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朱萍,陳康海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上海 201700)
大腸癌是我國臨床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主要包括結腸癌與直腸癌,其發病率在我國位居第二位,且隨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不斷升高[1]。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癌發病機制多與遺傳、生活方式、大腸腺瘤等因素密切相關,患者臨床常伴腹部包塊、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便血等癥狀,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2]。由于大腸癌轉移率及復發率明顯偏高,大腸癌術后患者臨床接受化療輔助治療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的最主要方式。但同時大量研究表現,化療輔助治療殺滅腫瘤細胞同時,會殺傷正常細胞,影響機體免疫力,造成胃腸功能紊亂,同時受腫瘤藥物刺激作用影響,患者臨床常伴多種毒副反應,影響其預后恢復[3]。而中醫藥對化療藥物具有明顯減毒增效作用[4]。故本次研究就旨在探討健脾消積湯輔助化療治療對大腸癌患者免疫功能、胃腸功能、臨床療效及毒副反應影響,以期為臨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提供參考。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大腸癌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隨機雙盲法分為觀察組(n=40)與對照組(n=40),其中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2~78歲,平均(56.9±8.3)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4±0.9)年,疾病類型:結腸癌21例,直腸癌19例,疾病部位:乙狀結腸14例,直腸19例,橫結腸2例,升結腸5例,腫瘤TNM分期:Ⅱ期25例,Ⅲ期15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0~77歲,平均(56.2±7.7)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2.5±0.7)年,疾病類型:結腸癌23例,直腸癌17例;疾病部位:乙狀結腸15例,直腸17例,橫結腸2例,升結腸6例,腫瘤TNM分期:Ⅱ期23例,Ⅲ期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疾病部位及腫瘤TNM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實施FOLFOX4化療方案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第1天,持續2 h靜滴奧沙利鉑(國藥準字H20000337)85 mg/m2,第1、2天持續2 h靜脈滴注亞葉酸鈣(國藥準字H20040612)200 mg/m2,第1天靜脈推注5-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12020959)400 mg/m2,再持續22 h靜脈滴注5-氟尿嘧啶(國藥準字h12020959)600 mg/m2。治療2周后重復。
2.2 觀察組:本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健脾消積湯治療,藥方組成:黃芪、黨參、白花蛇舌草各15 g,茯苓、白術、枳殼各12 g,薏苡仁30 g,麥芽10 g,陳皮、甘草各6 g,隨癥加減:腹脹腹痛者加木香9 g(后下),砂仁6 g(后下);惡心嘔吐者加半夏12 g。加水煎,至200 ml,100 ml/次,2次/d。兩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6個療程。
3 療效標準 免疫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FACS-Galibur流式細胞儀檢測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
胃腸功能: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擬定[5],評估兩組患者胃脘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異常、惡心嘔吐等胃腸功能癥狀,主要劃分為0級(無)、Ⅰ級(輕度)、Ⅱ級(中度)、Ⅲ級(重度),分別記0、2、4、6分,分值越高則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
臨床療效:根據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評估臨床療效,劃分為CR(完全緩解):積分值下降≥2/3,PR(部分緩解):積分值下降1/3~2/3,NC(穩定):積分值無改變;PD(惡化):積分值上升≥1/3。積分值=(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緩解率=(CR+PR)/總例數×100%。
毒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肝腎功能異常、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D3+、CD4+、CD8+、CD4+/CD8+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CD4+、CD4+/CD8+指標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CD8+指標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胃腸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胃腸功能評分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緩解率為67.50%,對照組患者治療總緩解率為45.00%,觀察組患者治療總緩解率較對照組比較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腸功能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4 兩組患者治療后毒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出現肝腎功能異常、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7.50%,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7.50%,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對照組比較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后毒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大腸癌發病機制與慢性炎癥、遺傳、吸煙、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及腺瘤等危險因素密切相關[6]。大腸癌臨床治療以手術切除及化療輔助治療為主,其中手術切除是治療早期大腸癌的最主要手段,因Ⅱ期、Ⅲ期大腸癌患者腫瘤轉移率及復發率均較高,據相關數據證實,轉移性大腸癌5年生存率僅為10%,因此臨床治療需在術后接受化療輔助治療以提高臨床療效[7]。據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化療殺滅腫瘤細胞同時,會殺傷正常細胞,造成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抑制加重,同時奧沙利鉑、5-氟尿嘧啶等化療藥物臨床毒副作用顯著,極易造成患者胃腸黏膜損傷,引起多種胃腸道反應,影響患者術后恢復[8]。
祖國醫學認為大腸癌多被歸屬于“臟毒”范疇,認為臟毒多因患者正氣不足,藥物攻伐致正氣耗傷加重,脾胃受損,濕邪瘀滯凝結而氣機失調所致,以脾氣虧虛、濕邪結聚為病機,治療則以健脾益氣、化濕散結為原則。健脾消積湯方中黃芪、茯苓、黨參均能健脾補氣;白術能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白術配伍黃芪、茯苓、黨參可增健脾益氣之效;陳皮、麥芽可健脾和中,理氣燥濕,行氣消食;枳殼可破氣除痞,化痰消積;枳殼與白術為伍,可增健脾消食之效;薏苡仁可健脾滲濕,清熱排膿;白花蛇舌草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甘草可健脾益氣,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補氣健脾、祛濕止痛、行氣消積之功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芪、白術、黨參臨床均具有改善機體物質代謝,促進其蛋白質合成而增強內皮系統吞噬功能作用,可發揮有效抑癌效果;茯苓多糖具有激活局部補體,影響淋巴細胞、吞噬細胞及其他細胞因子而協同殺傷腫瘤細胞作用;同時薏苡仁中薏苡脂和多糖體成分和枳殼臨床均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白花蛇舌草則能通過有效調節機體免疫系統而抑制腫瘤生長[9-10]。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CD3+、CD4+、CD4+/CD8+指標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明顯更高,觀察組患者CD8+指標指標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明顯更低;觀察組患者治療總緩解率(67.50%)明顯高于對照組(45.00%)。結果提示,健脾消積湯輔助化療治療大腸癌術后患者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調節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其疾病緩解效果。
化療后患者臨床常伴胃腸道反應、大便異常及骨髓移植等不良反應,其中骨髓移植與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感染風險增加密切相關,而胃腸道反應、大便異常情況則與患者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損密切相關[11-12]。白術中內脂類成分具有調節患者胃腸功能、促進營養物質吸收作用;枳殼中黃酮類成分具有加速胃排空、促進胃腸蠕動作用;同時薏苡仁提取物能有效抑制氧化損傷,保護結腸黏膜[13]。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胃腸功能(胃脘脹滿、食欲不振、大便異常、惡心嘔吐)評分較治療前及對照組比較明顯更低,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肝腎功能異常、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總發生率(7.50%)明顯低于對照組(27.50%)。結果提示,健脾消積湯輔助化療治療大腸癌術后患者可有效促進其胃腸功能改善、明顯抑制減少毒副反應。
綜上所述,臨床選擇健脾消積湯輔助化療治療大腸癌術后患者,有利于促進其免疫功能調節、胃腸功能改善、總緩解率和安全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