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生,王月田,張志洋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耳鼻咽喉科(駐馬店 463000)
變應性鼻炎是一種致敏源引起后在sIgE介導下炎癥因子、促炎細胞與免疫活性細胞等多種細胞參與的變態反應性疾病[1]。臨床表現以鼻癢、發作性噴嚏、鼻塞和鼻涕為主,如果病情未控制可誘發鼻竇炎、哮喘或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2]。西醫治療主要采用抗組胺藥西替利嗪口服聯合糖皮質激素曲安奈德局部鼻部噴霧治療,患者接受治療后可獲得短期癥狀緩解,然而長期使用易形成耐藥性[3]。隨著針刺應用的推廣,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學會《變應性鼻炎實踐指南》推薦使用針刺治療本病,對于治療本病的口服或者外用藥物具有替代作用[4]。因此,本研究采用針刺、西替利嗪聯合曲安奈德噴霧劑治療變應性鼻炎,并觀察其療效及對RQLQ評分、slgE、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
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32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觀察組66例患者中男34例,女32例,年齡24~59歲,平均(43.98±5.82)歲,病程1.2~6年,平均(3.26±2.30)年。對照組66例患者中男35例,女31例,年齡23~61歲,平均(45.37±6.02)歲,病程0.9~7年,平均(3.74±1.9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5]有關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納入研究前均至少4周未服用或使用相關診療藥物及方法;患者或家屬知曉研究方法及目的,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資料不全或不能配合檢查治療依從性較差者;鼻咽部結構異常或手術后者;哮喘急性期或呼吸道感染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或其他疾病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者。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者予以口服西替利嗪(仙特明,10mg/d,國藥準字:H20050403),鼻部予曲安奈德鼻噴霧劑(星瑞克,2噴/側,1~2次/d,國藥準字:20020360),連續使用4周。
觀察組:本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針刺治療,取坐位針刺患者百會、大椎、印堂、肺腧、迎香、肝腧、合谷、脾腧、太沖、腎腧,留針20 min,1次/2d,療程4周。
3 觀察指標 ①RQLQ評分[6]:分為睡眠(共18分)、活動(共18分)、情感(共24分)、眼部癥狀(共24分)、鼻部癥狀(共24分)、非眼鼻癥狀(共42分)提問,總分為150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在治療前與治療2周、4周后進行評定。②VAS評分[7]:患者根據最近一周的鼻塞、鼻癢、鼻涕、噴嚏以及總體感覺不適五個癥狀,觀察卡尺0~10,告訴患者為任何癥狀為0,癥狀及其嚴重為10,根據患者指定的數字進行評定。總分共50分,得分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在治療前與治療2周、4周后進行評定。③SIgE及炎癥因子檢測:治療前及治療2周、4周后抽取患者3毫升靜脈血,采用Elisa試劑盒(上海酶聯生物有限公司)測定sIgE、IL-4、IL-12、IL-17及IL-25水平。④療效標準:參照美國《變應性鼻炎實踐指南》制定標準:療效指數=[(治療后(RQLQ+VAS)評分-治療前(RQLQ+VAS)評分]÷治療前(RQLQ+VAS)評分×100%。療效指數≥70%為顯效;70%>療效指數≥30%為有效;30%>療效指數為無效。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或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 治療前后兩組RQLQ評分比較 經治療2周后,觀察組RQLQ評分的單獨維度評分及總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觀察組上述指標低于2周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4周后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治療前后兩組VAS評分比較 經治療2周后,觀察組VAS評分的單獨癥狀視覺評分及總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觀察組上述指標低于2周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4周后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兩組RQLQ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2周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治療前后兩組VAS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2周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治療前后兩組sIgE、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經治療2周后,觀察組sIgE、IL-4、IL-17及IL-25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IL-12水平顯著高于治療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情況優于2周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4周后指標均顯著優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2周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治療前后兩組sIgE、炎癥因子水平比較(n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治療2周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變應性鼻炎是由細胞因子、免疫因子參與的一種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的Ⅰ型變態反應,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和環境因素、遺傳有關,氣候、心理、飲食等是病情進展的主要誘因[8]。在變應性鼻炎發病中Th2具有重要誘導作用,其分泌的IL-4不僅具有促進體液免疫應答,亦可誘導sIgE發生快速變態反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鼻炎的發生[9]。IL-12是Th1家族中由單核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可抑制sIgE產生,并可逆轉多種Th2類細胞的分化,拮抗IL-4的生成[10]。IL-17與IL-25是由Th2活化,且可促進Th2產生多種細胞因子、趨化因子,這兩種細胞因子在變應性疾病中起推動作用。因此本研究將以上指標作為本病的觀察指標[11]。西替利嗪作為治療變應性鼻炎的一線抗組胺藥物,可顯著改善患者鼻塞、噴嚏、鼻癢及眼部癥狀,然而停用本藥后復發率較高,此外,本藥易出現頭痛、口干以及困倦的副作用[12]。曲安奈德噴霧劑是治療變應性鼻炎的高效糖皮質激素,具有降低免疫反應、抑制過敏活性物質釋放的作用,但長期使用近三分之一患者復發[13]。
中醫學認為變硬性鼻炎是由于稟賦素虛,外邪襲肺、邪滯鼻竅而發病[14],治療當以扶正祛邪、補虛解表為主。本研究采用針刺治療,所選穴位中大椎、百會、印堂屬于督脈穴位,可有效激發機體陽氣,扶正祛邪;膀胱經肺腧益氣聚陽,腎腧溫腎助陽,兩穴具有金水相生之效,肝腧益氣活血,脾腧健脾利水,太沖、合谷解表祛邪,加上治鼻要穴迎香,通鼻竅、宣肺氣,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本研究通過針刺、西替利嗪聯合曲安奈德噴霧劑對變應性鼻炎患者進行治療,發現治療2周后,兩組患者RQLQ評分、slgE水平、VAS評分及炎癥因子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IL-12水平顯著高于治療前;治療4周后,兩組以上指標改善情況顯著優于治療2周后水平;觀察組治療4周后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因而可知,針刺、西替利嗪聯合曲安奈德噴霧劑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顯著。