驗地,集中展示非遺民間藝術,推廣各類民俗體驗及藝術活動。
一是匠心傳世雕塑群。以豐富的涪翁文化和出土漢代涪縣文物館藏資料,展示漢代涪縣農業文明的精耕細作,工業文明的極致追求,建筑藝術的縝密推敲,社會服務的人情冷暖、專注用心,讓“匠心”回歸成社會共識。
二是針灸穴位街景區。將引水入街,根據中醫“四診”手法,“任督二脈”的意象及穴位布局,溪流、道路、建筑等,尋找街區關鍵點,設置“治療”與“預防”景觀。調動游客的感官機能,達到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目的。
三會,即以涪翁為品牌IP,傳遞“生命健康守護者,中醫文化傳播者”的核心品牌價值理念。
一是針灸拜祖大會。通過對先賢涪翁的追思和敬仰,頌揚其針灸鼻祖之功,中醫針灸尋根問源,宣誓投身中醫針灸之心,普及中醫針灸之華,光大中醫針灸之精,鑄塑中醫針灸之魂,隆重啟航中醫針灸傳承之旅。
二是涪翁文化研討會。通過舉辦國際性針灸學術論壇,涪翁文化交流及項目推介會,不斷總結和提高針灸在防治疾病、治未病中的療效,系統梳理古代醫家,針、灸、藥并用的經驗。提高社會大眾對針灸防病治病和保健養生的認知度。推進文化傳承和傳播,促進國際間的專業和行業交流,不斷擴大中國針灸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三是涪翁康養博覽會。搭建以涪翁主題文化的影視動漫、健康食品、中醫藥品、餐飲娛樂、旅游紀念品、農特產品、文創商品展銷平臺,舉辦涪翁釣魚邀請賽、中華詩賦聯書畫名家·涪翁故里行、當代中醫針灸醫家書畫作品展、儒家文化與針灸養生等系列活動與各項主題活動。
四業,即積極培育新業態,完善小鎮“宜居宜業宜游”的功能。
一是飲食業。依托涪翁食膳基地,建設藥蔬園,提供生態健康食品,培育農耕體驗、康養餐飲等新業態,讓“吃生態食品、賞瓜果飄香、逛五彩田園、住特色小鎮、過健康生活”逐步成為市民新時尚。
二是健身業。依托“涪翁垂釣”賽、“釣魚競賽訓練基地”等載體,以休閑運動為核心,以現場觀賽、參與體驗及參觀游覽為主要形式,建立一個集品牌研發、釣具生產銷售、垂釣休閑基地、垂釣大賽于一體的“涪翁”核心品牌,完善相關競技表演、健身休閑、設施建設、裝備制造等綜合業態。
三是康療業。依托涪翁針灸中藥康復基地,建設藥用植物園,種植涪城麥冬、川厚樸、附子、丹參、瓜蔞、川芎 、桔梗、天麻等道地草本、木本中藥材。做推拿、按摩、大針灸、藥浴、足浴等諸多診療項目,打造集保健、醫療、養生、康復等項目為一體的高端現代產業集群。
四是職教業。依托區域內的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建設研學基地,平時學習體驗,周末游客接待。開辦涪翁針灸中醫職業學院,開設針灸、推拿、護理、藥劑等專業。培育中醫針灸醫學家的道德思想和針灸技法的傳承人,通過傳承、學習,系統地掌握中醫針灸的基礎理論知識,形成完整的專業學科思想體系,并用這一理論體系指導中醫臨床診治疾病,為社會多作貢獻。
涪翁文化是我們重要的文化生態資源,是川渝地區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承文化、社會教育等多重價值。它不僅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多元一體特征,而且還是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詮釋,形象詮釋、廣泛傳播涪翁文化,是挖掘、梳理與解讀城市歷史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市民精神家園的極其重要的部分,對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